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渡,多麼令人神往而又心生遐想的美麗的名字。
秦淮河岸,每天晚上,渡口邊上都演繹著當年發生在此處的愛情故事。梳著高高髮髻的紅衣女子,舞姿嫋娜如弱柳扶風,衣袂飄飄似仙女下凡。藍衣小生扮相英俊,風度翩翩。一揮袖,情意綿綿恨離別,一轉身,離別切切淚自湧,沒有一句臺詞,只有若有若無的歌聲迴蕩在寂靜的夜空,歌曲反覆吟唱著「桃葉復桃葉」。依依惜別之情演繹得淋漓盡致,相惜相愛之戀拿捏得入骨浸髓。
佇立船頭,仿佛置身當年目睹王獻之與愛妾的柔情萬千。留步於渡口,如若就是當年送行的隨從,親眼所見愛郎惜別心上人。
據說東晉時期,王獻之在此迎接愛妾桃葉。由於南浦渡在兩河交接處,水深流湍,翻船事故時有發生,桃葉每次渡河心裡惶惶不安。獻之也對往返秦淮河的桃葉很不放心,常常在渡口親自迎送,並做數首《桃葉歌》吟誦,以示安慰。桃葉因子敬的安撫與愛戀而倍感欣慰。南浦渡因此名聲大噪,久之被稱為桃葉渡。於是桃葉臨渡亦成為千古佳勝和久傳不衰的風流佳話。
至今,仍有石牌坊屹立在那裡,橫書「古桃葉渡」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正面兩側「細柳夾岸生,桃花渡口紅」,背面「揖搖秦代水,枝帶晉時風」。
王獻之的三首《桃葉歌》: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連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採我。
渡口邊迴蕩的委婉動聽的歌曲就是這幾首詩譜成的曲調。
那日,坐在畫舫裡,遠遠地就聽見歌聲,委婉動聽鶯鶯燕爾,仿佛從仙境飄渺而來,直把人聽得柔腸百轉。畫舫靠近的時候,依稀可見岸邊紅衣藍衫在燈光下演繹著離別情深。於是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看一場桃葉渡的故事。當晚,沿著河岸向著桃花渡的方向順著歌聲尋去。
恍若當年,紅衣桃葉面若桃花,即將渡河而又惴惴不安,藍衣子敬溫文爾雅,體貼撫慰。四目相望柔情萬種。揮手告別萬般不舍。那一夜,我是最忠實的觀眾,因為很多人來了又走了。我卻一直在那裡,原來不是故事很長,是他們不斷重複桃葉渡的情節。我喜歡他們的服裝,喜歡他們的舞姿。他們如醉如痴沉浸其中。他們看上去那麼美,那麼飄逸。
儘管情節重複,我還是等到他們演出結束,等到他們換下服裝,然後卸妝。我驚訝地發現,原來他們並不異於常人,但是身材的確很美,我這才發現他們並不是年輕人,他們的年紀至少五十多歲,甚至到了耳順的年齡。男子的年齡似乎還要更大些。
沒有報酬,沒有掌聲,更多的是遊人在畫舫上留意的一瞥。他們卻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每天都在演繹著美麗的故事。
桃葉渡已經是一個傳說,他們就是守候傳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