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級拳擊手,側風下也能在航母上安全著陸,終成末代螺旋槳戰機

2020-12-16 哈雷的研習社

在二戰期間,有很多著名的戰機,其中有一款名氣不小的末代螺旋槳戰機,這就是AM-1"拳擊手"攻擊機,這是馬丁公司專門為美國海軍研製的一款艦載攻擊機。其實這款戰機的攻擊效果非常不錯,但是,由於後期設計過於複雜,再加上當時的歷史原因,這架攻擊機最終並未大量裝備,終成末代螺旋槳戰機。

定義幹「雜活」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海軍,開始對艦載攻擊機做出明確劃分,分別為魚雷攻擊機和俯衝轟炸機。因為美軍在1942年的幾次關鍵航母對決中得到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結果:必須在航母上裝備儘可能多的戰鬥機,一方面用來護航,另一方面用來應對日方攻擊機群的偷襲行動。但是航母甲板空間有限,戰鬥機數量增加,其它艦載機數量必然減少。這就必須要求增加一種幹"雜活"的飛機,除了進行水平轟炸,還能進行魚雷反艦或者反潛,這類飛機統稱為BT飛機。

XBTK-1方案

1943年9月,美國海軍開始對新型飛機進行招標,馬丁,凱撒艦隊之翼和寇蒂斯-萊特三家公司分別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凱撒艦隊之翼名氣比較一般,但是政治影響力很大,不過其推出的XBTK-1方案還是太過於簡率了。儘管不需要太多預算,但是太缺乏改進潛力被淘汰。而寇蒂斯的SB2C則很有希望經過改進之後入選,而且為了贏得訂單,他們還有兩個新方案,共軸反轉的XBTC-2和採用標準螺旋槳的XBT2C-1,前者還有兩個小改型。

XBTM-1(拳擊手)

在寇蒂斯的戰機方案中,飛機的腹部都設計了一個彈艙門,能裝下一枚魚雷。但是,最終美國海軍卻看上了馬丁公司的210設計方案,這個項目被稱為XBTM-1(拳擊手),因為它滿足了美國海軍對高航速的要求,再加上它採用單發和單座,直接入了美國海軍法眼。

AM-1"拳擊手"攻擊機誕生

AM-1"拳擊手"攻擊機

馬丁公司的AM-1"拳擊手"攻擊機,從外型上來看,它更像是一架重型轟炸機。在馬丁公司的所有產品中,它絕對算不上頂尖的。這款攻擊機長度為12.55米,機尾高度為5.13米,顯得十分粗壯,與當時的P-47"雷電"戰鬥機非常相似,也可以稱之為一款重量級的拳擊手了。由於AM-1的平直機翼後緣前掠較大,翼尖圓鈍,翼展達到了15.24米,翼面職為46.08平米,外段帶有一點上反,並可以向上翻折過去,使翼展縮短為7.13米。它採用了後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設計。主起落架支柱前伸,起飛以後可以進行90度翻轉,向後收入機翼中。由於它的尾起落架由上方由減震支柱以及叉狀機構組成,輪叉前方還有三角跪式撐杆,因此,起落架的減震吸能效果非常不錯,從沒有發生過在側風下出現著陸事故的情況。

AM-1採用了水滴型座艙,突出前機身,非常符合當時的飛機設計潮流。在座艙前方有一個汽化器進氣口,艙蓋從內部或者外部都可以打開。前期設計的風擋較平,但是後期改進型則顯得比較豐滿,座艙罩的流線感很不錯。由於座艙十分寬大,使得儀表排列空間夠用,非常整齊,讓飛行員非常容易操縱這些設備,同時視野還比較寬闊。但是,AM-1從一開始就是一款多用途飛機,採用單座設計之後,可就苦了飛行員了。因為除了要駕駛戰機之外,飛行員還要充當投彈手,尾炮手以及無線電操作員,在戰場上未免會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座艙空間大,也為AM-1飛機帶來了不少好處,飛行員座椅配有裝甲頭靠和空投充氣閥,在飛行途中,飛行員還可以打開左側水壺飲水。在座椅後方,還安裝了油箱和無線電設備等裝備。

體型較大的攻擊機

作為一款體型較大的攻擊機,AM-1的空重達到了6.57噸,起飛重量為10.6噸。加上美國海軍要求它必須要趕上當時的主力戰鬥機速度,因此,馬丁公司為AM-1攻擊機選用了當時美國國內功率最大的普惠公司的"大蜂"發動機,這是一款28缸3列活塞發動機,裝有4葉恆速螺旋槳,在發動機上還敷設有保護裝甲。它的最大輸出功率可達2975馬力,可以用外部電源啟動,也可以用機載電源發動。但是這款發動機扭矩過大,其實一開始並不是為單座單發的戰機設計的,因此,只能把飛機機身稍微向右偏斜了一點,才能讓飛機飛出直線。在進行地面滑跑時,飛機也需要先放下剎車板,經過一段S形搖擺後才能飛起來。

就AM-1攻擊機來說,它當時飛出了3540米的高度,巡航時速可以達到304千米,在攻擊機中是出類拔萃的成績了,與當時的一些二線戰鬥機相比也不落下風。其實這架飛機的最高升限可達9295米,最遠航程可達到2897千米,在單座機中,這個水平處於中等偏上。雖然它的失速性能一般,但是還可以接受。在進入失速前,機身會有一點兒震顫,即使進入螺旋,機翼也不會劇烈下沉,只需要飛行員前推一下駕駛杆就可以輕鬆改出。

但是,AM-1的艦載測試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在進行著艦時更是讓人十分崩潰。在尾鉤掛住攔阻索的一瞬間,飛機的後機身應力瞬間陡增,馬上產生非常劇烈的震顫,甚至在22279號飛機上,還發生了整個機尾脫落的災難性事故。很顯然,AM-1的機身強度不足,尾鉤與飛機不能匹配。於是,馬丁公司為AM-1飛機又增加了一個強度為3倍的縱梁。飛機的尾鉤也進行了重新選擇,定下的最終編號為6B的滾軸式尾鉤,它的末端內部裝了一個滾珠軸承,一旦勾住攔阻繩,軸承會產生滾動,消除了尾部震動問題。

另外,在進行彈射起飛時,AM-1比一般的艦載機更大更重,也需要特別關照。它的彈射控制杆加粗了大約22mm,超過了標準控制器底座的承受範圍。為了防止意外,彈射器的最高速度也被控制在65節以內,同時在艦艏進行吹風,彈射速度限制在95節,即使滿載起飛,也不會讓飛行員感到不適。不過,用作穩定性測試的22259號測試過程非常曲折,因為存在太多不足,飛機上加裝了大量的額外裝置,幾乎到處"插管子"。為了提高可操縱性,甚至還加裝了擾流副翼系統,還有升降舵指令輔助機構。但是,加裝了更多的設備之後,機體漏油令人不安,總是會顯得不乾淨,飛機的密封性也很差,為後期的維護工作帶來了太多的麻煩。

載彈量大,俯衝效果好

由於載彈量夠大,動力強勁,因此,AM-1作為俯衝轟炸機效果非常好,加上採用了"手指狀"的剎車板,穩定性也非常好,讓很多非常飛行員伸出了大拇指,尤其是進行垂直俯衝時,特別有效。通常在時速500千米時,高空時減功率反向滾轉,剎車板放到最大,非常有利於進行目標瞄準。擾流副翼裝在俯衝剎車板和著陸襟翼板的前方,能夠在低速和副翼逆向偏移的狀態下提高滾轉率,效果非常不錯。升降舵指令輔助結構專門用於減輕升降舵杆力,但是由於設計太過複雜,維修工作十分麻煩。

AM-1攻擊機的每側機翼摺疊處裝備有2門20毫米 T31單管機炮,左右各有四個彈箱,備彈量總共可達800發。不過這款固定機炮問題太多,經歷了多次改進才勉強合格。在AM-1攻擊機的機翼摺疊外段下,總共設計了12個掛點,可以全部吊掛5英寸高速火箭,結構簡單,彈尾帶點火線。在試驗中出現尾焰燒到機翼的情況,後來又改成了Mk.9 Mod3發射器。另外 ,在AM-1攻擊機上,還裝備了反潛武器Mk13魚雷,作戰效果比較理想。

這載彈量可以的

整體試驗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就算不用艦載試驗,在陸地上進行試驗時,AM-1也無法達標。因為低速側向配平操控存在問題,內外的照明條件也不合格,座艙需要重新設計,儀表可靠性差,還需要加裝通風設備。況且在前兩個試驗階段,加速試驗也不理想,維護的頻率也過高。因此,第三階段的測試從1949年9月13日一直到第二年的4月18日,但是,AM-1還是徹底退出了艦載攻擊機行列。雖然在後來的142號機上,總共進行了28項改進,效果也十分顯著,達到了合同要求。但還是存在發動機冷卻系統較差,容易導致飛行員疲勞等問題。即使挑選了新飛機進行試驗,還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不過,美軍還是將AM-1攻擊機拉到了中途島號航母上進行了一番實戰測試,在航母上的降落還算比較不錯,這要歸功於那些訓練嫻熟的飛行員們。

AM-1Q

拳擊手走下"拳壇"

但是,AM-1攻擊機最終還是被AD-1空襲者代替了,因為它在著艦時會發生"連續彈跳"問題,無論如何都解決不了。因此,AM-1攻擊機只是測試性的服役了半年之後,就被棄之不用了。後來,美軍將AM-1攻擊機改成了AM-1Q電子戰機,總共建造了18架,主要用於電子設備的試驗,這款先喜後悲的拳擊手黯然走下了"拳壇"。

相關焦點

  • 側風著陸技巧討論
    上一篇討論了側風極限的問題,這一篇繼續討論側風著陸的問題。 波音各個機型的FCTM上都提供的側風著陸的三種方法,結合上面這個側風極限文章,大家可以更多的了解側風著陸的知識。 以下源自737 FCTM,波音其他機型也基本一樣,空客飛機在下一篇文章討論。
  • 拉式戰機:螺旋槳飛機的「絕唱」
    曾起源於家具廠的它,因為戰爭需要投身軍工生產,生產的拉-3、拉-5等型號螺旋槳飛機,憑藉優異的性能和過硬的質量,經受住了戰爭考驗,並一舉打響了拉式品牌,成為當時蘇聯空軍主力戰機。不過,在螺旋槳飛機時代取得輝煌成就的拉沃契金設計局,卻沒能跟上噴氣式飛機時代,一度錯失發展良機走向衰落。為了走出低谷,拉沃契金設計局領導人果斷改變發展策略,轉向飛彈和航天領域。
  • 航母成海洋生物最大天敵,一不小心就成了生魚片
    現在的武器裝備的威力非常大,咱們還不說足以毀滅人類的原子彈,就只是說各類的載具,像陸地上就有各種的火炮、火箭彈等等,天上飛的有各類新型戰機,而海上就有各類戰艦、航母、潛艇等等
  • 飛機起降如何對抗側風
    然而,有時候,飛機會遭遇側風。強烈的側風會把飛機吹離跑道,危及飛行安全。面對側風,飛機在設計製造環節上有哪些考量?請看西安某航修廠工程師梁靜的專業解讀——飛機在側風中起降時,兩側機翼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迎風一側升力會增加,背風一側升力會減少,導致機體出現傾斜滾轉,極容易與跑道碰撞。
  • 乾貨:關於側風的極限怎麼定?
    和商飛H試飛員聊起來側風極限的問題,今天分享一下側風極限的由來和使用,以及各個公司不同的方法。 適航的要求: 首先對側風的適航要求在CCAR-25部第237條,也就是說飛機要演示安全的側風分量,這個側風分量要大於20節:
  • 航母螺旋槳威力有多強,為何成海洋生物「致命殺手」?看完就懂了
    因此,在終於打造出裝備精良的航母之後,美國向世界宣稱,在軍事發展當中,航母當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不過,中國可不會被美國的小伎倆給糊弄住。撒謊不打草稿,造航母是一個多麼耗時耗力又耗錢的工程,若真是沒有用,美國何必呢?如今看來,中國致力於航母的打造,是非常正確的一個決定。畢竟因為航母的建成,使得中國世界的影響力又再一次獲得了提升。
  • 受光輝戰機成功起降航母鼓舞 印度啟動研製雙發戰機計劃
    受光輝戰機成功起降航母鼓舞 印度啟動研製雙發戰機計劃據新德裡電視臺(NDTV)報導,在光輝戰機海軍版在印度海軍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上起降成功的鼓舞下,航空發展局(ADA)批准了印度製造的雙引擎噴氣式戰鬥機的開發。開發階段預計將花費7000到8000億盧比。
  • 航母上最酷的兵種,每天開車巡邏,發現海鳥就扣動扳機
    要說航母上的編制人員中,有一個兵種特別的奇怪,他們每天都拿著著霰彈槍,在航母上巡邏,看見天空有鳥兒就扣動扳機。這種士兵的存在是較為特殊的,他們也是為航母的運行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有人就會不理解了,海鳥是海生生物,依海而生,最初出現於白堊紀之時,距今有近億年,其能在海洋表面或水下覓食,亦可作為大海中的指南針,引領漁民至補魚處,又或帶領海手至近岸處
  • 航母的螺旋槳有多可怕?看看這些海洋生物便知道了
    我們就以海洋為例,為了提升海軍實力,部分國家都研製出了航母,而它的行駛需要螺旋槳的推進,但是螺旋槳運行過程中非常容易傷到海洋生物,那麼,航母的螺旋槳的威力到底有多可怕呢?聽完小編的講解,再看看這些海洋生物的下場,大家就知道了。
  • 航母的螺旋槳對海洋生物的傷害有多大?一組照片曝出,讓人很揪心
    隨著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很多新型的工具,例如遊輪、航母等。今天我們說一下航母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航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隨著各國軍事實力的增強,航母的噸位越來越大,性能越來越先進。如今,我國也擁有了自主建造的國產航母,但凡事總有利弊,航母的發展也是一樣的。
  • 這個「巨嘴鳥」不一般:螺旋槳戰機成功逆襲,十幾個國家搶購
    自二戰以來,噴氣引擎戰鬥機佔據了各國戰鬥機的壟斷地位,至於老式的螺旋槳戰機則在二戰結束不久便被基本淘汰了。在現代空戰中,高度與速度、載彈量都是決定戰機性能優劣的重要指標,螺旋槳飛機時速只有五六百公裡,不僅無法突破音障,就連跟上噴氣式戰機都很困難。
  • 戰後產量最大的螺旋槳式戰鬥機,美國AD-1「天襲者」攻擊機
    反倒是在十幾年後的越南戰場上,這架被認為是「過時」的老將再次橫刀立馬,披掛上陣。正所謂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這款「老當益壯」的戰機就是美國道格拉斯公司研發生產的AD-1「天襲者」攻擊機。
  • 二戰初期德國空軍為何能吊打全世界?英國王牌飛行員的親身回憶
    希特勒1934年決定建造一條航母——23000噸的齊柏林號航母1938年12月8日在基爾下水。 墨索裡尼在1923年將所有的空中力量整合成一支獨立的空軍。他沒有考慮建造航母,因為義大利半島本身就是一條位於地中海上的巨大航母。
  • 航母的螺旋槳有多可怕?看看這些海洋生物的照片,令人揪心
    因為航母體積巨大,所以想要在海上讓航母保持行進需要巨大的動力,航母是靠螺旋槳推動的,所以它的螺旋槳更是無比巨大和堅硬,據悉航母螺旋槳的直徑能夠達到十米,也就是說,如果航母在海上航行的時候
  • 螺旋槳戰機巔峰之作,A-29「超級巨嘴鳥」,造價成本低
    在航空技術領域,螺旋槳飛機在二戰結束後就走向了沒落,隨著噴氣機時代的到來,大量老式螺旋槳飛機退出歷史舞臺。然而直到今天,依然有一批螺旋槳戰機十分活躍,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A-29"超級巨嘴鳥"。上世紀80年代,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與美國內華達山脈股份公司 聯合研發,在EMB-312"巨嘴鳥"教練機基礎上研發出了A-29"超級巨嘴鳥"。從設計風格來說,除了採用傳統螺旋槳結構之外,A-29"超級巨嘴鳥"在內部系統、電子設備、武器裝備等方面全部採用了現代化設備。
  • 航模螺旋槳隨便裝上就可以?槳位是什麼,你了解嗎?
    視頻高清,請在wifi下觀看~不方便觀看視頻的模友可閱讀以下文章哦~螺旋槳的安裝角度俗稱槳位,在確定槳位前,一定要先把發動機裝到飛機上。不管發動機是正裝、側裝、側倒裝還是倒裝,我們都要讓飛機起落架著地,正對機頭安裝。
  • 二戰美國航母一造上百,我國只有兩艘,為何現代航母要造這麼久?
    現如今全世界服役的航母全部加起來也不過20幾艘,美國就佔了11艘,我國自遼寧艦入列至今也僅僅有兩艘航母服役,那麼現代航母建設速度為何如此之慢呢?福特號航母建造噴氣式艦載機的技術革新讓航母戰鬥力大大增強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二戰時期的艦載機基本都是螺旋槳式戰機
  • 陸軍航空兵用機類型成爭論焦點,直升機與螺旋槳飛機,優劣不一
    無論是直升機還是螺旋槳飛機,都有其優點和不利之處,在這一點上,東西方沒有可供參考的歷史經驗,因此又會掀起一番東西方陸軍航空實力的比拼。 螺旋戰機主要依靠巨大的螺旋槳作為輸出動力,後來為了強化動力性能,又在飛機兩翼各加了一個小的螺旋槳,這樣就大大增強了戰機的續航能力。螺旋戰機的機動反應速度很快,飛行員技術高超的話,基本可以躲過飛彈的追打,對地支援的要求也不高,只需一塊平地就可以大量集結。螺旋戰機如果能夠配上現代的無線防禦系統,簡直是如虎添翼。
  • 垂直起降已普及,為何航母還造那麼長的跑道呢?專家回答恍然大悟
    關於航母海上試航工作的進行與服役之間的關係,我們廣大讀者其實並不十分了解,但有一項最能反映航母建造進程,並且直接反映出航母是否滿足交付的參考依據的,就是大家極為關注的艦載機起降試驗。被比作「在刀尖上跳舞」的艦載機起降,具有很大的危險性。
  • 075加裝滑躍甲板秒變航母?西班牙前車之鑑,垂降戰機並沒那麼神
    那麼這樣的體型如果裝上滑躍甲板,是不是就可以化身成航空母艦了呢?戰鬥力倍增了呢?但是能不能是一回事,需不需要,可不可以又是一回事,075現階段真需要滑躍甲板輔助嗎?航母艦載機由於性能要求高,起飛重量大,所以還必須使用輔助手段進行起飛著陸,因此為了更效率的起降艦載機,艦載彈射或者滑越甲板以及攔阻索裝置就成為航母標配,也造成了和兩棲艦的本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