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以前的親戚都是親人,現在有的親戚說難聽點兒,就是有點兒血緣關係的路人!
估計很多人也是深有此感:為什麼現在生活條件越過越好,反而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不再親密了?其實,我們與其拿眼前的現象困惑,還不如去看看歷史,去老祖宗那裡借鑑一下智慧。因為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人性都是亙古不變的,歷史總在不斷重演,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為何現在的親戚不親了,變得越來越冷淡?老祖宗的兩句俗語說清楚了,句句扎心。雖然這兩個原因很現實,但我們不得不接受!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1、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西遊記》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關係親近的人,如果長時期不來往也會變得疏遠。《西遊記》裡面的原話是:「常言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那裡與你認什麼親耶?」
讀完西遊記裡面的這番話,我們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而且在良心上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責感和愧疚感。一年到頭,我們似乎除了與父母、兄弟、姐妹這些最親近的人聯繫得多一點,其他的旁系親戚們幾乎很少聯繫,雖然現在的通信工具都高度發達了。
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吃頓飯,打打牌,但也是很少交流感情。即使是被人問及隱私的問題,人們也常是三緘其口,認為多說無益,三言兩語一筆帶過,然後繼續將自己的故事埋藏在心裡。
農村俗語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不見了」,但現在從第二代開始就慢慢變得疏遠了。琢磨君也是深有感觸:小時候和堂哥表哥們去抓魚、釣龍蝦,關係非常親密;都長大後,長時間不見面、不聯繫,每次見面的時候,反倒是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或許,人是會慢慢變的,感情也是如此;或許,大家壓力都大,都只顧著忙工作和家庭了。
以前大年初一,不論天氣多麼惡劣,親戚們都要想辦法回農村老家,因為那裡是我們出生的地方;大家在一起聚一聚,互相之間拜年,顯得很親熱。但現在,農村幾乎沒有人了,家家都去城市買房了,也不用再回農村老家了,親情的羈絆之地也失去了其意思。好點的,有人電話拜年;再者,大家乾脆不再拜年了。一年不走動,持續個三五年,以前的親戚也就不再親密了。
所以說,現在的親戚之間,長時間不聯繫不走動,也就沒有了親密感了!
2、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早年遊說諸侯不成功,混得很落魄,衣衫襤褸地回到家中,父母兄長都不搭理他,嫂子見了他連織機也沒下,妻子也不給他做飯燒水。蘇秦發憤圖強,埋頭攻讀,終於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後來他又去遊說諸侯,當上了合縱聯盟「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衣錦還鄉時,車馬行李無數,他的父母兄長、嫂子、妻子跪在地上,不敢抬起頭來看他。
蘇秦問嫂子:「為什麼以前態度傲慢而今天如此恭敬呢」他的嫂子回答:「因為小叔子你現在地位高,錢又多啊!」蘇秦仰天長嘆道:「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都輕視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說了。」
由此可見,人類的很多行為和動機,往往是和利益相關聯的,而不全是取決於先天的血緣關係。
以前的社會,大家都生活在農村,主要靠種地掙錢,見識少,人脈關係也少;雖然賺錢不多,但經常互幫互助,天天見面,關係自然親密。但現在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們不用局限於在一個地方發展,都奔往各個大中小的城市裡面工作賺錢,親戚彼此之間的交集也少了很多。親戚們天南海北,各忙各的,為了而生活奔波,除非遇到了什麼事情,才會想起來打電話聯繫一下。
現在的人們,最常聯繫的關係是朋友和同事,因為這兩種關係經常產生利益瓜葛,需要多交流溝通。所以說,朋友和同事成了「強關係」,經常聯繫,關係親密;而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反倒是成了「弱關係」,很少聯繫,關係疏遠。
老祖宗的以上兩句俗語句句扎心,雖然很現實,但我們不得不接受,因為這兩句說清楚了「為什麼現在的親戚不親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把親情看得很重,他們與親戚之間關係還維持得很好。朋友們,您覺得親戚不親是什麼原因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