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博士這一高學歷人才的隊伍正在逐漸擴大,一方面由於社會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驅使越來越多的單位對博士進行擴招,另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學歷,找到自己認為更好的工作,碩士們都開始向著博士目標出發。這一現象是好的,說明我們社會的整體文化素養在提高,但讀博背後的辛酸也慢慢進入大眾的視野。考進來容易,畢業難的博士們也不再如以前那樣光鮮亮麗。
博士真的考進來這麼容易嗎?
考博沒有想像中的簡單,也並不是說想讀博就可以讀。塔主的朋友是去年考入中科院的博士,據了解,她在前一年的12月份與導師取得聯繫,然後開始對考博進行準備。中科院系統除了40個所是申請-審核制,其他都需要博士入學考試,兩門專業課,一門英語。英語是比較難的,據說難於考研英語。她花了3個月的時間複習英語,2個星期複習專業課,期間還要照顧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可謂難上加難。當年他們所共招博士19人,報名考試的60人,競爭還是比較激烈。所幸最終還是成功考上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博士選拔是通過申請-審核制度、碩博連讀制度進行的。一般一個導師只有一個博士招生名額,如果有碩博連讀的學生,那麼再想考進入就很難了。導師都傾向於碩博連讀的學生,一方面自己的學生幾斤幾兩有數,另一方面學生的科研內容可以一直延續下去,不必再花時間入門。所以如果打算考博,就需要提前跟導師聯繫好,看是否有招考名額。
很多人都想知道,博士們每天都在做什麼?
大部分的博士一天的日常即做實驗、處理數據、寫論文。看似簡單的幾個事情,實則卻是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與心血。不同年級的博士的工作重點有所不同。對於博士一年級來說,看文獻、寫開題報告、設計實驗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天數十個小時盯在電腦前,遇到導師要求匯報工作,還需要認真準備PPT,思考怎麼樣講才能讓導師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打算做什麼。
而對於二三年級的博士,更多的是在進行實驗。有的實驗在野外,每天需要跋山涉水,走1個多小時山路才到樣地。可能還需要爬塔,塔主當年做實驗爬塔30米高,背著沉重的儀器,垂直90度的塔爬上去採數據。高年級的博士基本就是寫論文,回覆審稿意見,寫畢業論文,在室內度過。所以對於博士而言,可能一兩年的時間是做實驗,省下兩三年的時間是寫論文。
博士期間最難的是什麼?
其實,最艱難的不是做實驗,而是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是導師不斷的催促與監督,是論文寫作時是卡殼,是審稿人提出的各種各樣令人頭疼的問題。這才是讀博士最難的地方。每一個畢業的博士在畢業論文的致謝裡幾乎都會回憶博士期間的辛酸,無數次為了實驗進展而一籌莫展,為了修改論文而徹夜難眠。這是博士期間最痛苦的事情,也是很多人壓力的最初來源。誰都想一切順順利利,但命運哪有這麼簡單?博士也哪有這麼容易,要不然怎麼叫博士呢?
這些是博士最難的地方,也是能力得以進一步提升的地方。一旦實驗突破瓶頸,論文修改完成,那麼科研成果就拿到了。以後的科研道路可能會越走越明朗。在導師的一遍又一遍催促下,審稿人一遍又一遍的提問下,仍能堅持下來,改變自己的心態,樂觀面對,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博士怎麼樣才能順利畢業?
其實可以順利博士畢業的大有人在,但是被卡在這裡的也大有人在。近幾年國家對博士的學制要求有所提高,一般考博的需要4年而碩博連讀至少6年。這也與博士期間的論文發表等科研成果有關。一般博士畢業需要2~3篇高影響因子的論文,而這需要2~3年的時間。所以大部分博士都是延期半年~1年半才申請畢業。
很多博士是否畢業取決於導師的要求。有的導師要求高,必須3篇2區的SCI才可以畢業,所以如果達不到要求,就會一直延期。有的導師沒這麼多硬性規定,只要學生發表論文達到學校的要求,就可以畢業。當然,這兩類畢業出來的博士水平可能就不一樣了,未來以後的科研道路發展也不盡相同。
因此,讀博本身就是一場修行,並沒有難易區分,都挺難的。就看能不能堅持下來了。當然,博士還需要科研天賦,會讓自己輕鬆一點。不過塔主想說,如果讀博士就要考慮清楚,確定讀了就要全力以赴,畢竟人生能奮鬥的只有這麼幾年,既然選擇了就風雨兼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