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原來這才是親戚之間的真正相處之道

2020-12-22 芷蘭小時光

文/芷蘭

親情:顧名思義,說的就是親人的情義。

作為社會的人,起首並每每接觸的便是哺育自己的生身父母,以及情同骨肉的兄弟姐妹。

正是這些血濃於水的親情,維繫著整個社會的生存與成長,才能譜寫出那麼多精彩的人生。

每個親人都可以說是我們最親近的人,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親戚關係慢慢發生著一個微妙的變化。

所以,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都聽到身邊的人說一些有關親戚之間相處的一些俗語,比如:「兄弟和氣金不換,妯娌和氣家不散。」

再比如今天想要和大家說的這句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

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理解到這句俗語講的道理很簡單:就是說兄弟之間不要有財產之間的過多往來,姐妹之間交往也要注意把我分寸、不要總是經常走動。

相信大家看到這個解釋,很多人和我想的一樣,這不胡扯麼?多走動才能有感情,不走動感情就淡了,為啥這句俗語要告誡人們親戚之間要少走動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其中的緣由,看完了大家就都明白老祖宗的意思了!

先來看上半句:兄弟不共財

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說的就是兄弟之間都是血脈相連的,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實。二者的血管中都留著共同的血液,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一直都還是非常親近的。

但是,就算兄弟之間的關係再親密,也儘量不在金錢這件事上牽扯太多的關係。

正所謂:「親兄弟還需要明算帳。」這個世界上的很多至親好友,都是因為「錢財」兩個字而翻臉居多。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親財不親。」金錢是這個世界上最考驗感情是否穩固的重要物質之首。

所以,如果你真的非常珍惜一段美好的感情,最好不要和他在金錢扯上太多的關係。

親戚之間平時也不要有太多的金錢往來,因為利益而產生糾紛的事件隨處可見。

現實生活中這種事件發生的頻率也很多,除了親戚會如此,很多時候連好友也是這樣的。

就親戚而言,最明顯的就是很多人都說過的:不要給親戚朋友打工,否則別人佔了便宜還賣乖;你不滿意也不能多說,說了別人就會說你不識好歹,真的很憋屈。

親朋好友之間,一旦與他們有了過多的經濟利益上的瓜葛,關係也會因此慢慢發生不太好、也無法控制的變化。

所以,後面才有了「兄弟不共財」的說法。

接下來看下半句:姐妹少來往

那麼,姐妹和兄弟其實一樣,可都是彼此最親近的人。

這句話的意思說:姐妹之間有來往,但是相互之間的來往也得有個度;不能進行頻繁來往,尤其是已經各自結婚成家的姐妹更得注意一些。

不管何時,人與人之間一旦經常接觸、就特別容易因為觀點不和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

很多時候都是表面不說,內心暗暗把仇記在心裡,那女人天生心眼就比較小,而且又比較愛攀比嫉妒。

一旦看到別人的日子比自己過得好,總是難免眼紅記恨。尤其是需要為共同的親人花錢的時候,經濟條件不好的那家總想著算計經濟條件比較好的那家,然後還覺得理所應當。

各自成家的姐妹之間,接觸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矛盾一旦出現,就會傷害到彼此之間的感情,挺不值當!

所以,這才有了「姐妹少來往」的說法。

為何現在親戚的兩極分化嚴重?

以前的親戚關係之所以牢固,都是因為以前的經濟條件都差不多,都比較窮,遇到難事的時候,都願意互幫互助。親戚之間更多的時候是一種互相分擔風險的關係,而且很牢靠。

那時候沒有吃喝可以隨便找親戚借,自己與外人產生矛盾衝突的時候,有著親戚給自己撐腰,誰家的親戚越多外人就越不敢惹。

那時候的親戚對個體來說其實是自己的一種資源,自然來往就變得比較多些,而且逢年過節很熱絡,很有年味兒。

但是,隨著現在生活條件的不斷升級和提高,大部分人的吃穿大家基本不是很愁,每天大家都有各自忙碌著自己生活,無暇顧及親戚之間的往來。

更多的是,每逢過年的時候,才能與親戚碰頭會面、吃個便飯,關係也沒那麼新鮮。拜年什麼的很多的時候都是走個形式,圖完成任務。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那種關係密切往來的幸福感了!

並且現在大家都喜歡自己悄悄發財,過年更多的時候成了攀比大會、嫌貧愛富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多。

所以,現在的親戚關係兩級分化嚴重。

結語

「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這句俗語雖短,卻折射出了老祖宗的經驗大智慧,同時也道出了親戚之間的相處之道:

二者之間最好不要涉及任何的利益交接,否則就非常容易傷害到彼此的感情,發展嚴重的還會導致老死不相往來。

你只有懂得與親戚朋友之間的交往分寸,關係才能夠穩固長遠,因為你的生活需要分寸感!

這裡要明確的是:俗語指的是大部分不牢固的親情關係,並不是代表所有的兄弟姐妹關係都這樣。

能好好相處、長久利益沒有產生衝突的,自然繼續行走就是;如果已經產生過利益的衝突,那麼及時止損便是最好的!

最後,祝福所有人家庭和睦、財源廣進!

文|結

免責申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今日話題:不知道你覺得老祖宗怎麼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中國式親情#

相關焦點

  • 「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道出了親戚間相處的難處,引起共鳴
    尤其在跟親戚相處時,更加要懂得避忌,老一輩常勸告我們:「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這句話看似很不近乎人情,但是細讀之下,卻字字有理,確實如此。它道出了親戚間相處的難處,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矛盾,造成家庭不和。
  • 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老祖宗說透了親戚之間利益關係
    農村有句俗話:「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就是前人們總結出來兄弟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意思是兄弟再親,最好也不要在經濟上不清不楚的,比如一起做生意、投資等。利益「牽扯」太深了;姐妹成家後,各過各的日子,不要過於頻繁的走動,要儘量少走動。按理說兄弟姐妹,都是關係很近的人,為什麼不能共財?又為何要少往來呢?這裡的利害關係都有哪些呢?
  • 農村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啥意思?親戚常走動不好嗎?
    比如說,有一句話叫做「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就非常經典。乍一聽這句話總感覺有點不對勁,為什麼兄弟之間不能共財呢?為什麼姐妹之間要少來往呢?但是仔細一想還真是這個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聊一聊。第一,兄弟不共財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幾乎所有人都逃不開一個利字,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的確萬萬不能。在一個家庭,一對兄弟之間,如果合夥做生意或者涉及到金錢利益往來,往往有可能產生經濟利益糾紛。
  • 農村俗語:「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這是為啥?有道理麼?
    農村俗話:「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是前人們總結出來兄弟之間、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意思是兄弟之間最好不要在經濟上「牽扯」太深,比如共同投資做生意等;姊妹之間不要過於頻繁的走動,要適當少走動。照理說,無論是兄弟,或者是姊妹,都是關係很近的人,為何不能共財?為何要少往來呢?
  • 兄弟姐妹之間應如何相處
    兄弟姐妹的關係問題,是大家庭時代遺留下來的,現今還是比較普遍的問題。尤其是在兄弟姐妹都成立各自家庭後如何還不懂得如何相處,不動用一些小技巧和藝術,必然會影響到家庭的和睦。我們常見的兄弟姐妹之間相處不來的因素大約有這麼幾種:一是只考慮小家庭。
  • 「親戚遠了香,鄰裡之間高打牆」這句老話究竟啥意思
    親戚朋友之間相處遵循的距離感什麼樣才合適,遵循什麼樣的尺度才恰到好處,這還真是一個不好把握的事情。如何科學藝術性地保持這種恰到好處的距離也是需要探討和研究的問題。還有一句俗語,叫做「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和「親戚遠了香,鄰裡之間高打牆」這句話相輔相成。
  • 兄弟姐妹之間,多大的仇恨能斷絕關係?
    於是,老三和自己老公傾盡所能和多年的積蓄,還有借一部分錢,籌到了這三十萬元。由於老三當時正值孕晚後期,無法回去在身邊照顧生病的父親,直至父親去世。而這老三回老家奔喪,在與親戚閒聊中才知道驚人內幕。原來自己父親自從檢查出來是癌症後,從未去縣級以上的醫療機構治療,只是在鄉鎮衛生院打打點滴。至於自己籌錢的三十萬元,現在完全被老二拿在手上。妹妹老三知道這個內幕的時候是傷心難過,是心痛。也想著把三十萬元拿回來一部分,畢竟這三十萬元一部分是自己兩夫妻省吃儉用的積蓄,一部分是借款。
  • 兄弟姐妹間忌諱做四件事,關係再好也要慎重,很容易鬧掰
    外婆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現在都已經成家並有了孩子,可是大家的關係並不像小時候那般親密,尤其是小姨和大舅的關係很不好,平時幾乎沒有往來,只是過年的時候坐在一起吃個團圓飯而已,怎麼會鬧成這樣子呢?兄弟姐妹間最忌諱的四件事1、炫耀資產兄弟姐妹之間最忌諱的就是攀比,尤其是貧富差距過大時,很容易因為金錢利益產生經濟糾紛,俗話說財不外露,即使再有錢也要低調,因為人心難測,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何況有的人存在仇富心理。
  • 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就成了親戚
    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各自就成了親戚。父母在世時,人生還有根基,心靈還有歸宿。每個在外漂泊的孩子,累的時候還能有個休息的港灣。父母在時,兄弟姐妹都是家人,經常聚一起,有說有笑,而不在就是親戚,來往越來越少,熱情越來越少了。親人之間即使有點小矛盾,千萬千萬別吵架,只要一吵架,就傷了感情,難得癒合,便成了仇人,最後鬧得永遠不再來往。而父母在親兄妹都和諧相處,互相幫助。
  • 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什麼才是親家之間正確的相處之道
    老祖宗留下了很多財富給後人們學習,這其中就包括很多俗語。但是有的俗語在現在看來已經失去原來的道理。例如農村的一句經典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女結婚後,女方的父母如果主動登門,會被鄰居們說三道四、指指點點,還會被看不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俗語流傳出來呢?
  • 兄弟之間要如何相處才能和睦?
    兄弟之間要如何相處才能和睦?康會長細講《弟子規》那麼我們學到對財物的看法,當我們把它看輕了,我們明白道理就很容易了,我們道理要深刻的明白。當然,我們今天講一堂課也不會說有很大的效果,一定要過後認真的體會,認真的學習並做到,才真正有認識。
  • 「為兄弟姐妹不斷付出,卻換來反目成仇,原來手足情也應該AA制」
    這類詞,總是出現在父母和兄弟姐妹需要自己付出的時候,自己不得不做的理由。因為血脈相連,就是一個人最無法擺脫的枷鎖。我朋友說,他爸兄妹三個,爸爸是老大,有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從小,爺爺奶奶就讓他爸讓著弟弟妹妹,凡事幫襯弟弟妹妹。所以,兄妹三個各自成家後,他爸分了一身的債務,弟弟和妹妹得了父母不少家產。
  • 父母離世,兄弟姐妹為什麼逐漸老死不相往來?3個人講述親身經歷
    可以先收藏再練哦~導語:父母健在時,總希望子女們能好好相處,父母不在了,有什麼事,兄弟姐妹之間可以相互幫襯彼此有個照應,因為都是一脈相承血濃於水的親情,是自己家裡的人。有的家庭也確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即便父母不在了,彼此之間也還是一個大家庭,逢年過節都會相聚,也常結伴旅行,大事小事互相關心,相處和睦。而有的兄弟姐妹,父母健在時,還能圍在父母身邊,其樂融融。一旦父母離世了,就很少來往,有的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 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是怎樣失去的,這幾個原因太扎心
    兄弟同心,黃土變金,若想有好的親情,就需要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忍讓和退步,就需要有的人做出犧牲,父子兒女兄弟姐妹之間,若想始終保持親密團結的關係,一定是因為有人「裝聾作啞」當傻子,如果兄弟姐妹之間,太精明,太計較,彼此之間誰也怕自己吃了虧,是不會有團結的,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和關係的惡化,都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要想一家人團結親密,就要學會維護親人之間的關係。
  • 兄弟之間如何相處?讓這篇家訓告訴你答案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一篇家訓是《顏氏家訓》,它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顏之推所作,這部家訓可以說包羅萬象,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在內。直到今天,這本書依然受到大家的喜愛,成為大家喜歡的國學經典著作。書中記錄了作者對兄弟之間如何友好相處的諄諄教導,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 俗語: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據說下半句才是經典,果真如此?
    有句農村俗語這樣說:「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據說下半句才是經典,果真如此嗎?「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意思是說,如果父母還健在的話,那麼,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是一家人,看上去會感覺很和睦和諧的。過去的農村家庭都比較大,兄弟姐妹們比較多,再加上生活比較貧窮,所謂「窮爭餓吵」,因為溫飽,難免產生一些小的爭吵和不愉快。
  • 兄弟姊妹怎樣相處?
    為了利益要學會避讓,肉總是爛在鍋裡,不可有自己得不到,也堅決不讓別的兄弟得的想法。4,不可相信傳話。由於結婚後,有了另一伴,所以不可輕信兄弟之間不利團結的話,凡是傳言、傳話,一律聽了笑之,不可追究,拋根問底。5,要有公平心、三觀要正。
  • 人到中年才搞清楚,親戚之間有三大禁忌,別冒犯了
    親人兄弟姐妹、親戚、同鄉同村聯合起來,共同出資出力,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這就是最初的家族企業。而如果真正追溯源頭,家族企業的起源或許更早,早到中國的唐宋元明清,包括民國,均有家族企業的發展影子和紀錄。但仔細展開剖析,都會發現一個驚人相似的軌跡,家族企業大多會經歷:合資——壯大——撤資——反目,這樣一個過程。
  • 親戚現在很多時候不如朋友,為何親戚之間不走動了呢?
    當你成家立業後,原本很親的兄弟姐妹, 關係會慢慢變淡,甚至成為仇人,這都是我們所不想看到的,但卻是一種普遍現象。 是因為利益嗎?還是其他?以前我一直無法理解,但現在似乎慢慢懂了。 成家立業後,我們都是圍著自己的小家。也許因為父母的偏心,導致兄弟關係不夠和睦;也許因為利益相爭,導致關係破裂;也許因為兒媳婦間的口舌之爭,導致兄弟關係變淡。
  • 兄弟姐妹連襟妯娌之間相處要做到「七不」
    連襟之間,本來就沒有親緣關係,這一動手,十有八九是從此視若仇敵;親姐妹之間,也很難再像以前那樣親密無間、沒有隔閡吧。這其中最傷心的人是誰呢?自然是三姐妹的父母。明了一般原因之後,要想避免彼此之間的矛盾,還要努力做到「七不」1不炫耀哪怕發展得再好,也不要老是在兄弟姐妹們面前故意顯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