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陵,坐落贛北邊陲大浩山腹地,屬彭澤縣浩山鄉一處自然村,北濱長江,距縣城六十餘公裡,與皖東至縣永豐、泥溪鄉一山之隔。村莊青山環抱,古木參天。
嵐陵,素有「帝師故裡」之稱。張錦枝,嘉慶帝師。《彭澤縣誌》載:張錦枝,字斯制,一字佩瓊,號四香;清嘉慶元年(1796)進士,翰林院編修,期間朝廷重要著作,均出其手;參與纂修《乾隆實錄》,受嘉慶帝召見,賜硯墨御物;後擢升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主講江西白鹿洞書院,江右文風,為之一振。嘉慶二十四年(1819),贊修《彭澤縣誌》,並撰序。
輕輕翻動嵐陵張氏宗譜,一段塵封的記憶就此打開。南宋鹹淳年(公元1265年),始祖千七公由潤田(今屬景德鎮)遷彭澤,卜居嵐陵。錦枝祖父張兆旂,乾隆初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書記士,歷任永定知縣,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後晉封中憲大夫;父光考,乾隆六十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任湖南永定知縣,有多卷文集傳世。子鳳友,嘉慶乙卯科舉人,任宜昌知縣;孫士謨,同治年間舉人;族人張應逵,順治年間任修職郎和贛州知府。就此形成「三代四進士,五代六舉人」的嵐陵現象,嵐陵文化由此進入鼎盛。
嵐陵現住人口二百四十餘。民居特點鮮明,大部份為明清風格建築,青磚黑瓦白簷獸頭屋;屋簷上,八仙過海、鯉魚躍龍門諸般壁畫,寓意深刻,生動形象。祠堂內,兩塊嘉慶年間石碑保存完好,上刻「禁賭碑記」,石碑至今完好。祠堂前,明堂開闊,旗鼓、旗夾、上馬石均保存完好。旗鼓上,文字清晰可辨,雕刻虎頭環、獅頭環,莫不惟妙惟肖。村中古井為始祖千七公所挖,深丈餘,面積約五六平方米,四周用卵石堆砌,臺階以青石鋪成,形若鯉魚,故稱「鯉魚井」。
村東有一古橋,名曰「蜚英橋」。橋為青石條所砌,高十米,長六米、寬約五米,單孔,橋身遍布藤蔓。撥開藤條,但見「虹飛百尺」四個遒勁大字。橋身刻有古詩一首:橋勢兼山麓,當年結構奇;晴林開石磴,雨澗落虹霓;樹古陰長合,山深翠欲低;頻來此地望,令我俗情移。
村前有八百年古樹兩棵,五百年桂花樹一棵,百年古樹竟有百餘棵。村西頭的黃慄樹,高四十餘尺,丈粗。明清「知縣、知府」之類的古墓有十多處。離蜚英橋數十米處,有一座沉睡兩百多年的古墓。古墓坐北朝南,周圍松杉掩映,墓正後方聳立著一塊石碑,依稀可見的碑文告訴世人,此乃清道光年間張府馮氏太君之墓。墓地約五六平方米,往左一米處有一眼終年不竭的山泉,涓涓溢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秉承祖訓,耕讀傳家的嵐陵人,自始祖遷嵐陵至今,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為十二家訓,代代相傳。年節,嵐陵人至今仍保持著升篝火、守歲、完年、念年經、上譜、遊板龍、趕野貓、正月十五龍上天等眾多習俗。三月三吃打鬼粑,五月端午吃粽子,七月七葡萄樹下聽牛郎織女夜話,八月十五拜月亮等民俗,更是自遠古延續至今。地方特色的豆粑、蒸米粑為大節、小節美食,更是招待賓客的美味佳餚。
獨特的人文歷史,養育了一代代嵐陵人。祠堂、古橋、古井、古樹,彰顯的是嵐陵千年古村的風貌;而古家訓、古民俗、帝師故裡,增添的則是千年古村的神秘。可以說,每一處古蹟,訴說的莫不是一段過往的傳奇與輝煌。
青石小徑的嵐陵,田疇縱橫交錯的嵐陵,曲徑通幽的嵐陵,帝師故裡的嵐陵,耕讀之風相傳的嵐陵,自然和人文,在這裡疊合成一首古老而又優美的詞章。
嵐陵,一本深藏歷史深處的線裝書,正期待著後人的關注和開啟。
來源|今日彭澤報
點擊閱讀原文與更多彭澤人一起聊聊吧
求助爆料認識更多新朋友,快加小編微信:wpengze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