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而作為「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秦淮河畔,因為秦淮八豔和李香君故居, 以及江南貢院,夫子廟,白鷺洲, 烏衣巷,王謝故居等名勝古蹟,更是一年四季遊人如織。而桃葉渡作為南京四十八景之一,就是秦淮河上的一個古渡口。
桃葉渡位於南京城南秦淮河與古清溪水道交匯處, 當時的桃葉渡非常寬闊,是南京城最重要的渡口。 清朝順治年間孝陵衛人金雲南遷居渡口,因為水流湍急,常有人落水,便捐建了木橋。康熙二年,易木橋為石橋, 1984年,在渡口原址立桃葉渡碑。在現今的桃葉渡臨河有一個石牌坊,橫書 「古桃葉渡」。正面兩側楹聯為:「細柳夾岸生,桃花渡口紅」,充滿了古風古韻。
東晉永和年間,出身書香門第的桃葉,因為父親病重,到秦淮河畔來販賣自製的團扇,碰到了在秦淮河邊洗硯臺的王獻之;發現他手裡的硯臺正是自己家祖傳的桃花硯,於是上前詢問, 得知王獻之手中的硯臺正是在自己父親的手中買下的。王獻之在得知桃葉的情況後,幫助桃葉在扇子上面題詩寫字,團扇很快就銷售一空。
不久後父親去世了,輾轉流離的桃葉再一次來到了秦淮河畔,魏晉名士王獻之納孤寒女子桃葉為妾。此後每次桃葉渡河, 王獻之都會到渡口親自迎接她,並為之作《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輯,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意思是說,「桃葉啊桃葉,我站在這渡口,看到河水送船來去,過渡時連漿都不用劃,但你不要害怕,我會親自的來接你。」據說桃葉渡因此而得名。
清初女詞人紀映淮也曾經做過一首《桃葉歌》:「清溪有桃葉,流水載佳人。名以王郎久,花猶古渡新。輯搖秦代月,枝帶晉時春。莫未供憑覽,因之可結鄰」。
同樣深情的納蘭公子也曾經做過一首《南鄉子》:「煙暖雨初收。落盡繁花小院幽。摘得一雙紅豆子,低頭,說著分攜淚暗流。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將酹石尤。別自有人桃葉渡,扁舟,一種煙波各自愁」。以上兩首詩和詞說的都是王獻之與桃葉的愛情往事。
每個人都渴望有自己生命的舟楫,渴望有一個深情的人在彼岸痴心的等你;就像曾經的桃葉古渡,歷經千年,櫛風沐雨,依然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