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英文版簡介提到,所在地原址為「南京帝國大學」。
截圖。
譯文
南京大學始建於1915年,原名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原址為南京帝國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南京帝國大學,始建於吳國永安元年(公元前258年),由吳景帝孫修創辦,首任校長為魏昭。南京帝國大學(南京太學)由金朝皇帝司馬睿於317年重建,校園內新建155間。它和它最初的先驅者成均(Chengjun)和後來的商朝宰相(shangxiang,公元前21世紀)在中原創建的最早有記載的帝國高等學府及其繼承者一樣,它是王國的中央大學,其作用是教育有文有德的公民,教育領袖治國為王國服務。到了公元470年,南京皇家大學成為一所集高等教育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學,由文史、儒學、玄學、陰陽學五大學部組成,是歷史上第一所研究型教育機構。這一時期的教職人員包括祖衝之、葛洪、王羲之等學者和科學家,學生包括在儒學院學習的南齊高帝蕭道成、文學系畢業的詩學創始學者鍾嶸等。
南雍祭酒 湛若水(Zhan Ruoshui,前主席)
在15世紀的明朝,南京皇家中央大學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大約1萬名學生,其中許多來自多個國家。當時吳承恩和鄭成功在那裡學習。每當南京成為非京城,南京帝國大學就改為南京書院。清朝取代明朝後,1650年,南京帝國中央大學(南京國子監)改為南京書院。
國子監。
成均是什麼?
成均,相傳為遠古堯舜時的學校。原始氏族公社後期,氏族的規模逐漸擴大,並組成部落聯盟。社會生活也趨向複雜化,除家庭生活、生產勞動和與外敵作戰的軍事行動外,還有各種祭祀、慶典等集體性的禮儀活動。
《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注引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