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的親戚不親了?老祖宗的兩句俗語說清楚了,句句扎心

2021-01-11 國學新導航

文章作者:琢磨君

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以前的親戚都是親人,現在有的親戚說難聽點兒,就是有點兒血緣關係的路人!

估計很多人也是深有此感:為什麼現在生活條件越過越好,反而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不再親密了?其實,我們與其拿眼前的現象困惑,還不如去看看歷史,去老祖宗那裡借鑑一下智慧。因為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人性都是亙古不變的,歷史總在不斷重演,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為何現在的親戚不親了,變得越來越冷淡?老祖宗的兩句俗語說清楚了,句句扎心。雖然這兩個原因很現實,但我們不得不接受!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1、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西遊記》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關係親近的人,如果長時期不來往也會變得疏遠。《西遊記》裡面的原話是:「常言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那裡與你認什麼親耶?」

讀完西遊記裡面的這番話,我們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而且在良心上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責感和愧疚感。一年到頭,我們似乎除了與父母、兄弟、姐妹這些最親近的人聯繫得多一點,其他的旁系親戚們幾乎很少聯繫,雖然現在的通信工具都高度發達了。

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吃頓飯,打打牌,但也是很少交流感情。即使是被人問及隱私的問題,人們也常是三緘其口,認為多說無益,三言兩語一筆帶過,然後繼續將自己的故事埋藏在心裡。

農村俗語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不見了」,但現在從第二代開始就慢慢變得疏遠了。琢磨君也是深有感觸:小時候和堂哥表哥們去抓魚、釣龍蝦,關係非常親密;都長大後,長時間不見面、不聯繫,每次見面的時候,反倒是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或許,人是會慢慢變的,感情也是如此;或許,大家壓力都大,都只顧著忙工作和家庭了。

以前大年初一,不論天氣多麼惡劣,親戚們都要想辦法回農村老家,因為那裡是我們出生的地方;大家在一起聚一聚,互相之間拜年,顯得很親熱。但現在,農村幾乎沒有人了,家家都去城市買房了,也不用再回農村老家了,親情的羈絆之地也失去了其意思。好點的,有人電話拜年;再者,大家乾脆不再拜年了。一年不走動,持續個三五年,以前的親戚也就不再親密了。

所以說,現在的親戚之間,長時間不聯繫不走動,也就沒有了親密感了!

2、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早年遊說諸侯不成功,混得很落魄,衣衫襤褸地回到家中,父母兄長都不搭理他,嫂子見了他連織機也沒下,妻子也不給他做飯燒水。蘇秦發憤圖強,埋頭攻讀,終於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後來他又去遊說諸侯,當上了合縱聯盟「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衣錦還鄉時,車馬行李無數,他的父母兄長、嫂子、妻子跪在地上,不敢抬起頭來看他。

蘇秦問嫂子:「為什麼以前態度傲慢而今天如此恭敬呢」他的嫂子回答:「因為小叔子你現在地位高,錢又多啊!」蘇秦仰天長嘆道:「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都輕視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說了。」

由此可見,人類的很多行為和動機,往往是和利益相關聯的,而不全是取決於先天的血緣關係。

以前的社會,大家都生活在農村,主要靠種地掙錢,見識少,人脈關係也少;雖然賺錢不多,但經常互幫互助,天天見面,關係自然親密。但現在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們不用局限於在一個地方發展,都奔往各個大中小的城市裡面工作賺錢,親戚彼此之間的交集也少了很多。親戚們天南海北,各忙各的,為了而生活奔波,除非遇到了什麼事情,才會想起來打電話聯繫一下。

現在的人們,最常聯繫的關係是朋友和同事,因為這兩種關係經常產生利益瓜葛,需要多交流溝通。所以說,朋友和同事成了「強關係」,經常聯繫,關係親密;而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反倒是成了「弱關係」,很少聯繫,關係疏遠。

老祖宗的以上兩句俗語句句扎心,雖然很現實,但我們不得不接受,因為這兩句說清楚了「為什麼現在的親戚不親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把親情看得很重,他們與親戚之間關係還維持得很好。朋友們,您覺得親戚不親是什麼原因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姑父姨夫不親」,第三「不親」是誰?
    俗語往往與普通民間老百姓的生活有很緊密的聯繫,有關於農業生產的,有關於鄰裡關係的,而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關於親戚之間關係的俗語,這句俗語為「人有三不親,姑父姨父不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解答解答。
  • 俗語「窮不碰三藝,富不親三人」,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句句有理
    前有孟子所說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後也有古人講:"窮不碰三藝,富不親三人"。這些話都體現了非常深奧的哲理。經常有這種說法,"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在這裡我們先暫且不討論其正確性與科學性,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性的道理,經驗是可以累積的。
  • 俗語:親戚只怕親戚窮,鄰居只怕鄰居富,老祖宗道盡人性
    眾所周知,俗語的由來已經很久遠了,俗語的類型也是豐富多樣,而人情世故方面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老人們傳下來的俗語總是能給我們一些人生的啟迪,教導我們關於為人處世的道理。大多數人平常生活中打交道比較多的一類是親戚,一類是鄰居,其實俗語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和這兩類人有關——親戚只怕親戚窮,鄰居只怕鄰居富。
  • 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老祖宗的話句句精闢
    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老祖宗的話句句精闢作為滲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很多民俗文化都被賦予了深層次的含義,通過過去人的一些講究和習慣,我們也可以探知古代社會的種種弊端,真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老祖宗說透了親戚之間利益關係
    俗語在農村很流行,很多有智慧的俗語,都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因為說到人們的心坎上,給人以啟發,實用性很強,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人的一生最親的當然是自己的父母,再就是一奶同胞的手足之情。老祖宗告誡人們,即使是最親的人,也要在錢財上分清楚。
  • 農村俗語「窮不碰三藝,富不親三人」,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凝聚著無數先人的經驗和心血,這些蘊含深刻道理的文字,通常會民間俗語的形式,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雖然現在社會速度發展很快,但是有一些經典的東西,並沒有被淘汰,而是仍然在民間廣為流傳。那麼在古人經常講的「窮不碰三藝,富不親三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對此你怎麼看?
  • 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句句在理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出自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這俗語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經歷了很多磨難,才能真正獲得成功,並成為別人尊敬和愛戴的人。我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註定了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也只有經歷一番風雨過後,我們才能有所收穫。
  • 俗語: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句句戳心
    然而根據老祖宗的經驗總結,若是在窮困時犯了這幾個忌諱,只怕就很難翻身之時了。老祖宗的俗語說:「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言外之意,若是貧窮時思了這三人、貪了這三欲,只怕效果都不會太好。人窮不思三人,指的是貴人、情人、仇人。
  • 「三年不上門,親戚也不親」,啥意思,為何現在農村人不願走親戚
    俗話說得好,「三年不上門,親戚也不親」。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人情味特別濃厚的國家。尤其是在農村裡,親戚朋友鄰裡之間構成了一個傳統封閉的社會結構,鄉裡鄉親,互敬互愛。過去農村人走親戚,全家人出動,一走好幾天,都是正常的現象。
  • 為什麼現在的親戚沒以前親了?老祖宗兩句話就說清了
    這時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經滾圓,先前暴戾兇惡的目光變得溫順。其中一隻狼圍著汽車轉了兩圈,其餘7隻狼沒動。片刻,那隻狼帶著狼群朝樹林鑽去.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不一會兒,8隻狼鑽出松林,嘴裡叼著樹枝,分別放到汽車兩個後輪下面。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樹枝幫我們墊起輪胎,讓我們的車開出雪窩。
  • 古人云:「吃飯大汗,一生白幹」老祖宗這句經典俗語是什麼意思?
    ——明·袁白賓《楚江情》農村中至今還流傳著一些古人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並不複雜,基本上都是大白話,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是知道俗語背後道理的人其實並不多。農村的俗語五花八門,這些俗語的內容也包羅萬象,大多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比如老祖宗留下的這兩句俗語,就讓人受益終身。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為何屋後不能開窗?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有道理嗎?為何屋後不能開窗?一些農村俗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是古代人們生活的經驗。但是還有一些農村俗語是按照古代的方法來說的,放在現在,生拉硬搬卻是不那麼合理的。
  •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
    有這樣一句俗語「牛屎不是糞」是何意?上一句你知道嗎?知道後很震驚,居然是我們的親戚「姨夫不是親」,這句鮮為人知。一個是牛糞,一個是姨夫,看起來風牛馬不相及,怎麼就扯到一塊了呢?這先從另一句俗語說起,即「人有三親,還有三不親」。所謂「人有三親三不親」,是指親戚關係之間的親疏遠近。
  • 農村俗語:「一輩親,二輩淡,三輩親戚不管飯」,啥意思?
    老祖宗們經過時間的積累,仔細地觀察,最終將他們生活中的一些經驗和發現的一些道理給我們總結了出來,然後形成了俗語這樣一種語言形式。俗語因為其通俗易懂的特性也很好的被人們傳承了下來,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的人口中常常帶著幾句俗語呢。
  • 老祖宗的告誡:鄰居三不比,親戚三不交
    對於怎樣和人交往,老祖宗給出了他們的忠告:鄰居三不比,親戚三不交。當我們參透這句話其中的奧秘,一定會受益匪淺。二、親戚三不交1. 虛偽的親戚不要交交往最重要的真誠,有的親戚當面一套、背面一套,在你的面前各種虛情假意的吹捧,在你背後有各種不滿地數落,這樣的親戚我們不必交往。2.
  • 俗語「腿軟同房,自取滅亡」是為何?老祖宗的金玉良言,至今適用
    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一代又一代的先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成事物規律,歸納成簡單的句子,這就是我們的俗語文化。中國的俗語包含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出生、入學、就業、升職到去世,可以說每一個年齡階段所面臨的事情都有著對應的俗語。
  • 俗話說:「鄰有3不比,親有3不走」,老祖宗的智慧確實在理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傳承,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了很多簡單易懂的俗語,每句都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這句「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則蘊含了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處世智慧。古人都是從農村時代過來的,所以這句話講述的也是農村的房子,農村的每戶房子都是自建的,所以會有差別,在現在這個時代,我覺得不要比的就是家世。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際遇,一生安安穩穩,平平淡淡即好。雖然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是畢竟是親戚,平常還是要多走動,不過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到底哪三種親戚不能走呢?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現代人常犯
    俗語文化的這個特點來源,與它的誕生環境密切相關,它是來自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是老祖宗們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並且用自己的語言將其進行提煉,因此極其接地氣,並且也很適用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經常出現的呢?
  • 俗語:「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老農民:句句扎心
    而流傳在民間的俗語,雖然沒有儒家文化那麼永世流芳,但它飽含的生活經驗卻無與倫比,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句俗語:「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老農民感慨萬千的說:這個俗語句句扎心啊!這句俗語第一次聽,會讓人感到詫異,它為啥說莫勸人向善呢?其實如果能夠系統地了解一下整個俗語,以及它的出處,一切都會非常明了。
  • 農村俗語講不看家中寶,只看門前草,老祖宗看人的方法有些獨特
    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們對於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所進行的總結。一些俗語,流傳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了,現今的人一般是不了解這些俗語,所想表達的真正意思。不少人對於農村流傳下的俗語解讀,會用以今論古的觀念,去猜測這些俗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這種解讀方式,並不能完全體現老祖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