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丨安吉餘村進行鄉村試驗發展共享空間:開放庭院 八方來客且留下

2021-01-09 浙江在線

2020-11-13 07:3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丁珊 李世超 共享聯盟安吉站 吳 靜

安吉餘村村民葉華家最近發生了兩件大事:他把院子裡的圍牆推倒了。接著,在還沒收拾妥當的庭院裡,一家小飯館趕著開張了。

葉華的急迫,在於他想趕上一場「開放庭院」的鄉村試驗。「打開庭院,發展鄉村經營」,從最初幾個人的想法,幾經商討、完善並提出,歷經大半年時間。今年3月,開放庭院正式啟動。10月,第一批15戶的開放庭院接近尾聲,「破牆效益」初步顯現。最近,第二批報名啟動,近30戶報名者緊隨其後。葉華是後來者之一。

敞開心門,才能打開院門。「這是一場從『面子』到『裡子』、身心俱變的鄉村試驗。」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教授評價。人們經歷了哪些觀念的碰撞?庭院打開後,餘村發生了什麼變化?近日,記者在餘村蹲點調查。

餘村全景。 共享聯盟安吉站 潘學康 攝

破牆迎客 

一戶一景融入村莊大景區

記者走入村民葉華家時,他正和施工人員對照圖紙改造庭院,拆掉不久的牆磚堆放在一旁。「你們看,這裡要放一個遮陽棚,遊客走累了可以進來歇歇。牆角處做一個鋪滿鵝卵石的流動水池,邊休息邊觀景。」葉華不禁感嘆,「視野更開闊,美觀度也更高,這牆拆對了。」

推倒圍牆,並非葉華一家之舉,更非一日之功。這場試驗的出爐過程頗為艱辛:是天荒坪鎮、餘村兩級幹部,挨家挨戶夜談談出來的。

近年來,餘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上一條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振興「美麗事業」的陽光大道,生態環境、產業發展、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前期建設,村莊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旅遊布局雛形初具,田園綜合休閒區、餘村公園等景點落地。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21萬元。

國慶期間,餘村村民葉華拆掉圍牆並進行庭院改造。記者 李世超攝

「但餘村面臨新的十字路口。」2019年1月下派到餘村任第一書記的天荒坪鎮黨委副書記程暉說。在工作中,他發現,來餘村的主要是全國各地的黨政考察團,在村裡停留時間平均不超過2小時,且集中在田園綜合休閒區等村莊南面景點。遊客很少踏入村莊內部,更別說留得住、多消費。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餘村該如何打通村莊增收致富的「毛細血管」,讓村民直接參與、共享發展紅利?「歸根到底,要回答好如何進一步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問題。」程暉說。

去年9月起,鎮、村兩級幹部,利用夜晚村民在家的時間,分批次和返鄉創業戶、村民代表夜談。漸漸地,大家的思路成型——將家家戶戶都有的庭院作為創業載體,在庭院內部發展鄉村經營,讓一戶一景融入村莊大景區。

庭院要成為景點,一堵堵圍牆是障礙。村裡幾乎每家每戶有圍牆,高低不一,且密不透風;除了混凝土磚牆,還有仿木、鐵製柵欄牆,風格各異。「庭院是美麗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接下來村民增收致富的有效平臺。」程暉說,「但現在有的圍牆既不具備美感,又與現代美麗鄉村風景格格不入。」

「打造美麗庭院,圍牆要不要保留?」一次夜談中,有村民拋出這個問題。原先在西安當設計師的胡斌認為,家家戶戶緊閉的大門,幾堵通體白色的圍牆,無形中給人「不可越界」的暗示,也阻斷了遊客與村民溝通的可能。他回憶起在上海、南京等地看到的無圍牆小區,「這些小區用綠植或設計實現緩衝,推動資源整合、社會融合,最終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新時代的農村也應具備這樣開放、包容的氣質。」

改造後,胡斌民宿綠緣客棧。天荒坪鎮提供

其實,餘村也有村民試著拆掉圍牆,打開庭院。51歲的村民李熙忠做竹涼蓆生意,2017年,他早早嗅到市場信號,扔了自家門口的石墩,拆了圍牆。庭院內擺起茶座,賣起土特產。「遊客慢慢走進來了,喝喝茶、賞賞景。」李熙忠說。

近兩年,遊客多了,但像李熙忠這樣「開門迎客」的村民並不多,「說到底,村裡的創業氛圍還不夠濃厚。」村民潘國華認為,村民參與鄉村經營,打開庭院是要突破的第一步。

去年12月,餘村啟動攻堅行動,項目建設、村莊經營、環境提升、基層治理等43項工作擺上日程。隨後,「開放庭院和村民創業」計劃排定,全村人下定了「破牆」的決心——在這個計劃中,鎮、村兩級選擇條件成熟、位置較為集中的15戶村民先行啟動。

一場鄉村試驗,悄然開啟。

先破「心牆」 

「旅遊」開眼後再多樣化溝通

推倒圍牆,並不容易。

在農村,村民有著傳統的居住觀念:有天有地有院子,甚至「圍牆越高越氣派」。在老餘村人記憶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開礦採石、辦水泥廠富起來後,家家戶戶造起小樓房、圍起圍牆,甚至牆頂還插玻璃片。很多人覺得,圍牆高聳、大門矗立才有安全感、私密感。

91歲的老人洪戒三也是如此。一次晚飯,家人告知他要拆圍牆,他板著臉離開了飯桌。同樣,潘國華85歲的母親胡木珍也想不通:「好好的圍牆,拆掉了多可惜!」

負責推進這項工作的餘村黨支部副書記李輝總結了規律:四五十歲的中青年群體,雖然多在觀望,但對新事物具備較強接受能力;七八十歲的老年群體,習慣於獨門獨院的生活,不大容易說得動,「對這部分村民,我們做工作時尤其需要方法和耐心。」

近15年來,餘村形成了特點鮮明的新時代鄉村治理「餘村經驗」,鄉村善治在這裡同樣底蘊深厚。庭院開放的過程,也是基層治理模式進一步豐富、完善的過程。

為破「心牆」,今年3月17日,鎮、村組織部分村民到省內已先行先試的常山、長興等地「旅遊」。比如,在長興小浦鎮八都岕景區,主幹道沿線的住宅圍牆全部拆除,景區統一設計。回來的大巴車上,大家討論熱烈:「我們村的資源不比這些村差,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

回來後的村民,把在外面看到的聽到的說給家人聽。天荒坪小學語文老師洪軼斌,有空就陪爺爺洪戒三聊天,打開心結——

「沒有圍牆,萬一有人進來偷東西怎麼辦?」「我們家門口、村裡有監控,再說村裡很多年沒發生過偷盜案件了。」「圍牆拆除了,有什麼好處?」「拆除圍牆,就是告訴遊客我們是歡迎他們走進來的。客人進來,家裡的燒餅生意才更好。您喜歡聊天,遊客也能陪您說說話。」

村民潘國華家原貌。 通訊員 高一凡 攝

後來,老人又聽說這件事鎮裡、村裡謀劃了大半年,村民代表大會已經通過。「我們家門口正對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石碑。每天這麼多人來這裡學習,是因為餘村是先進。我是名老黨員,更要帶頭!」最終,洪戒三同意了。

今年4月,潘國華把母親胡木珍送到幾個姐姐家住了一段時間,請她們一起做思想工作,同步啟動改造,回來後看到院子更漂亮,胡木珍樂開了懷。胡有乾的父親胡奎不同意拆除圍牆,胡有乾給他算經濟帳,以後在院子裡辦個釀酒坊,讓父親的釀酒技術有用武之地,不用再出去打工。「不能守著以前的老樣子、老觀念,發展還得靠年輕的一輩人。」胡奎改變了主意。

圍牆拆除後導致「地界」不清,是部分村民擔心的隱患。考慮這是多數意見,鎮、村兩級在開放庭院的標準上加了一條,「原則上無硬隔離圍牆,確需圍牆的最高不超過0.9米」,這樣保留牆基的辦法,既尊重了村民的意見,也保證了村莊的統一性和美觀度。鎮、村兩級還出臺政策:支持村民拆除院牆、自主創業,視規模大小、投入成本最高補助30萬元,並引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等專業團隊免費設計。4月起,第一批15戶村民風風火火地動工了。

改造後的潘國華家庭院。 受訪者供圖

大家的事大家參與、眾人的事眾人商量。在庭院打造、美化上,餘村注重村民協商,集思廣益。鎮、村希望實現「一戶一品」「一院一景」,遵從村莊整體規劃和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充分尊重村民意願、激發村民創造性。庭院的設計中,不少地方蘊含著村民智慧。

楊貴慶教授長期關注浙江農村,對餘村試驗持肯定態度:「鄉村治理能力如何,正是體現在老百姓房前屋後的民生小事上。餘村試驗中,牢固確立村民在鄉村發展和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採取差異化對待、多樣化溝通的說服方法;同時注重調動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有助於村民真正融入鄉村發展和治理,更持久地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開放庭院

全縣推廣並試點「未來社區」

如今,走入餘村中心區域,家家戶戶的庭院色彩斑斕,相映成趣。庭院間用步行道串聯,遊客穿行其間,一步一景,仿佛置身大花園。

以首批庭院開放的15戶示範戶為核心,餘村形成了一條「味道特色街」,大家還編了順口溜推廣——「小胡的咖啡老胡的酒,春林的山莊老表的油,鮑家的學堂荷塘的藕…….」在胡有乾的酒坊,一溜通體白色、繪著彩色臉譜的小酒罈整齊「列隊」,像等候檢閱的士兵,陣陣酒香撲鼻;胡斌的民宿,月季、玫瑰等花卉錯落有致地綻滿庭院,鵝卵石小徑延伸到客棧門口;潘國華的農耕園內,廊架上的葫蘆隨風搖曳,屋內陳列著籮筐、簸箕等各式竹製品,一群小學生正在體驗做青團。

更難能可貴的是,村莊不僅「面子」更具顏值,「裡子」也更有鄉村氣息和人情味。圍牆消失了,喜歡熱鬧的胡奎和洪戒三家,同時能迎進好幾批客人。「有些遊客是走路累了順道進來坐坐,有些是來打點熱水的。能為客人提供便利,我們也高興!」洪戒三說。

打破圍牆,村莊更添歡聲笑語。村民們在庭院裡澆澆花、曬太陽,抬頭就能和鄰居打招呼。大家習慣傍晚走到庭院開放的地方,坐著一起聊聊天。「以前,老餘村村口也有這樣自帶人氣、用來議事的地方,是塊曬穀場。」65歲的章蘭芝說。時隔幾十年後,重拾集體記憶的村民再度聚在一起,人與人之間走動得勤了,關係也更近了。

推倒圍牆後,是否符合村民們的預期,實現了鄉村經營?李輝領著記者在村裡參觀,並介紹:目前第一批15戶村民已申報了首批8個自主創業項目,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用閒置房經營具有鄉村本土特色的作坊、手工藝坊、特色小店等產業,另一類是以餘村故事為主題,進行「展示+體驗+銷售」的體驗館。

今年10月,胡有乾家的庭院拆除圍牆,變身為「老胡酒坊」。 記者 李世超 攝

效益已然顯現。例如潘國華今年國慶節期間連續3天推出特色小吃「驢打滾」,掙了5000元。他的「老潘頭」農耕園收購周邊村民的醃筍,帶動了增收;胡斌的民宿今年國慶假期接待了20批遊客,收入近5萬元,其中一半是來庭院喝茶賞景的;洪軼斌家地理位置較好,打開庭院後視野又佳,獲得工商資本青睞。他家的輔房已改造成靈芝體驗館,一年光租金就有10萬元。

眼下,鎮、村兩級加緊步伐提升旅遊設施,完善業態布局,輻射帶動集鎮及橫路、山河、銀坑、馬吉周邊4個村的餘村示範區村莊規劃完成初步編制,串聯周邊4個村落的餘村大道正在施工,餘村還藉助工商資本的力量,重新布局了一條延伸至村莊內部的旅遊路線,聯動自主創業的村民同向發力。

曾在安吉農辦負責全縣美麗鄉村工作的省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任強軍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難就難在「就是」二字。餘村的開放庭院,可以視為村民因地制宜將家門口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自發性探索,「鄉村空間形態的改變要與基層治理創新相匹配,村民的生產、生活與村莊大景區相融後,當地還需考慮後續如何運營、管理等問題。」

遊客在「老胡酒坊」參觀。 共享聯盟安吉站 張卉 攝

最近,安吉縣委改革辦向縣農業農村局派發了「推動美麗鄉村去圍牆,開展共享庭院行動」的微改革建議書,建議向全縣推廣開放庭院,推動美麗鄉村提質擴面,展示美麗鄉村發展成果。此外,安吉縣正在餘村試點鄉村版「未來社區」,開放庭院將是「未來社區」打造共享空間、鄰裡空間的一種範式。

庭院內外,生動的故事還在繼續。

1605224005000

相關焦點

  • 安吉餘村進行鄉村試驗發展共享空間——開放庭院,八方來客且留下
    近15年來,餘村形成了特點鮮明的新時代鄉村治理「餘村經驗」,鄉村善治在這裡同樣底蘊深厚。庭院開放的過程,也是基層治理模式進一步豐富、完善的過程。  為破「心牆」,今年3月17日,鎮、村組織部分村民到省內已先行先試的常山、長興等地「旅遊」。比如,在長興小浦鎮八都岕景區,主幹道沿線的住宅圍牆全部拆除,景區統一設計。
  • 近觀浙江安吉「鄉村三變」:「村美、民富、人心和」
    流淌了千年的餘村溪,從村子西側的峽谷蜿蜒而下,將餘村的故事帶向遠方。浙江省安吉縣餘村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示範村,「中國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安吉山川村村民 吳汝華 攝十多年前,這裡還是空中飛沙走石、河裡泥漿遍布的「窮山惡水」景象。
  • 莊家共享農莊 | 關天頎:燕山下的共享農莊,鄉村振興新模式
    對建築師來說,城市與自然多樣發展的可能性難以尋覓,而原生態的鄉野則是一片充滿希望的沃土,這足以重組人、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並將傳統與當下的在地文化進行內化賦形,
  • 南寧:以最靚麗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這是一場向全球開放的盛會,「南寧渠道」演奏「絲路交響」,國內外客商雲集綠城,新合作新發展從這裡啟航。 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主會場裝扮一新,靜待賓客到來。這是一座文明友好的城市,靚麗南寧煥發熠熠華彩,奼紫嫣紅,流光溢彩,以最靚麗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當前,南寧市正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熱潮,還將迎來東博會,民族大道的燈杆上掛上了新旗,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氛圍。
  • ...浙」裡看見美麗中國》 新書首發暨贈書活動在浙江安吉餘村舉行
    活動現場  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出版聯合集團主辦,湖州市委宣傳部、浙江攝影出版社承辦的《詩意棲居——在「浙」裡看見美麗中國》新書首發暨贈書活動於4月22日在安吉餘村舉行該書以新聞人的視角,帶領讀者見證萬千鄉村從髒亂差蝶變成「綠富美」,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美好生活,從「盆景示範」到「全域花園」,從浙江鄉村走上聯合國舞臺的省域實踐。  自2003年「千萬工程」在浙江啟動以來,作者團隊一直是見證者、記錄者、推動者。17年來,他們的報導接續傳承,採訪足跡遍及浙江的山山水水,以「久久為功」的努力續寫了一個「久久為功」的故事。
  • 浙報整版丨美麗經濟一路生長 安吉鄉村振興繪就新圖景
    臨近歲末,浙北小城湖州安吉喜訊連連:上榜2020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再次獲評「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杭垓鎮松坑村等6個村列入2021年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創建名單……安吉,取《詩經》「安且吉兮」之名,承載著「詩意棲居」的夢想,這裡群山疊翠、綠水相間、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
  • 車俊:「八八戰略」是成功打開高質量發展大門的「金鑰匙」
    車俊介紹,浙江位於中國東部沿海,是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地,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2002年至2007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了6年,從省城層面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通過大量調查研究,親自擘畫實施了「八八戰略」,就是從浙江實際出發,「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
  • 兩岸媒體人走進安吉 感受浙江最美鄉村魅力蛻變
    兩岸媒體人走進安吉 感受浙江最美鄉村魅力蛻變 2020年11月06日 13:2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11月4日—5日「綠水青山 看浙江生態之美」兩岸媒體聯合採風活動的記者們來到了浙江省安吉縣,聽「兩山」故事、看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觀竹海、品白茶、坐著魯家村的小火車「進村」環村遊覽……不僅僅是森哥,走到安吉的每一處都讓此行的兩岸媒體人們深深感嘆大陸新農村的發展與蛻變。
  • 【美麗家園·美好生活】新街街道沿江村:共建美麗庭院,共享美好生活~
    【美麗家園·美好生活】新街街道沿江村:共建美麗庭院,共享美好生活~ 2020-08-27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我們脫貧了丨漫話·榕江:山與田野,正迎接八方來客...
    如今,脫貧致富點燃了村民的激情縱橫交錯的便利路網入村入戶金鉤藤、草珊瑚喚醒了沉睡在深山的「金苗苗」上車江萬畝大壩、鄉村扶貧車間>加快了群眾致富的步伐走進榕江人們正身著盛裝、唱起古老山歌迎接八方來客......
  • 鄉村快訊丨學田鄉人口普查進行中、永安鎮人口普查進行時 黨員先行...
    鄉村快訊丨學田鄉人口普查進行中、永安鎮人口普查進行時 黨員先行做先鋒...近日,杜爾基鎮包片領導、包村幹部聯合各村「兩委」開展集中入戶工作,對「牧業再造突泉」工程進行再宣傳、再動員,通過全面統計群眾購牛訴求、購牛情況,積極協調解決群眾在發展肉牛養殖方面存在的問題及疑慮,全力引導群眾大力發展肉牛養殖,走上經濟增收的新道路
  • 董塘鎮新龍村:發展「庭院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面對疫情防控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雙重挑戰,董塘鎮新龍村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創新打造農家樂、民宿等「庭院經濟」致富模式,為村民增收致富拓寬渠道。
  • 美麗庭院村村行⑪丨即墨區藍村街道王演莊南村:美麗庭院創建多管...
    在美麗庭院創建過程中,全市廣大村莊你追我趕,奮勇爭先,湧現出一大批美麗庭院創建成果顯著、庭院環境整潔優美、家風優良淳樸的優秀村莊,推動鄉村形成了清潔、綠色、健康、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涵養和醇化了優良家風和社會民風,為青島市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貢獻了家庭力量。市婦聯公眾號開闢了《美麗庭院村村行》專欄,於每周四展播全市美麗庭院示範戶創建率高、創建效果好的優秀村莊,歡迎大家支持和轉發!
  • 尋味安吉 | 雙一村-中國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安吉好貨—原產地直播!
    同時,泉水洞也是本次路途的終點站哦~雙一村村支書朱學星介紹說,雙一村是安吉水環境優美村創建試點之一,早在2010年,村裡就將禁止在山區、林區使用農藥寫入村規,並禁止村民開山毀林。河水帶來的「生機」變成了「商機」,發展鄉村旅遊成了重點,發展與生態,在雙一村達到了和諧統一。
  • 導遊甘肅丨銅錢鎮郝家坪村 雲海之端的美麗鄉村
    導遊甘肅丨銅錢鎮郝家坪村 雲海之端的美麗鄉村 2020-12-20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浙江電視臺《壹周播報》報導「鄉村振興」好客西河的「美麗庭院」
    西河村曾因運輸業和木工聞名縣內外,有「淳安第一村」之譽。但曾幾何時,由於部分豬欄、牛棚和危舊房的存在,致使村莊髒亂差現象嚴重,「第一村」美譽名不符實。這幾年,在鎮黨委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村裡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鄉村革命」,以「破舊立新」為載體,重點培育「菜園、花園、藝園」三園特色主題庭院,深入推進美麗庭院升級版創建,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全域推進,打造「好客西河迎好客」主題村莊。
  • 美麗庭院 | 昌化鎮後營村:創建「美麗庭院」,打造未來鄉村
    美麗庭院 | 昌化鎮後營村:創建「美麗庭院」,打造未來鄉村 2020-12-23 1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麗庭院村村行⑯丨萊西市水集街道茂芝場村:美麗庭院撬動幸福生活
    在美麗庭院創建過程中,全市廣大村莊你追我趕,奮勇爭先,湧現出一大批美麗庭院創建成果顯著、庭院環境整潔優美、家風優良淳樸的優秀村莊,推動鄉村形成了清潔、綠色、健康、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涵養和醇化了優良家風和社會民風,為青島市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貢獻了家庭力量。市婦聯公眾號開闢了《美麗庭院村村行》專欄,於每周四展播全市美麗庭院示範戶創建率高、創建效果好的優秀村莊,歡迎大家支持和轉發!
  • 小庭院寫出大文章——遂川縣雙橋鄉打造美麗鄉村「菜園式庭院」小論
    剛收完庭院裡的蘿蔔、大白菜,又忙不迭種上楓菜、茄子和豌豆。還沒緩過勁來,四鄰們又提著自產的果蔬和養殖的雞鴨,排著隊等收購。大家不時發出陣陣歡笑,令溼冷的天氣暖和了許多。今年,雙橋鄉把握鄉村振興核心,依託資源稟賦,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打造美麗鄉村「菜園式庭院」,大力發展庭院經濟。
  • 上海這個村拆違後只剩7000平方米廠房,卻拿出一半建體育館和鄰居共享
    另一方面,在與大學城師生接觸的過程中,海灣村發現,各學校雖都有體育場館,但室內空間絕大多數時間是開放給體育專業學生的,更廣大的學生想要運動,只能使用室外球場。「有了我們海灣村的高品質室內運動場,學生的需求將得到滿足,他們也會更加願意走進鄉村、了解鄉村。」劉源源說。在海灣村看來,體育館,不單單是民生設施,更是一個激發創新創造的策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