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桃葉渡,東晉書畫家王獻之也曾經在這裡生活過

2020-12-22 天下文樞2020

南京是"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而作為「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秦淮河畔,因為秦淮八豔和李香君故居, 以及江南貢院,夫子廟,白鷺洲, 烏衣巷,王謝故居等名勝古蹟,更是一年四季遊人如織。而桃葉渡作為南京四十八景之一,就是秦淮河上的一個古渡口。

桃葉渡位於南京城南秦淮河與古清溪水道交匯處, 當時的桃葉渡非常寬闊,是南京城最重要的渡口。 清朝順治年間孝陵衛人金雲南遷居渡口,因為水流湍急,常有人落水,便捐建了木橋。康熙二年,易木橋為石橋, 1984年,在渡口原址立桃葉渡碑。在現今的桃葉渡臨河有一個石牌坊,橫書 「古桃葉渡」。正面兩側楹聯為:「細柳夾岸生,桃花渡口紅」,充滿了古風古韻。

東晉永和年間,出身書香門第的桃葉,因為父親病重,到秦淮河畔來販賣自製的團扇,碰到了在秦淮河邊洗硯臺的王獻之;發現他手裡的硯臺正是自己家祖傳的桃花硯,於是上前詢問, 得知王獻之手中的硯臺正是在自己父親的手中買下的。王獻之在得知桃葉的情況後,幫助桃葉在扇子上面題詩寫字,團扇很快就銷售一空。

不久後父親去世了,輾轉流離的桃葉再一次來到了秦淮河畔,魏晉名士王獻之納孤寒女子桃葉為妾。此後每次桃葉渡河, 王獻之都會到渡口親自迎接她,並為之作《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輯,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意思是說,「桃葉啊桃葉,我站在這渡口,看到河水送船來去,過渡時連漿都不用劃,但你不要害怕,我會親自的來接你。」據說桃葉渡因此而得名。

清初女詞人紀映淮也曾經做過一首《桃葉歌》:「清溪有桃葉,流水載佳人。名以王郎久,花猶古渡新。輯搖秦代月,枝帶晉時春。莫未供憑覽,因之可結鄰」。

同樣深情的納蘭公子也曾經做過一首《南鄉子》:「煙暖雨初收。落盡繁花小院幽。摘得一雙紅豆子,低頭,說著分攜淚暗流。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將酹石尤。別自有人桃葉渡,扁舟,一種煙波各自愁」。以上兩首詩和詞說的都是王獻之與桃葉的愛情往事。

每個人都渴望有自己生命的舟楫,渴望有一個深情的人在彼岸痴心的等你;就像曾經的桃葉古渡,歷經千年,櫛風沐雨,依然在這裡。

相關焦點

  • 桃葉渡:斯人已故,王獻之為愛妾作桃葉歌
    秦淮河上桃葉渡,桃葉渡上有桃葉。「桃葉渡」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東晉時期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兩條河的兩岸栽滿了桃樹,春天到來時有著「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景,春風把桃花吹落在水面上,渡船的艄公望著滿河的桃葉,謂之曰「桃葉渡。」
  • 「大咖薈秦淮」文脈巡禮|桃葉渡:王獻之曾講述過你的故事
    揚子晚報訊(實習生 陳星宇 記者 張可)6月23日舉行的《槳聲燈影裡的「大咖故事薈」》·第二季活動中,大咖們將沿著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在夜色中開啟世界文學之都的「秦淮之旅」,沿途尋訪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蹟。活動中,大咖們將乘坐遊船途經秦淮河邊知名的桃葉渡。
  • 此渡名惟桃葉留
    桃葉渡在秦淮河和古青溪水道交匯之處,是秦淮河上極熱鬧、極風流的所在。渡頭坊表,金碧煥如。從六朝至明清,兩岸河舫競立,燈船簫鼓,不絕於耳。還記得東晉時王獻之與寵姬桃根、桃葉渡口迎送的故事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桃葉渡的美名,自此就這樣傳開了。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王獻之的這首《桃葉歌》,寫得委實纏綿。
  • 桃葉復桃葉——書法一流王獻之,郗道茂成一生遺憾
    「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王獻之病重,道人問他可曾做過什麼錯事?他唯一所記得的便是曾經與郗道茂離過婚。王獻之對於郗道茂的深情,可見一斑。作為魏晉書法家中的一位巨子,王獻之精於楷、行、草、隸各種字體,尤其擅長行草。藝術成就與父親王羲之並駕齊驅,後人稱他們為書法界的二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桃葉渡口渡桃葉
    ■ 楊曄  桃葉渡,多麼令人神往而又心生遐想的美麗的名字。
  • 詩詞 |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
    東晉永和年間,那個叫桃葉的姑娘,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她來到古清溪河與秦淮河交匯的渡口。這裡地處古金陵城的城南,舟楫往來、人潮如海,是當時金陵城最繁華的交通所在。桃葉來到這裡,是為了叫賣一些自己自製的團扇。可是她一個女孩家,從來沒賣過這些東西,又不會吆喝,又不知怎麼賣。雖然這裡人來人往,她卻半天一把也沒有賣出去。桃葉眉頭緊蹙、愁眉不展。因為家中重病的父親,還等著自己賣了錢抓藥呢!
  • 墨裡·乾坤|《玉煙堂法帖》——桃葉渡裡的文採風流
    《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妸娜。春風映何限,感郎獨採我。」王獻之為了續弦,得夫人同意,迎娶家住秦淮和以南的才女桃葉。
  • 「世間重美人,古渡存桃葉」,這個渡口背後藏著王獻之的風流佳話
    水送橫波山斂翠,一如桃葉渡江時。桃葉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個古渡,位於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合流處附近,南起貢院街東,北至建康路淮清橋西,又名南浦渡。作為南京古名勝之一,桃葉渡位列於金陵四十八景內。在原渡口處立有「桃葉渡碑」,並建有「桃葉渡亭」,從六朝到明清,桃葉渡處均為繁華地段,河舫競立,燈船蕭鼓。關於桃葉渡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而這個傳說,正與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有關。王獻之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精通各種書體,行草尤其著名。他在繼承張芝、王羲之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變革樸拙書風,形成自己的風格。
  • 南京浦口「寶塔山」應改回南朝舊名「桃葉山」
    後人根據想像畫出的寶塔山晉王塔隋煬帝楊廣在這裡登臨過,當地還有一段和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有關的動人傳說!」寶塔山是一座小山,海拔不超過50米,位於泰山新村附近,在浦口泰山、東門一帶有較高的知名度。翁先生告訴記者,他小時候,老人將這座山稱為晉王山或者桃葉山,背後還有動人傳說。後來,晉王山被改成「寶塔山」,成為固定的地名,很多人都忘記了晉王山、桃葉山這兩個名字了。
  • 王獻之處在老爸光環下的一生
    ▲清 汪圻《王獻之書裙圖》作者:霜見十九山陰城的蘭亭裡,留下過琅琊王氏很多的故事。其中最為璀璨的,還要是王羲之父子。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也沒有辜負老爹的期望,年少時受謝安的賞識,一路高歌成為東晉士族之中響噹噹的一號人物。《世說新語》中曾記載,王獻之有一日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同拜訪謝安,徽之、操之說了很多俗事,而王獻之只是坐在一旁,略作了寒暄之後便跟著兄長離去。後來有人問謝安這三人中誰最優秀,謝安想也不想就答道:「小者(王獻之)最勝。」
  • 以書法名揚千古的東晉太宰,一起了解王獻之不平凡的一生
    上面我們講到,王獻之從小就有名氣,舉止容貌也與常人不一樣。因此,在公元361年左右,18歲的王獻之便迎娶了東晉大臣郗鑑的孫女郗道茂。(其婆婆、王獻之母親郗璿為郗鑑女兒,因此實際上是婆婆兼姑姑)原文1:嘗與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發,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獻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翻譯1:王獻之曾經和王徽之住在一個屋子裡,突然發生了火災,王徽之匆忙的跑走,連木板鞋都來不及,而王獻之卻鎮定自若,叫來隨從,左右攙扶著走出去。【今天的我們在回味這一段歷史時,也不得不佩服王獻之的心大啊】原文2:子猷、子敬兄弟共賞《高士傳》人及《贊》。
  • 胡寶國:晚渡北人與東晉中期的歷史變化
    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還有北人陸續過江。按當時人的認識,東晉中期過江的北人被視為「晚渡北人」。晚渡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難以進入政治權力中心,這些情形已為研究者所熟知。本文所要特別揭示的是,輕視、排擠晚渡北人的其實並非南方土著勢力,而是早過江的北人。東晉中期,如王導、庾亮等第一代渡江北人大多已經故去。真正活躍在朝野的是渡江北人的第二代。
  • 論語說文之九十——《笠翁對韻》之「十三元」
    揚子渡,謝公墩借對名勝對(5)。德重對年尊(6)。承乾對出震,疊坎對重坤(7)。志士報君思犬馬(8),仁王養老察雞豚(9)。遠水平沙,有客泛舟桃葉渡(10);斜風細雨,何人攜榼杏花村(10)。 君對相,祖對孫。夕照對朝曛(12)。蘭臺對桂殿(13),海島對山村。碑墮淚(14),賦招魂(15)。報怨對懷恩(16)。陵埋金吐氣(金陵王氣)(17),田種玉生根藍田玉暖(18)。
  • 丁芒:南京的魅力
    多少歷史,沿著時光的蹬道,來到南京;又有多少現實,在眷念地矚望著歷史的長卷。這中山陵高高的平臺上,正是歷史與現實銜接之處。誰來到中山陵,都不由得用天文鏡向瀰漫於南京的歷史的星支窺望,向那些朝現實世界奔騰而來的歷史的銀流,發出歡呼! 南京如數家珍:在兩千四百多年的建城史中,她曾經是十朝故都。
  • 「逸氣」之王獻之書法
    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出王獻之順情適性的生活方式,而且具有天真率性、放任不拘常規的性格,大火發起之時,他神色恬然,小偷進屋行竊之時,他毫不畏懼,甚至心不在焉地呵斥小偷。委曲帖委曲前書,且思勝常也,諸人悉何如,承冠軍定入,計今向達都,汝奉見欣慶。但恐停日不多耳。
  • 杜牧《泊秦淮》:世上真有亡國之音?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後之詠秦淮者,更從何處措詞?」的確,在所有詠秦淮河的詩歌中,這一首是最為膾炙人口的。 1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今江蘇省溧水縣東北,流經南京地區,匯入長江。南京市區這一段,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所鑿,目的是疏通淮水,因此得名。有些文獻說,秦淮河一帶興盛於明清時期。
  • 王獻之書法解讀
    太元三年(378年),太極殿建成。謝安請王獻之題寫殿額。名家題額,魏書法家韋誕就曾幹過。王獻之不屑為之。然而,因政治需要,王獻之二十九歲時婚變,無奈選晉簡文帝第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馬道福。此事對於王獻之來講,終生不忘,常懷愧疚。直至去世前,覺得唯一的遺憾,就是與郗道茂離婚。魏晉名士的傲氣、超脫與牽絆在王獻之這裡一覽無遺。二、王獻之書法官居要職,一路直上,卻無甚政績;「丹青亦工」,操琴作詩,卻無大名。王獻之短暫的一生中,燦若夏花的,是他的書法。以「奇葩」比,當不為過。
  • 桃葉《答王團扇歌》,全詩語言質樸,借團扇表現了女子的愛情
    桃葉,晉人,生卒年不詳,著名書法家王獻之的妾。據說王獻之很喜歡她,曾為她作《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來迎接。」盛傳於江南。桃葉有《團扇歌》三首,今選其二。答王團扇歌二首(一)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暄暑,相憶莫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