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華佗被殺,奇藥失傳
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期,每個人的性命都是非常廉價的,今天殺一個,明天殺一群可謂是家常便飯。而其中有一個人的死,卻讓人們非常痛心,那就是——華佗之死。華佗並不是什麼名門之後,也不是什麼勇猛將軍,他只是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他憑藉這自己高超的醫術,在這個無情的戰火時代,演繹出各種「醫學奇蹟」。他專攻各種疑難雜症,並且都很有奇效。
但是,他本來是為了救曹操一命,卻沒想到卻被曹操誤以為要行刺他,將華佗殺害。可以說華佗一生救人無數,最終卻因為救人而害了自己。而最為讓人悲憤的是,曹操認為他是行刺,竟然下令抄家,將華佗所有的醫學書籍、筆記、藥材等等全部燒掉,這些都是華佗一生最為重要的財富,卻被付之一炬。
這其中,被燒毀的醫學典籍數不勝數。而最為讓人痛心的,也是華佗最為偉大的發明——麻沸散,也隨著曹操的一把大火徹底消失了。在現代人眼中可能無所謂,但是在缺乏麻藥的古代,這可就是致命的,因為在古代做外科手術,很多人因為沒有麻藥而就此喪命,因為實在難以忍受那種疼痛。而華佗的「麻沸散」卻可以輕視解決這些問題,以《後漢書》的形容說,就是「醉無知覺」,只要患者將麻沸散服下,等沒有知覺之後,然後就可以成功舉刀,完成一系列外科手術。
「麻沸散」的失傳是一個重大損失,而與此同時也讓我們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是不是麻沸散失傳以後,古代中國的外科手術就不能進行了,只能回到撕心裂肺的疼痛煎熬之中嗎?或者說華佗死後,中國古人動手術還有其他的麻藥可以用嗎?想要搞清楚這樣一個讓人「光想就痛」的問題,咱們就要明白一個事實:要研究麻藥的道路上,華佗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二:麻醉藥的前世今生
雖然說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但是在他發明之前,也是有很多歷代的醫師們為此刻苦專研了很久,也可以說「麻沸散」是華佗在前輩們的基礎上,成功的一個傑作。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子·湯問》就有記載,神醫扁鵲以一種「毒酒」作來製作出了麻醉藥的效果,並成功讓兩個患者昏睡,從而完成了腹腔手術。
往後幾百年後的兩漢時期,麻醉藥的應用和使用已經很普遍了,根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裡記載,當時麻醉藥的用法:「入溫酒一杯中而飲之,至不痛為止。」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上述麻醉藥物是一種溫酒,是以酒與烏頭製成。雖然這個麻醉鎮痛效果比較有限,但是效果還是有點的,至少可以緩解。
如果說之前的麻醉藥效果不佳,那麼到了三國時期,華佗發明的麻沸散可謂是巨大飛躍,效果與現代麻藥效果已無差異。麻沸散的效果:融於酒裡服用的「麻沸散」,即可讓患者陷入「醉無知覺」的麻醉狀態,也就是說可以讓患者在毫無感覺的情況下,熬過力度極大的痛苦手術。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他學習前輩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結合自己的創新之舉,然而卻因為曹操的一次猜忌讓這個發明淹沒在歷史中,但是中國的醫師們並沒有嚇倒和放棄,而是接過華佗的接力棒,繼續麻醉藥的研究。
但是不知是不是因為之前的醫書典籍的遺世還是麻沸散的功效太過出色,兩晉至隋唐年間,雖然各種麻醉藥物層出不窮,但是效果都都不是很好,似乎都在原點打轉。直到宋代的名醫竇材發明了睡聖散才有了突破,這是在他所著的《扁鵲心書》裡相關記載的。為什麼說睡聖散就是一個突破?比起其他麻醉藥物它強在哪裡?根據《扁鵲心書》裡記載的,它的用料是曼陀羅和大麻,這兩種藥物本身就具備麻醉效果,所以放在一起藥效很明顯。並且《扁鵲心書》還記載了用藥場面,也是超過之前的前輩們:「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這種火燒針扎都不疼的效果,堪比《後漢書》裡「麻沸散」的藥效,這種藥效堪稱直追華佗傳奇。也正是因為睡聖散的發明問世,讓宋朝以後的醫生們仿佛拿到了一把鑰匙,打開了追趕傳奇的大門。
三:薪火相傳的古代外科手術
麻沸散雖然失傳了,但是睡聖散的問世又讓外科手術重建光明。那麼睡聖散的發明意義究竟有多大呢?我們先來看看睡聖散的關鍵藥材——曼陀羅花,從宋朝開始,直到元明時期,所有的麻醉藥物都是以曼陀羅花為原材料,這是配方的一個質的飛躍,不再像以前用什麼溫酒來簡單配置,而是有了更為嚴格的藥物劑量用法。
在元代醫生危亦林所著的《世醫得效方》裡,就有對於使用曼陀羅花進行「數位化管理」,規範使用方法:醫生需要根據病人不同的年齡、身體健康情況、傷情嚴重程度等方面,來確定曼陀羅花的使用劑量,作出相應調整。並且要根據病人使用後的身體反應,即使作出用量的調整。這樣的規定使得醫生和患者都有了一定的保障。並且同樣在這部醫學寶典中,還記載了在元代,治療骨科和其他嚴重疾病時,麻醉藥已經應用的十分普遍了。
而到了明朝初期,當時還沒有做皇帝的朱棣,在他所收集的《普濟方》問世後,根據宋元兩朝各種麻醉藥的優點,發明出了「草烏散」,這種藥物成為了成了明初起常見的麻醉藥。同樣由於這種藥物的效果很好,在《普濟方》裡也詳細記載了草烏散的用量,可以說麻醉藥到明朝這個時候應用已經十分安全了。通過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在使用草烏散讓病人接受各種骨科手術時,可以成功實現全身麻醉,增大手術成功率,並且已經非常成熟了。
在明朝起,不僅對於全身麻醉已經成熟,對於局部麻醉也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就讓麻醉藥物的應用有了更高的要求。明代醫生王肯堂,就用酒和麻醉藥物混合起來,成功實施了局部麻醉。清代醫生吳謙與顧世澄,進一步將局部麻醉技術加以完善,顧世澄將不同配料、不同劑量的麻醉藥物混合,並配以利刃和繡花針作為手術刀,成功對一名缺唇患者進行了修補手術。而吳謙在他所著的《醫宗金鑑》更是大量記載了他自己通過局部麻醉來實施各種外科手術,並取得了成功。
可以說明清兩代的名醫,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趕超先輩的決心,讓他們所達成的成就遠遠超過了昔日華佗的輝煌,即使放在世界醫學歷史中,也都是了不起的醫學突破。俗話說,醫者仁心。這些突破的背後是一代代醫者們捨生忘死的付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人類醫學的進步,麻醉藥物本身就有巨大風險,稍有不慎就可能讓自己有生命危險。比如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記載,:「曼陀羅花,火麻花等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這句看似輕描淡寫,實際上需要李時珍自己親身試藥才能得出藥效以及用藥的劑量,可以說每一次看似簡單的描寫,背後都是用生命來嘗試。
華佗麻沸散的傳奇,留下的不止一聲嘆息,更是中國醫學先賢們,上下求索的倔強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