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老祖宗說透了親戚之間利益關係

2020-12-18 文學漫談

俗語在農村很流行,很多有智慧的俗語,都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因為說到人們的心坎上,給人以啟發,實用性很強,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人的一生最親的當然是自己的父母,再就是一奶同胞的手足之情。老祖宗告誡人們,即使是最親的人,也要在錢財上分清楚。

農村有句俗話:「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就是前人們總結出來兄弟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意思是兄弟再親,最好也不要在經濟上不清不楚的,比如一起做生意、投資等。利益「牽扯」太深了;姐妹成家後,各過各的日子,不要過於頻繁的走動,要儘量少走動。按理說兄弟姐妹,都是關係很近的人,為什麼不能共財?又為何要少往來呢?這裡的利害關係都有哪些呢?

(一)兄弟不共財

人們常說:「誰有都不如自己有,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親兄弟姐妹,一旦成家,就顧著自己的小日子,有困難能幫一把就不錯了。老話說「親兄弟、明算帳」,相互之間的錢財來往要分清楚,幫是幫,借是借,不能稀裡糊塗的。兄弟之間一起投資做生意也不在少數,如果一開始就不分彼此,誰想花錢就拿,時間長了就會有矛盾,有多少親兄弟因為錢財反目成仇的。要知道人性的弱點,面對財富能經受住考驗的人不多,親兄弟也是如此。

自古就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之說,哪有幾個聖人不愛財呢?君子也是「見錢眼開」的,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會做違背道德的事情。即便是親兄弟之間,你看平時說不太在意錢,涉及到大的利益牽扯,比如分家產時,感覺分配不公平,往往鬧得不愉快。還有兄弟之間共同投資做生意,一開始認為親兄弟不分彼此,可是錢掙得多了,出力多的就想多得點錢。「生意好做,夥計難和」,親兄弟也不例外,最後鬧得親兄弟都生分了。

古代歷史上,皇宮內為了爭皇位,親兄弟相殘故事也是見怪不怪。三國時期曹丕繼承皇位後,為了和兄弟「不共財」,要置兄弟曹植於死地。曹植寫「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化解了一場手足相殘。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兄弟兩個,他們共財皇位,都想爭「天下共主」,最後手足相殘。兄弟之間如果沒有財富、權位上的糾葛,就不會出現互相爭鬥失去親情的問題。

兄弟之情彌足珍貴,「黃金有價情義無價」,親兄弟最好不一起投資經營生意,避免因「共財」發生矛盾,影響親情,沒錢可以再賺,要是兄弟情分都沒了,用多少錢都買不回來了。

(二)姐妹少往來

這句話有點讓人費解,姐妹情深,按照常理應該多來往才對,怎麼反而要少來往呢?在古代的風俗和現在不同,有「嫁女別同村」之說,農村現在也延續這個風俗。姐妹一旦結婚出嫁,就不是一個人了,生活中除娘家親人外,還有姐夫妹夫,婆家人等。作為姊妹,就不能像以前那麼隨便了。

親姐妹互相照應是好事,可是女人事多,沒結婚怎麼說話都行,結婚以後,就不能互相參與對方家庭的事情了。比如夫妻吵架,姐妹當然是怪罪姐夫或妹夫了,介入別人家的事情,就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所以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畢竟都以嫁為人婦,家醜不可外揚,夫妻之間的事情,姐妹更不應該插手,自己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別惹事端。

少來往不是說就不來往,有個大事小情,還要互相關照著,畢竟是親姐妹。只是凡事都要有個分寸,姐夫和妹夫都是外姓人,說話要顧著點面子,姐妹之間的事情,也不要和男人說。如果姐妹同嫁一個村,就會經常見面,到一起張家長李家短的,容易招惹我是非。

這句俗語的下半句雖然有些片面,但仔細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老祖宗根據以往的經驗總結,告誡姐妹之間來往不要太頻繁,更不要借入對方的生活,避免產生誤會,傷害了姐妹的情意就得不償失了。

俗語「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說出了兄弟姐妹親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及相處之道,在任何時候,親情都是最可貴的。

相關焦點

  • 「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原來這才是親戚之間的真正相處之道
    每個親人都可以說是我們最親近的人,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親戚關係慢慢發生著一個微妙的變化。所以,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都聽到身邊的人說一些有關親戚之間相處的一些俗語,比如:「兄弟和氣金不換,妯娌和氣家不散。」
  • 「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道出了親戚間相處的難處,引起共鳴
    在工作中,我們要跟客戶、同事、領導打好關係。在生活中,也要跟家人、朋友相處恰當,都考驗著我們為人處世的情商。 尤其在跟親戚相處時,更加要懂得避忌,老一輩常勸告我們:「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這句話看似很不近乎人情,但是細讀之下,卻字字有理,確實如此。
  • 農村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啥意思?親戚常走動不好嗎?
    在我國民間有很多經典俗語流傳,這些俗語大多都是老一輩人通過日常生活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其中一部分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對於指導人們生產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比如說,有一句話叫做「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就非常經典。乍一聽這句話總感覺有點不對勁,為什麼兄弟之間不能共財呢?為什麼姐妹之間要少來往呢?但是仔細一想還真是這個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聊一聊。
  • 農村俗語:「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這是為啥?有道理麼?
    農村俗話:「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是前人們總結出來兄弟之間、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意思是兄弟之間最好不要在經濟上「牽扯」太深,比如共同投資做生意等;姊妹之間不要過於頻繁的走動,要適當少走動。照理說,無論是兄弟,或者是姊妹,都是關係很近的人,為何不能共財?為何要少往來呢?
  • 為何現在的親戚不親了?老祖宗的兩句俗語說清楚了,句句扎心
    因為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人性都是亙古不變的,歷史總在不斷重演,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為何現在的親戚不親了,變得越來越冷淡?老祖宗的兩句俗語說清楚了,句句扎心。雖然這兩個原因很現實,但我們不得不接受!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西遊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關係親近的人,如果長時期不來往也會變得疏遠。
  • 俗語:親戚只怕親戚窮,鄰居只怕鄰居富,老祖宗道盡人性
    二是窮親戚在自己需要的時候,不能帶來助力。在農村,血緣關係有著扯不斷的牽絆系,親戚之間更是需要互幫互助。我們都希望有個富親戚,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伸出援助之手,如同劉姥姥在寒冬能去榮國府尋求幫助一般。
  • 俗語: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據說下半句才是經典,果真如此?
    有句農村俗語這樣說:「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據說下半句才是經典,果真如此嗎?「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意思是說,如果父母還健在的話,那麼,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是一家人,看上去會感覺很和睦和諧的。過去的農村家庭都比較大,兄弟姐妹們比較多,再加上生活比較貧窮,所謂「窮爭餓吵」,因為溫飽,難免產生一些小的爭吵和不愉快。
  • 農村俗語:「一輩親,二輩淡,三輩親戚不管飯」,啥意思?
    俗語涵蓋的方面非常多,和我們最為密切的可能就是親人了,關於親戚有「一輩親,二輩淡,三輩親戚不管飯」這樣一句俗語,裡面說的就是不同輩親戚之間的關係,咱們就來看一看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這句話說的是同一輩的親戚很親,比如親兄弟姐妹等,第二輩的親戚感情就比較淡了,而如果到了第三輩,關係更是非常淡薄,甚至不如一般的朋友,有時候想蹭頓飯都不行了,更別說其他事情了。大家也可以聯繫聯繫自己的關係,現在心中想想自家的關係是不是和這句俗語中說的一樣。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啥意思?一生至少明白一個
    《百年孤獨》中說:人生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在人生這條路上,沒有重來這一說,想要規避風險,不走彎路,只能參考前人的經驗。老祖宗們經過一番磕磕碰碰之後,都會為後人積累下來寶貴的生活經驗。而這些經驗,往往就會流傳在老人的口中,再傳給我們,這就是俗語。誠然,老祖宗的話無法與時俱進,但是其中的一些道理,至今仍然非常適用。比如說「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
  • 兄弟姐妹之間,多大的仇恨能斷絕關係?
    現在要說的是老二(哥哥)和老三(妹妹)之間的矛盾糾紛。那一年,他們家的父親被檢查出來患了肺癌晚期,預計要治療的費用大概是30萬左右。而農民很多都是沒有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的,這位父親只得寄託於自己的兒女身上,特別是讀過大學的老三,他苦苦哀求老三能幫籌錢給予治療。
  • 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就成了親戚
    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各自就成了親戚。父母在世時,人生還有根基,心靈還有歸宿。每個在外漂泊的孩子,累的時候還能有個休息的港灣。每逢過年心中總有一個牽掛、相聚、思念的地方,父母離世時,自己雖然也有自己的小家,但是一個我們生活從小至大的家不在了,人生大半生的思念和生活也不在了。心靈就彷佛成為世界的孤兒,忙忙碌碌無人噓寒問暖,只能自己咬咬牙往前走,人生就剩下一段回歸另一個世界的旅程。
  • 父母過世了,有些兄弟姐妹為什麼不來往了?3個過來人說了心裡話
    導語:老人經常對子女說:「兄弟姐妹之間要好好相處,父母陪不了兒女一輩子,你們之間是血濃於水的感情,要相互幫助,才能越過越好」。有些家庭的子女,關係相處的非常好,即使父母不在了,也會維繫這份親情,而有些家庭,父母在世時還挺好,一旦離世,兄弟姐妹便很少來往,甚至變成了陌生人,這到底什麼原因呢?
  • 兄弟姐妹之間多大的仇恨能斷了關係?
    兄弟姐妹之間,小時候情同手足,可是長大之後各自成家,每個人都維護各自的小家,有些人自私的慢一點,也許還會考慮兄弟姐妹之情。如果遇到一個特別自私的人,他永遠只會考慮自己和小家的利益,至於兄弟姐妹和父母親的利益,好像永遠與他沒有關係了。
  • 俗語說「兄弟盼窮,親戚盼近,親家盼富」,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俗語就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分支,這讓它發源於廣闊的農村地區,但是卻蘊含了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兄弟盼窮,親戚盼近,親家盼富」,其實是一句非常現實的俗語。大概意思是兄弟之間都盼望著對方特別窮,而親戚則希望能夠更加親密,兒女親家都盼望對方能夠富裕。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老祖宗的話,值得細細品味
    如果說讓我們直接去看這句話,那麼這意思就是說表親相隔三千裡以上,就是可以當成陌生人一樣,幾乎不會有什麼來往了,而對於堂親,則可以說是可以維繫關係到五百年之久。三千裡和五百年一個形容長短,一個形容時間,都是虛指。
  •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
    有這樣一句俗語「牛屎不是糞」是何意?上一句你知道嗎?知道後很震驚,居然是我們的親戚「姨夫不是親」,這句鮮為人知。一個是牛糞,一個是姨夫,看起來風牛馬不相及,怎麼就扯到一塊了呢?這先從另一句俗語說起,即「人有三親,還有三不親」。所謂「人有三親三不親」,是指親戚關係之間的親疏遠近。
  • 農村俗語「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可下半句很少有人知道
    在這幾年,農村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起來,基本上農村就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一年到頭或許就只有過年才能匆匆見上一面,很少能有時間回家陪陪年長的父母了,農村的俗語有很多,關於父母親情的也是不少,像是「父母在,不遠遊」,就是最經典的一句,還有一句比較通俗的俗語是「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
  • 民間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眾所周知,對於農村人而言,逢年過節都要走親訪友;親戚之間的走動,不僅能夠溝通感情,而且也能夠增進彼此情誼。《西遊記》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常言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那裡與你認什麼親耶?」
  • 親戚現在很多時候不如朋友,為何親戚之間不走動了呢?
    當你成家立業後,原本很親的兄弟姐妹, 關係會慢慢變淡,甚至成為仇人,這都是我們所不想看到的,但卻是一種普遍現象。 是因為利益嗎?還是其他?以前我一直無法理解,但現在似乎慢慢懂了。 成家立業後,我們都是圍著自己的小家。也許因為父母的偏心,導致兄弟關係不夠和睦;也許因為利益相爭,導致關係破裂;也許因為兒媳婦間的口舌之爭,導致兄弟關係變淡。
  • 俗話說:「鄰有3不比,親有3不走」,老祖宗的智慧確實在理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傳承,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了很多簡單易懂的俗語,每句都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這句「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則蘊含了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處世智慧。每個人的收入都不同,俗話說,財不外露,有多少錢,真的沒必要向別人炫耀,不要和鄰居比錢財,錢雖重要,夠花就足夠了,攀比錢財會招人嫉妒,因為錢而傷害彼此之間的情誼。第二不能比的就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