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與胃以膜相連,脾與胃同主消化,故常並稱。脾在中醫學中被冠以「脾主中土,為後天之本」以及「氣血生化之源」之名,可見脾對於人體生命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肝、心、肺等臟腑我們都能在人體中找到具體的的臟器對應其生理功能。而恰恰脾在這點上十分分散,甚至不能對應。這就對我們將藏象的脾應用於臨床產生了障礙。那麼脾的解剖學基礎是什麼?現代醫學中所認識的脾與中醫學中所理解的脾,以及經絡學說中的脾都是什麼含義呢?我們從不同的方面來分析:
1現代解剖學的脾臟
現代解剖學認為,脾是一個具有被膜並富含血管的巨大淋巴組織團塊,位於腹腔左上後區,胃底和膈肌之間。其呈扁橢圓形,質軟而脆,當局部受到暴力打擊時易發生破裂出血。脾臟的主要作用是清除老化細胞和免疫應答,它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在胎兒時期,脾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後脾造血功能消失,僅在部分條件(如嚴重造血障礙時)刺激下才能恢復。
所以,脾臟就相當於人體的「血庫」,當人體休息、安靜時,它貯存血液,當人體處於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激狀態時,它又將血液排送到血循環中,以增加血容量;脾臟又猶如一臺「過濾器」,當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將其吃掉。
2中醫認識的解剖學上的脾臟
古籍中有大量對脾的形態以及功能的描述,如:
《素問》王冰註:脾形象馬蹄,內包胃脘,象土形也。《難經·四十二難》記載: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靈樞·本髒》曰:脾高則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於大腸。《素問·太陰陽明別論》記載: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醫林改錯》:脾中有一管,體像玲瓏,易於出水,故名瓏管。脾之長短與胃相等。可見古人對脾的認識中加入了現代解剖中胰的概念,將其認為脾之附髒。即「古人不名胰而名散膏......而時時散其膏液於十二指腸之中......故曰散膏,為脾之附髒」。那既然將脾與胰在形態上放到了一起,在功能上是不是也放到一起了呢?
中醫學認為,脾的生理功能有二
①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精微和水液,轉輸至心肺而輸布全身的功能。運化水谷即脾對水谷進行消化,吸收其精微並轉輸心肺,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這裡的水谷多指一些固態的物質;運化水液即脾在運化水谷的基礎上,吸收其中的水液,生成津液,以濡潤各臟腑組織,此處的水液指從體外攝取的液體,如水、粥等。脾主運化主要是脾氣的溫煦和推動作用,運化正常,稱為「脾氣健運」。而當脾失健運,消化吸收不良時則可表現為食少、腹脹、便溏或洩瀉,甚至倦怠,乏力,消瘦;脾失健運,水液停滯,產生水溼痰飲,甚至導致水腫。
②脾主統血,指脾具有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而不溢出於脈外的功能。脾統血主要是脾氣的固攝作用。脾氣旺盛,能統攝血液,不致發生出血。當脾氣虛弱,不能攝血時便會出現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且虛性出血,血色淡質稀,多伴有氣虛兼症。
胰是一個狹長的腺體,橫置於腹後壁1-2腰椎體平面,質地柔軟,呈灰紅色。胰可分胰頭,胰頸,胰體,胰尾四部分。胰管位於胰實質內,其走行與胰的長軸一致,從胰尾經胰體走向胰頭,沿途接受許多小葉間導管,最後於十二指腸降部的壁內與膽總管匯合成肝胰壺腹,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在胰頭上部有時可見一小管,行於胰管上方,稱為副胰管,開口於十二指腸小乳頭。
胰腺分為外分泌腺和內分泌腺兩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氫鈉、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澱粉酶等。胰液通過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腸,有消化蛋白質、脂肪和糖的作用。內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細胞團——胰島所組成,胰島主要由4種細胞組成: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B細胞分泌胰島素,減低血糖;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以旁分泌的方式抑制A、B細胞的分泌;PP細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腸運動、胰液分泌和膽囊收縮。
所以,脾和胰腺共同負責人體的代謝功能,將二者在形態上描述在一起,在功能上則更加突出了胰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