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是覺得長大後自己一定會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會成為一個有地位、有威望的人。可是,隨著慢慢長大和歷經社會的磨練,我們慢慢發現,自己並不是那麼出眾,也沒有成為理想著中的自己,而是普羅大眾的一員,逐漸歸於平凡。
平凡,意味著平庸嗎?不是的!
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一首不起眼的五言小詩,因登陸央視《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而震撼眾人,其最後兩句更是被譽為勵志名句。它就是清代才子袁枚筆下的《苔》——
《苔》——清·袁枚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苔蘚雖然長在陰暗潮溼、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但卻用心萌動,長出翠綠,彰顯著自己的青春。苔花儘管猶如米粒一般微小,但卻絲毫不自慚形穢,奮力生長,要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袁枚筆下的這首《苔》,最後兩句「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被無數人奉為座右銘,因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再平凡的生命,也有自己獨特的精彩,哪怕是一束微光也有著光芒萬丈的永恆瞬間。
本詩跳出了以往詩歌中對苔蘚的固有意象,袁枚之前,苔是寂寞的。比如王維在《鹿柴》裡寫道「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劉禹錫在《陋室銘》裡也說「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其實這幾位詩人,都是將「青苔」作為一種孤獨、沉寂的意象,是整首詩裡的陪襯,猶如一個毫不起眼、備受冷落的配角。
而在我們今天講的《苔》這首詩裡邊,苔卻是詩的主角,更是青春的主角。整首詩都圍繞苔來寫,從描繪它的生長環境,再升華到精神象徵。苔蘚雖然生長環境不利,但卻依然獨自盛開,要讓大自然感受到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全力綻放,不留遺憾。
本詩歌最精彩的兩句在於最後兩句——「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運用了比喻、對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提高了這首詩的精神高度。
我們都愛看像牡丹一樣豔麗、碩大的花朵,卻很少留意微小的苔花,但不管別人怎麼看,我苔花就是要努力綻放,因為自己不是雍容華貴的牡丹就自慚形穢,即便處境不佳,照樣也可以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在小編看來整首詩告訴我們:平凡如你我,依然有獨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在逆境中有勇氣、有自信、有衝勁,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發光發熱。
對此詩歌,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