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麼意思?
李蔚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著名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中的一句。
王昌齡,今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人),約生於698年(武則天聖曆元年),約卒於756年(玄宗天寶十五年),盛唐著名詩人,以擅長七絕而名重一時,在唐代詩壇上有「詩家天子(詩界皇帝)」和「七絕聖手」之稱。
他的經歷大致如下:
727年( 開元十五年)中進士,補秘書省校書郎。
734年(開元二十二年),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改任汜水縣(今河南滎陽縣境)尉。
739年( 開元二十七年)獲罪被貶嶺南。
740年(開元二十八年)遇赦北歸,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
748年(天寶七年),因一首《梨花賦》遭人中傷,被貶為龍標(即今湖南洪江市黔城鎮)尉。李白曾寫下「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著名詩篇,表示對這位友人的深切思念。詩人貶龍標時,由於為政以寬,政善民安,被譽為「仙尉」,鄉民慕名造訪者終日不絕。
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詩人為避安史之亂,回歸故裡,道出濠州(治所在今安徽省鳳陽縣)時,被濠州刺史閭邱曉見忌所殺。
《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芙蓉樓送辛漸》當作於742年(天寶元年),王昌齡為江寧
(今南京市)丞時。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當時擬由潤州(今江蘇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東京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南京到鎮江,然後在此分手。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的西北角。
《芙蓉樓送辛漸》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一片冰心在玉壺」句,出自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清晨在江邊的送別。全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大雨滂沱,江水暴漲。
濃密的雨幕與白浪滔天的江面混同一片。「夜入吳」: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這裡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夜晚大雨普降。
「平明」:天剛亮。「客」:指辛漸。「楚山」:指辛漸將行經的楚地。
前兩句是說:昨夜吳地下了一場秋雨,水漲江滿。天亮時,我在芙蓉樓送你回洛陽;你要走了,遙望你將行經的遼闊的楚地,我不由得感到孤獨。
後兩句說:你回洛陽後,親友如果向你問到我的情況,你就告訴他們:我的心就像盛在玉壺的白冰,依然那樣晶瑩剔透。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就這樣特別地囑託了他,表明自己並沒有因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
王昌齡雖遭貶斥,生活坎坷,但是不改初衷,耿直如初。果然不久,又遭人中傷,被貶入蠻荒之地。《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最後並為維護獨立的人格、對抗強權,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堅持操守、蔑視謗議的堅強信念,表達自己的不屈性格。
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他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此詩,寫得十分平實,流暢,但詩意濃烈,感染力強,讀來親切有味。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悽清的氣氛。「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鋪墊了由寫客到寫己的過渡。三、四句,寫的是自己,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友情、親情充盈其間。
詩裡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託出詩人送別時的悽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
白話譯文蒙蒙煙雨,遍灑吳地江天;夜色濃濃,寒意侵人深深。清晨起身,送別友人,心如楚山,寂寞孤獨。
你到故鄉,如有親朋好友問起,就說我心依舊,一如晶瑩的玉壺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