來源: 深圳房地產信息網
經濟高速發展,人口膨脹集聚,催生了深圳多組團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同時,也是深圳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實際落實的結果。
諸如大運新城、龍華紅山,甚至已然是核心圈內的寶安中心等,都是深圳多中心發展的例證。
當前,深圳正積極構建深圳都市圈,相關的都市圈規劃編制同步推進中。
原本作為深圳第二圈層的城市區域中心,或將不僅僅滿足於區域中心的定位,在順應新發展趨勢之下,躍升為都市核心之一。
其中,大運新城進一步深化融合大運+龍城西兩區域,依託大運樞紐、高快速路網等交通配套的全面升級,規劃為深圳都市圈連接惠州、汕尾、河源及粵東地區的橋頭堡,打造深圳都市圈的「東核心」。
大運新城區位示意圖:
01
整合大運+龍城西,組裝「東核心」大運新城
今年8月,為配合打造「東核心」,深圳市規自局官網對外公示了[大運樞紐及其周邊地區]法定圖則修編(草案)。
修編(草案)顯示,大運新城擔負起培育深惠區域中心職能的歷史使命,支撐深圳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支撐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結合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標準建設六大「城市新客廳」 的戰略思路,打造深圳東部地區唯一的城市新客廳。
並形成集聚高端商務服務的綜合服務中心、引領科技產業發展的區域創新引擎、集聚國際高等教育的智核、充滿人文與生態魅力的高質量典範城區 。
[大運樞紐及其周邊地區]法定圖則修編(草案):
根據規劃,大運新城東至黃閣路、愛南路、龍崗河;南至水官高速、橫坪路、銀荷路、荷康路;西至鹽龍大道西側基本生態控制線、市界、機荷高速;北至鹽龍大道。
總用地面積為 18.8平方公裡,根據自然生態及產業形態,提出「兩軸六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
1、兩軸
①綜合服務軸——連接大運新城、龍城中心、橫崗中心等城市各級綜合服務中心,匯集重大公共服務設施。
②創新活力軸——南北向貫穿大運新城,連接四個分別具有研發創新、高端商務、科教文體、軌道樞紐功能的發展核心。
2、六組團
①北部創新組團;②深港中心商務組團;③科教文體組團;④大運樞紐組團;⑤長江埔智造孵化組團;⑥坳背產學研組團。
「兩軸六組團」空間布局結構圖:
02
大運站升級為綜合交通樞紐,構建軌道上的新城
從規劃到落實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但對於片區居民及深圳上班族而言,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城市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同滯後的交通配套之間的矛盾。
以軌道交通規劃來說,大運新城片區規劃有8條軌道交通經過,分別為地鐵3 號線、14號線、16號線、33號線(深大城際)、10號線(東延段)、21 號線、23號線和深惠城際。
這些線路不僅能夠完善片區軌道交通的覆蓋率,還能切實解決龍崗中心城區與深圳中西部的聯繫。
使大運新城納入深圳半小時通勤圈範圍內,極大地壓縮片區與深圳其它幾大城市客廳的時空距離。
目前,地鐵14號線、16號線已經動工,預計2022年-2023年通車運營;33號線、深惠城際計劃今年年底前動工,預計2025年通車運營。
意味著,未來2-5年,大運新城片區將新增4條軌道交通線路經過,且設置多個站點。
大運站平面示意圖:
此外,大運站將升級為大運綜合交通樞紐,銜接3號線、14號線、16號線和33號線,兼顧出租、社會車輛等多種接駁方式,預計2022年投入運營。
屆時,大運作為深圳東部樞紐中心的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從大運出發,機場,前海,深圳北,坪山都可軌道直達。惠州、東莞等主要片區也將更好地延展,促進都市圈發展。
大運綜合樞紐效果示意圖:
不久的將來,大運樞紐將結合周邊地塊打造深圳「東核心」的城市門戶。
為體現站城一體化的規劃理念,龍崗大道大運樞紐段將下沉改造。內部也規劃了不少地下商業空間保留各類預留接口,釋放城市地下空間,促進深圳交通基礎設施和城市配套功能的提升。
大運綜合樞紐片區站成一體化開發效果示意圖:
而地面,還規劃有各類綠道、地面慢行、二層連廊等多元要素構成的立體慢行系統。
通過慢行系統有機聯繫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區與自然生態的山林區,營造山水自然與現代都市風貌交相輝映的多層次步行體驗。
且將大運新城各個片區整體緊密聯繫起來,緩解道路、大型市政等設施對片區內部的割裂形態。
大運新城慢行系統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