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形成效應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多是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這部分內容會從概念特徵來反選,也會從生活實例、民間俗語的角度來考察。儘管內容不是很難,但總是會有容易混淆的幾組效應,大家總是容易選錯,因此在做題前還是要重點理解每個效應的含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下他們易混淆的特徵,以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社會刻板效應VS暈輪效應VS首因效應VS近因效應
社會刻板效應:是指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簡言之就是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現象。比如:青年人總是認為老年人墨守成規,而老年人總是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教授總是白髮蒼蒼、文質彬彬,演員總是臉龐秀麗,身材妙曼。事實上這些都是對於一類人的片面認識,這種看法一旦形成較難改變,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從而阻礙正常的人際關係交往。再比如:教學中老師覺得但凡數學好的學生物理、化學也一定好,所以班上有位同學數學好,她就會覺得這位同學的化學也好。
暈輪效應:是指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也稱為光環效應。換句話說就是從所知覺到的特徵推及到未知覺的特徵上,從局部信息虛構成一個完整的印象。暈輪效應對人的認識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遮掩性和彌散性兩個方面。比如:我們經常說一個人「一好百好」「一壞百壞」,講的就是暈輪效應。再比如:老師在教學中認為一個學生數學學得好,那他的物理及化學也會學得好。
首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初效應。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總是注意開始的細節,如對方的表情、眼神、姿態、服飾、動作等,而對後來接觸的細節較少關注,首因效應一旦形成不易改變,要改變則需要通過更深入的交往實踐。比如:新老師第一次站在講臺上上課,大家都被她生動的講解所吸引了,覺得這位老師以後的課也一定會講的很好,這就是利用了首因效應;但如果說大家覺得新老師的課講的不錯,就會覺得她的人品優秀,學識淵博,家庭和諧美滿,這就是暈輪效應了,體現的是由講課這一個特徵推及到其他方面特徵的判斷。
近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很多時候左右人們對人的特性的認識和評價是最後形成的印象。一般來說,在對陌生人的知覺中,首因效應比較明顯;在對熟人或分別很久的人的認知中,近因效應所起的作用比較明顯,而且常常能夠達到對首因效應進行修正的作用。比如去常去的飯館吃飯,由於等位太久導致用餐很不愉快,以至於覺得以前的用餐經歷都很不好,決定今後再也不去了,這就是近因效應的作用。
在做題的時候,大家經常容易把以上幾種印象形成效應混淆。但是如果能夠把概念中的關鍵特徵理解,並且自己可以結合實際的生活經驗舉出一些例子,做到舉一反三,那就可以很好地加以辨別了,最終也將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課後練習:
1.一般認為女生心細、膽小;男生膽大、粗心,體現的是( )。
A. 暈輪效應 B. 社會刻板效應 C. 投射效應 D. 轉移
2. 劉老師根本不相信這種好事是華華做的,因為在他眼裡,華華一直是一個惹人討厭的「壞」孩子( )。
A. 暈輪效應 B.社會刻板效應 C.投射效應 D.首因效應
答案:1. B 2. A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