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一套以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都市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其先進經驗和前沿探索的系列報告——《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報告》)在四川成都出爐。而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以下簡稱《啟示》)。
據《成都日報》報導稱,成都學習世界一流城市先進經驗,「無時差」實時掌握四大「頭部城市」最新的規劃理念和實踐經驗,對每個城市都進行系統深入的全面研究,涉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諸多方面。此次學習的目的在於落地,成都根據四城研究報告,用近半年時間,完成落地建議與策略。
「這不是一次性學習,而是將持續5-10年的持續研究,今年是啟動之年。」《成都日報》透露。
「以前都是二手了解,現在幾乎沒有時間差」6月22日,《成都日報》頭版文章報導了《報告》、《啟示》的產生背景和來龍去脈:
2019年4月,成都提出「對標國際大都市進行學習借鑑」,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啟動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大都市的系統研究。
「通過梳理GaWC歷年以來的城市排名,我們分別在歐洲、北美洲、亞洲選取倫敦、紐約、東京三個最發達的城市,同時在國內選取了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高的上海,共同作為成都對標學習和跟蹤研究的對象。其中倫敦、紐約是GaWC僅有的兩個Alpha++級城市,東京和上海都是Alpha+級城市。」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選擇與這些城市中長期服務於當地規劃建設的專業機構開展合作,實時掌握最新的規劃理念和實踐經驗,以前都是二手了解,現在幾乎沒有了時間差。」
吳縛龍院士領銜的倫敦大學學院團隊、郭湛教授領銜的紐約大學團隊、嚴網林教授領銜的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團隊、唐子來教授領銜的上海同濟規劃院團隊——每個專家團隊圍繞都市圈發展、生態建設與環境管理、產業發展、形態控制與風貌保護、城市有機更新、新區規劃建設、交通系統、城市與社區治理等多個主題,以多維度進行深入研究與梳理總結,全面梳理國際大都市的先進經驗和前沿探索。
經過約5個月,四個團隊分別形成了倫敦、紐約、東京、上海研究報告,每個報告內容都達十幾萬字。
在此過程中,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市規劃院技術團隊與四個當地研究團隊一起,開展深度學習交流,並組織市規劃專家團隊整合提煉,立足成都現階段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內在需求,總結梳理四個城市對成都市規劃建設的啟示,形成《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總報告(2019年)》;並以此為基礎,深入分析成都現狀和成都未來發展目標,系統總結四個城市的主要經驗,歸納提出對成都的借鑑啟示,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成都首次以如此深度和廣度,同時對標四大國際大都市。這次相當於是『打底』,接下來,我們擬在未來5-10年,持續研究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個城市,重點關注它們的最新規劃建設動態,深入解析四個城市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結合實際工作需要持續跟蹤和借鑑,每年形成研究報告。」
《成都日報》2020年6月22日頭版刊發的《全球取經是為了更好地走向全球》一文點出了成都可以向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都市「取經」的方向。
具體來說:倫敦,在塑造城市生態綠帶、推動綠色創新發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成都可把倫敦的部分做法納入到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的實踐中來;紐約,城市街區、老舊建築中的「矽巷」,聚集了超過500家科創企業,可為成都實現城市有機更新、社區治理「更上一層樓」提供新思路;東京,基於中央新幹線串聯大阪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形成了世界領先的一體化城市群發展經驗,對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突出的參考價值;上海,圍繞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構建的「1+19+N」三級科創空間體系,則為成都科學城構建多層級綜合科創體系提供了示範。
四大國際都市經驗給成都的八條啟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2019年9-10月分別公示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以上海為目標城市》《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以倫敦為目標城市》《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以紐約為目標城市》《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以東京為目標城市》四份報告的政府採購結果。
其中,上海報告的成交金額為47萬元,倫敦報告的成交金額為47.8萬元,紐約報告的成交金額為47萬元,東京報告的成交金額為47.6萬元。
此外,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於2020年6月24日還披露了該局在充分研究吸納四個國際大都市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成都現狀和成都未來發展目標,系統總結四個城市的主要經驗,歸納提出對成都的八條啟示。
啟示一:打造軌道上的成都都市圈,實現成德眉資半小時軌道通勤。形成「多環+放射狀」的軌道交通網絡格局 ,推動成德眉資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布局「空中雲軌」等觀光遊覽線。
啟示二:全面圍繞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定位,高水平推動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突出生態廊道建設,強化重要生態區域間的串聯;大力實施屋頂綠化與立體綠化,鼓勵建設空中花園、垂直森林等,打造全國立體綠化建設典範城市;探索劃定「超低排放區」。
啟示三:全面推進產業生態圈建設,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對市內產業用地進行詳細梳理與全面摸排,針對產業功能區內用地宜按其產業發展方向進行用地結構調整與升級,並促進存量工業用地盤活利用;進一步深化成渝科技創新合作,共同打造成渝科創走廊;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構建「核心科學城-重要科創載體-環高校技術研發節點-產業功能區-高品質科創空間」的多層級綜合科創體系。
啟示四:充分利用軌道交通站點的綜合開發,優化調整城市開發強度分區和空間結構。優化調整全域土地開發強度管制分區,結合實際落實深化TOD「137」理論,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加快各級TOD的綜合開發,增強軌道站點的功能複合,形成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等「多圈合一」的城市布局。
啟示五:推動成都城市有機更新,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高度重視舊城更新的產業策劃工作,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優化提升現有業態,力促老城區產業迭代升級;酌情增加存量區域公共服務及創新研發用地比例,創新制定容積率跨區域轉換和有償轉移機制,積極植入科創空間;構建形成「社區-街區-地塊-建築」四大尺度的更新管控策略。
啟示六:高水平謀划水岸空間,塑造世界級城市濱水區。沿主要水系打造「城市陽臺」,在門戶節點、景觀價值較高區域布局地標建築,通過多種改造手段活化城市岸線;明確成都城市臨水街區的開放空間比率、建築高度和建築退距等城市設計管控指標,構建聯通濱水地區及其腹地公共空間、文化景觀節點等的視線廊道。
啟示七:豐富夜間經濟發展內涵,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推動藝術、文創、文博與夜間經濟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新興夜間消費業態,創新完善成都夜經濟政策機制;增開夜間遊覽線路,探索實現在周末、節假日對公交線路與地鐵線路實行延時運營乃至通宵運營。
啟示八:圍繞未來新區先行先試,創新探索「未來城市」建設模式。圍繞天府新區、東部新區進一步探索「未來城市」的實施建設模式,試驗人車分離的交通組織模式,探索設置分離式的高速道、低速道、個人交通和行人專用道以及公園式步行長廊;注重為自動駕駛等智能應用場景預留試驗空間,適度超前布局新基建,打造「孿生未來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