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早尖峰時間,記者在位於杭州市中心的杭州市中醫院(武林院區)外看到,等候進場的車輛沒有排起長隊,而是井然有序地駛入院內停放區。
醫院附近停車難,已成為不少城市的頑疾,但在杭州一些醫院周邊,擁堵狀況最近一年來逐漸緩解。藉助城市「智慧大腦」、多部門協調、深挖停車資源、跨區聯動等辦法,進醫院停車「堵路又堵心」情況減少。
杭州市主城區醫院密集,共有省屬、市屬醫院26家,特別是上城區不到2平方公裡範圍內,聚集了浙大一院等5家三甲醫院。高峰期,有些醫院外車輛排隊進場等候時間長達3到5個小時。
杭州市中醫院(武林院區)也曾是堵點之一。為疏通「堵點」,該醫院所在的北山街道對醫院周邊2公裡範圍內1000多個公共泊位資源進行梳理,選取了飯店、酒店、商務樓等5個早間停車泊位相對空餘的場庫作為停車疏導點。各疏導點的停車數據與「城市大腦」相連接,院區門口的工作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對擬進場車輛加以疏導。
醫院周邊路段的重要節點還設置了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不同停車地點的剩餘車位數量,讓就醫者「抬頭見泊位」,了解「最快停哪裡」。
早上7點半,杭州市中醫院(武林院區)紀委書記塗祈國像往常一樣開車來上班,看到院區門口排長龍的景象消失了。「我很順利就停車進院上班了,真是一路暢通。」塗祈國說。
塗祈國介紹,引導停車智能系統上線後,由於信息更新迅速,引流效率提高,院區內停車位的日均停車數由此前的不到5輛提升至5.86輛。
為解醫院停車難,杭州打出組合拳:優化道路交通組織,拆除醫院周邊隔離帶,取消重點醫院周邊車輛排隊專用車道,設置不同類型限時泊位,提高停車泊位利用率;開展對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協同整治;完善重點醫院周邊道路違法停車抓拍、電子警察等設施,加強違法停車管理;優化社會服務,在重要節點部署志願服務人員;引入現場掃碼、代客泊車等社會服務,滿足車主不同需求。
更便捷的是,就醫者在相關線上掛號平臺進行門診掛號後,可按照簡訊推送提示,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問診當天在醫院周邊免費泊位停車,或申請進入醫院付費停車。
系列措施讓百姓停車得到「實惠」。浙大一院、浙醫二院合圍區域工作日交通延誤指數峰值均值都明顯下降,周邊停車場庫利用率上升,就醫找車位平均時間從90分鐘縮短至15分鐘,周邊居民和就診群眾的平均滿意度由38.4%提升至87.8%。
記者在杭州市中醫院(武林院區)外採訪時,恰好遇到一位車主護送90歲老奶奶就醫。因事發突然,車主沒有辦理任何登記,在與門口協管員交流後,很快駛入醫院停車,整個過程僅耗時約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