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人類第一顆軟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2020-12-17 天文在線

嫦娥四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第二階段的太空飛行器任務,它於2019年1月3日實現了月球遠端的第一次軟著陸。

通信中繼衛星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發射,6月14日至地月拉格朗日L2點軌道。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於2018年12月8日發射升空,並於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然後降落在月球的遠端。嫦娥四號是中國首次登陸月球的嫦娥三號的後續任務。

該太空飛行器最初是嫦娥三號的後備,在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後,它便一直處於空閒狀態。嫦娥四號的配置重新進行了調整,以滿足新的科學和性能目標。和前序任務一樣,該任務以中國月亮女神嫦娥的名字命名。

嫦娥四號發射

總覽

中國探月工程劃分為技術要求逐層遞增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只要求到達月球軌道,嫦娥一號於2007年,嫦娥二號於2010年分別完成了此項任務。第二階段包括在月球上降落和漫遊,由嫦娥三號於2013年,嫦娥四號於2019年分別完成。第三階段是從月球近端收集樣本並將其發送回地球,這是未來嫦娥五號和六號的任務。第四階段包括在月球南極附近開發科研站。探月工程旨在為2030年的載人登月減輕困難,也為在南極附近建立前哨基地打下基礎。為了加快航空航天創新,降低生產成本並增進軍民關係,中國探月工程已經開始首次吸收個人和企業的私人投資。

作為探月計劃第二階段的一部分,嫦娥四號任務最初定於2015年發射。但是調整目標和任務設計拖延了這一計劃,最終它於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發射升空,於2018年12月12日8時45分進入月球軌道。軌道周線於2018年12月30日0時55分降至15公裡(9.3英裡)。在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日出後不久,它於2019年1月3日2時26分登陸月球。

該任務將試圖確定月球未探索區域的年齡和組成,並開發該工程後期所需的技術。

艾特肯盆地是古代月球上的一次碰撞時間留下的隕石坑,它現在約13公裡(8.1英裡)深,人們認為月球的深部地殼甚至地幔物質很可能已經暴露。如果嫦娥四號能夠找到並研究其中的某些物質,它將對月球的內部結構和起源取得前所未有的認識。具體的研究目標是:

測量月球巖石和土壤的化學成分

在任務期間測量月球表面溫度

用射電望遠鏡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和研究

宇宙射線研究

觀察日冕,調查其輻射特性和機制,並探索日冕物質拋射(CME)在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演化和傳輸

組成成分

通信中繼衛星鵲橋

與月球遠端的嫦娥四號通信

地月拉格朗日點:位於月球背後L2軌道上的衛星可以同時擁有地球和月球遠端的視野

月球遠端不能直接與地球通信,因為傳輸信號會被月球阻擋。通信必須通過擁有著陸點和地球清晰視野的通信中繼衛星進行。作為探月工程的一部分,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於2018年5月20日發射鵲橋中繼衛星至地月L2點軌道。中繼衛星是基於嫦娥二號設計的,質量為425千克(937磅),並使用4.2米(14英尺)長的天線接收來自著陸器和月球車的X波段信號,並且將它們傳遞到S波段的地面站。

鵲橋使用借力式飛行路線以節省燃料,並用24天到達L2軌道。2018年6月14日,鵲橋完成了最後的燃燒調整,並進入了距月球約65,000公裡(40,000英裡)的L2任務軌道。這是該位置的第一顆月球中繼衛星。

鵲橋名字的靈感來源於中國神話故事《牛郎織女》。

龍江號微衛星

作為嫦娥四號任務的一部分,兩個微衛星(每個45千克/99磅)分別命名為龍江一號和龍江二號(DSLWP)於2018年5月同鵲橋一起發射升空。龍江一號未能進入月球軌道,但龍江二號成功進入並在月球軌道上運行至2019年7月31日。龍江二號的墜毀地點位於範根特火山口內北緯16.6956°,東經159.5170°,並形成了一個4 x 5米的撞擊坑。這些微衛星的任務目標是研究天體的高能現象,它們以非常低的頻率(1至30兆赫)觀察天空,這對應著300至10米(984至33 英尺)的波長。由於地球電離層的影響,在地球軌道上沒有進行過該頻率範圍的觀測,所以這一研究也為科學提供了潛在突破。

嫦娥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

與中國許多航天任務一樣,太空飛行器和任務的細節被限制公布。所知的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大多是仿照嫦娥三號及其玉兔月球車設計的。實際上,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後備,根據嫦娥三號的經驗和結果,嫦娥四號為適應新任務做出了調整。鵲橋中繼衛星發射六個月後,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於2018年12月7日協調世界時18時23分發射了著陸器和月球車。

總著陸質量為1,200千克(2,600磅)。固定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都裝備有放射性同位素加熱器單元(RHU),通過太陽能電池板則產生電能,以在漫長的月夜加熱子系統。

著陸後,著陸器延長坡道以將玉兔二號部署至月球表面。月球車的尺寸為1.5×1.0×1.0米(4.9×3.3×3.3英尺),質量為140公斤(310 磅)。玉兔二號在廣東省東莞市製造;它由太陽能供電,RHU加熱,並由六個車輪推動。月球車名義上可以運行三個月,但根據2013年玉兔號的經驗,月球車的設計得到了改進,中國工程師希望它能夠運行「數年」。2019年12月,玉兔二號打破了蘇聯月球車1號的壽命記錄。

科學有效載荷

兩個小箭頭標記的著陸點視圖,月球勘測軌道器於2019年1月30日拍攝。

通信中繼衛星,軌道微衛星,著陸器和月球車均載有科學有效載荷。中繼衛星進行射電天文學的研究,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進行著陸區月球物理學的研究。科學有效載荷部分由瑞典、德國、荷蘭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國際合作夥伴提供。

相關焦點

  • 月球背面存在外星人?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謎底!
    2018年12月8日2點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改二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隨後它在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2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上,為人類開啟了首次「月背之旅」,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94次發射,次年,1月3日上午,北京時間10點26,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
    自去年12月8日從地球出發後,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6天約38萬公裡的「長途跋涉」,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
  • 嫦娥四號登上月球背面,月球背面有外星人?嫦娥之父也收到警告
    4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開啟了中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對,對於嫦娥嫦娥4號探測器來說,我國實現了兩個第1次,第1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第1次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在地月L2點對地對月中繼通信,嫦娥4號獲得一批重大的原創新性科學研究成果,嫦娥4號的成功對於我國來說,是在航天領域中取得不小的進步,而且插的時候也不負眾望,傳回了人類歷史上關於月球背面的第1張照片,對於人類來說,揭開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真的是滿足了一切對於月球對面的強烈好奇心
  • 月球背面真有外星人嗎,嫦娥四號拍攝月球背面照片,給出靠譜答案
    科學研究發現,月球的直徑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重量上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因此月球受到地球強引力的作用,導致其自轉和公轉周期一樣,即潮汐鎖定。如此一來,也就帶來一個問題,即人類在地球上始終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月球的背面則是看不到,所以越是看不到,也就越激發了人類探索月球的欲望,想知道月球的背面究竟有什麼東西。
  • 月球是一顆簡單的星球嗎?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究竟發現了什麼?
    人類了解的月球依舊是比較片面的,只知道這顆星球是太陽系內第五大的衛星。至今科學家都無法完全了解到月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只知道大約地球誕生不久之後,月球就出現了。科學家有過幾種猜測!比如是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產生的碎渣形成了月球。還有一種猜測,月球有可能是一種天然的飛行器探測器。是有人,人為地將月球送往了地球身邊,用於監測地球的一舉一動。
  • 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記嫦娥四號探測器研發團隊
    但從嫦娥四號起,中國航天的歷史才開始不斷出現『人類首次』字樣。」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說。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真正開始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  2020年11月22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也稱「月球車」)完成第24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目前,嫦娥四號已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是在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首次月球軟著陸後,中國國家航天局認為作為備份星的嫦娥四號應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
  • 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喚醒,即將進入第26月晝工作期
    我國探月工程按照三步走計劃完成,繞、落、回這三步均全部成功完成,就在2019年1月我國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完成了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探測器,2019年到2021年時間流逝已經過去兩年時間,就在這兩年時間裡嫦娥四號探測器也交出落月兩年的工作報告,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巡視車已在月球背面工作731天,玉兔二號月球巡視車已經累計在月球背面行駛
  • 剛剛,人類首張月球背面照片來了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嫦娥奔月不是夢—中國奔月史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預示著我中華大地開啟了探索月球 的腳步。嫦娥一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 。
  •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了,這八大知識點你應該知道-虎嗅網
    此前,長徵三號甲火箭、長徵三號丙火箭以及長徵三號乙火箭承擔了發射我國月球探測器的任務,相繼發射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四個月球探測器,完成了對月球的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但是,執行本次嫦娥五號的發射任務,非長徵五號莫屬。這是為什麼呢?
  •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一文解決你心中所有的問號
    此前,長徵三號甲火箭、長徵三號丙火箭以及長徵三號乙火箭承擔了發射我國月球探測器的任務,相繼發射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四個月球探測器,完成了對月球的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但是,執行本次嫦娥五號的發射任務,非長徵五號莫屬。這是為什麼呢?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但從嫦娥四號起,中國航天的歷史才開始不斷出現『人類首次』字樣。」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說。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真正開始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首次月球軟著陸後,中國國家航天局認為作為備份星的嫦娥四號應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介紹,「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風險增大了很多,不僅要解決中繼通信的難題,還要面對起伏多變的崎嶇地形。」  由於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同。
  • 月球背面長啥樣?嫦娥帶你去瞧瞧
    由於月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鎖定,地球強大的引力讓月球總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人類在地球上只能憑肉眼看見月球的正面,背面則看不見。因此月球背面對於人類而言,更是「秘境中的秘境」,有許多未知等待著解答。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西昌出發,向遙遠的月球飛去,世界矚目、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
  • 月球地下是什麼?嫦娥四號最新發現,幫助揭示月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
    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2019年1月,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坑著陸,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玉兔二號成工作時間最長月球車,攜嫦娥三號聯袂破紀錄
    資料圖:嫦娥四號著陸器上監視相機拍攝的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第一道痕跡的影像圖。中新社發 中國國家航天局供圖據介紹,「月球車1號」是世界上第一臺無人駕駛的月球車。從1970年11月17日在月球表面軟著陸到1971年10月4日停止工作,它在月面進行了十個半月的巡視移動,累計運行321天,考察了約8萬平方米的月面,拍攝照片2萬餘張。
  • 「鵲橋」中繼星已順利就位 為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探索月背墊基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白國龍)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4日11時06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使命軌道的衛星。
  • 嫦娥四號任務中繼星成功發射,將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
    PingWest品玩5月21日報導,人民日報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5月21日5時2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嫦娥四號探測器與著陸器、玉兔 2 號月球車成功發射升空;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即遠離地球的一側),成為人類第一個在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要知道,由於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同,自古以來,人類都只能看到月球的 「正臉」,雖然國內外繞月探測器已經得到了月球背面的影像,卻從來沒有探測器能夠著陸於月球的背面並開展探測任務。因此,嫦娥四號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背著陸第一步!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
    5月21日0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關於南極-艾特肯盆地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去往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是人類首個軟著陸與月球背面的探測器。那月球背面那麼大,嫦娥四號具體落在了哪裡?嫦娥四號著陸在月球背面一個叫做馮·卡門撞擊坑的內部,而這個馮·卡門撞擊坑,則位於一個叫做南極-艾特肯的盆地內部。南極-艾肯盆地(簡稱SPA),是一個盤踞月球背面南半球的巨型撞擊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