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京都到東京大都市圈,這座鐵軌上的城市給了成都哪些啟示?

2020-12-11 紅星新聞

國際大都市啟示錄③

日本人可以離開壽司

但不可能離開電車(鐵路)

這是留學日本多年,目前就職於北京某日資企業的宋林的「經驗之談」。

森紀念財團統計顯示,東京在世界主要城市的中心城區,擁有最多的鐵路車站、 第二的站點密度。在東京23區內部,鐵路覆蓋全域,大部分地區步行10分鐘可通達鐵路車站,而在東京都市圈軌道營業裡程達到7401.7公裡。

什麼概念?

從北京朝陽區到天津河西區

不僅坐地鐵就可以直接到

而且地鐵站就在家附近的步行範圍內

這也造就了一個「新詞彙」:

東京大都市圈。

該範圍大致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以及栃木縣、群馬縣和茨城縣。和傳統行政區劃不同,有專家表示,東京大都市圈是指東京都以及周邊地區前往東京圈通勤通學的人口佔總勞動年齡人口比超過1.5%的行政地區。

「每天通勤時間裡,來往於千葉縣到東京的電車都人滿為患。」宋林說,對這些人而言,哪還有什麼「東京」的概念,只要鐵路可達的地方,均可被稱為東京大都市圈。

依託通達的交通,東京不再遙遠,人們同樣可享受相同的品質和生活,從物質條件到市民的認知,東京大都市圈無疑已經藉由鐵路變得越來越大。

這也是很多城市,尤其是像成都這樣正處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風口」中的城市,最想要向東京「取」的經驗——眼下,如何通過交通改變普通人的生活,以軌道交通提升城市粘黏度,引領大都市圈發展。

近期,一份名為《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以東京為目標城市》(以下簡稱《報告》)的報告揭開了東京的「謎底」。

PART

01

「鐵軌上的城市」:用好電車

住在千葉縣的旅日華人安醬,現在每天都要搭乘電車前往東京上班,出站後步行穿越扶梯和連廊,「頭不見天」就能到達單位。

他大約估算了自己在日本工作生活的十幾年裡坐過的鐵路裡程,「至少有幾千公裡,比成都到日本來回的距離還要遠」。

「如果說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那麼東京就是鐵軌上的城市。」一位日本人告訴紅星新聞,對今天對東京人來說,電車已經像空氣一樣重要。

這不是一日之功。

根據《報告》,從1872年開通第一條鐵路,到戰後隨著經濟高速增長進入鐵路發展期,再到上世紀80年代形成成熟的鐵路網,東京的鐵路建設也經歷了百年發展。

上世紀50年代後期,由於東京人口急劇增加,大量私家車和路面有軌電車導致道路十分擁堵,為解決「城市病」,東京都首先廢除路面電車,同時加強建設地鐵、往新城區建設鐵路以及增強國營鐵路運量。

之後,隨著鐵路網持續擴大,城市邊界也得以不斷外擴。依託軌道交通構建都市圈空間結構,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整體呈「環形 +放射狀」,通過對沿線土地開發與軌道建設的一體化統籌安排,創新利用軌道交通樞紐建設城市綜合體,促進郊區居住型新城開發和中心區樞紐節點型開發, 結合五輪規劃建設的引導,漸次推動都市圈內人口、產業和城市功能的組團化聚集,形成典型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結構。

《報告》顯示,至2018年,東京都市圈軌道營業裡程達到7401.7公裡,軌道交通佔城市整體交通比率達48%,在公共運輸中佔比超過94%,東京都40%的區域實現車站5分鐘可達,80%的區域實現車站10分鐘可達,有效保障公共出行的剛性需求。

都市圈內軌道網絡以國鐵為主體架構,實現同站多向換乘和列車跨線直通,使公眾跨區域流動更加高效便捷。

當地人的使用頻率已經佐證了東京是「鐵軌上的城市」的事實——根據《報告》,至2018年,東京都市圈的人口3500萬,其中軌道交通佔城市整體交通比率達48%,在公共運輸中佔比超過94%。另有數據表明,東京每天有4000萬人次使用軌道交通。

什麼概念?

安醬舉例說,自己所在的公司裡,80%以上的同事都選擇乘坐電車通勤,包括科長、室長級別。而在東京,大多數公司沒有配備公車,因為需求太少,如遇貴賓接待等確要使用汽車的情況,通常會選擇租車服務。

PART

02

「東京版」TOD:用好站點

下班後,安醬常常和朋友約在池袋站見面,這裡匯集了JR、東武鐵道、西武鐵道、都營地下鐵四大交通鐵路,可達的路線共有8條。西武百貨、Sunshine City等綜合商業設施不出站就可以直接到達,吃飯、Shopping都可輕鬆擁有。

這種模式被稱為「東京版」TOD開發的立體交通體系,其邏輯是以公共運輸為中心進行交通規劃,將工作、生活、出行緊密聯結在一起,衣食住行一應俱全,城市運轉效率非常高。

為什麼日本會誕生這樣的模式?

《報告》顯示,這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京疏解人口、大規模建設新城緊密相關。

當時日本經濟開始復甦,東京人口急劇增加。從1960年開始,每年大概有超過30萬人湧入東京,為了解決大量居住需求,政府決定在東京都心20-40公裡半徑範圍內進行新城開發。彼時私家車尚未普及,住在新城的人要去東京市區上班、上學必須通過鐵路,因此新城和鐵路需要同步建設。

1989年《大都市地域的城市建設用地開發及軌道建設一體化推進相關特別處置法》的立法,市民生活工作需要的各項功能,在軌道沿線及站點周邊得到集中解決。

此後,隨著TOD模式被廣泛應用,滿足人的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同建築之間的物理聯通,還有運營管理中的標準統一,其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更加舒適便捷地從車站走向街區。

比如,東京在銀座、涉谷、 新宿、池袋等多個車站打造集商務辦公、購物中心、餐飲娛樂等於一體的超大型城市綜合體,也將軌道交通與生活的融合做到了極致,乘坐軌道交通不僅僅是東京人的一種出行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報告》還提到一個細節:六本木、澀谷、新宿等樞紐站點,500米範圍內容積率達到8-15,500-800米容積率達到5-8,實現軌道樞紐站點及其周邊土地的集約化利用。

安醬認為,東京地鐵滿足了日本人的最大需求——通勤過程中完成各種生活娛樂消費行為,並且時間變得可控,時間分配將更充裕,「這正是一種更加舒適的生活方式。」

PART

03

變大的城市:用好軌道

如果只看到TOD如何改變了東京人的生活方式,恐怕是對日本軌道交通的最大誤解。

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學部教授嚴網林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了軌道交通對城市產生的影響——過去,東京也常年受困於擁堵與城市病,提倡人口疏解,從結果來看,人口年年增長,沒有任何限牌限號政策,「但另一方面,過去的城市衛生問題,環境汙染問題,擁堵問題,住房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都逐漸被解決,更有了新的良性發展。」

具體而言,東京從近代化建設的初期,即1920-1930年代,就建設了大量的市郊鐵路,構成了沿鐵路線郊區化的模式。發達的鐵路網一方面延伸了城市半徑,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空間;另一方面,在沒有汽車的時代,限制了人們的行動半徑,使東京人形成了以車站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而現階段,東京需要解決的,則是放射性的鐵路網絡加持職業機會和人流往中心城區集中,導致過長的通勤時間的問題。

《報告》顯示,東京依託TOD構建都市圈中心體系,東京都市圈在JR山手線(環線)與放射性軌道線路的交匯處建設TOD新城,建成東京都心和池袋、新宿、澀谷等七個副都心,形成「一核七心」的城市體系結構,引導東京都市圈由單中心極核發展向多中心的結構轉移。在區域圈層上,東京規劃建設了業務核心地區,包括港口未來地區,幕張新都心,埼玉新都心以及早期的筑波學院都市等。

以軌道交通樞紐站或換乘站為核心,東京對周邊用地進行梯度式開發,提高車站10分鐘步行圈內高附加值土地的容積率,引導建築高度由中心向外逐漸降低,形成大疏大密的城市格局,區域「極核」效應非常明顯——

1957年,都心三區金融保險業就業人數佔東京都的份額高達49%,而這一數字到2012年下降了12%。其他東京都區部的製造業職能的逐漸退出,包括琦玉縣和神奈川縣主要承擔東京都製造功能的外移,而千葉縣則主要承擔東京都建築功能的外移。

這形成了今天東京的產業格局:高技術含量的產業集中在核心區,而關聯產業會在外圍區域集中。

具體而言,核心城市東京主要布局以金融、信息等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並發揮首都的行政職能。

35公裡副中心圈層主要分布大型副中心城市和居住型衛星城,產業方面主要疏散首都綜合職能,以科教、商業、都市工業等三產和2.5產業為主。

55公裡圈層為產業圈層,主要承接中心城市教育以及研發資源的轉移,在人才集聚的基礎上,以承接高附加值二產的轉移和發展為主,形成綜合的產業型衛星城。

80公裡圈層屬於邊緣圈層,主要布局依託某一大型企業形成的單一產業衛星城和依託交通優勢發展物流相關產業的邊緣型衛星城,並承接部分都市農業的發展。

「和巨大的東京圈相比,這些新都心的規模都不是很大。」嚴網林強調,它們雖然是大都市圈的一部分,但是行政上不屬於東京都,因此從構想、起步階段, 它們與東京都是一種既協作也競爭的關係。

長期的規劃,立法,協調由國家從國土規劃,首都圈規劃層面入手,規劃的落實和實施由各地方政府負責。

「這樣一種既有共同目標,又相對獨立的體制,比較好地實現了功能互補。」他進一步表示,從運作的結果看,東京已經基本實現了規劃當初的目標。

用鐵軌變大,成都向日本學什麼?

曾有人說,東京是一座因鐵路而生的城市。鐵路不僅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也給城市帶來了變化,比如在空間面上,讓城市外延不斷增大,成為更大的城市。

處於成渝雙城經濟圈「風口」中的成都,正需要這樣的經驗。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學部教授嚴網林嚴網林教授領銜的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團隊製作了此份報告,在他看來,至少從成德眉資一體化發展上,尤其是打造軌道上的成都都市圈,實現成德眉資重點地區半小時便捷通勤,日本的經驗能夠提供新的思考。

比如,借鑑東京都市圈基於中央新幹線串聯大阪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形成世界領先的一體化城市群經驗,嚴網林認為,成都可先從成渝區域視角加快推動雙城互聯互通,在成渝中線高鐵等通道布局基礎上,爭取新增成渝超高速磁懸浮等國家試驗項目建設, 進一步增強成渝聯動。

他建議,成都在現有軌道網絡基礎上,構建可聯通德陽城區、資陽城區、眉山城區和成都東部新區、蒲江、邛崍、大邑、都江堰、彭州等的成都城際外環線,總體形成類似東京都市圈的「多環+放射狀」軌道交通網絡格局,強化都市圈軌道交通的互聯互通。

同時,通過成都外環線城際鐵路等項目規劃建設,成都還可以在都市圈外圍公共運輸客流量相對較低區域的適度補充中低運量軌道交通,圍繞四市景點布局「空中雲軌」等觀光遊覽線,推動成德眉資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四網融合」與公交化運營,形成高效的公共運輸換乘接駁體系,為四市市民提供高密度、高頻次的客運服務。

借鑑東京都市圈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綜合發展的經驗,嚴網林建議,成都可以打造軌道交通為主體的都市圈公共運輸服務體系,由成都主導、德眉資協同,開展成都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規劃編制。同時,以 TOD 開發推動成都空間結構向多中心化調整,提高區域運轉效率,帶動城市片區價值和動力能級的同步提升,促進站城一體、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當然,對成都而言,發展鐵路交通、鐵路車站的選點以及周邊的利用,都將決定未來的城市模式和生活方式。

「後發鐵路城市如何構建鐵路為中心的城市生活模式,日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嚴網林表示,新發展理念的成都,可以對此仔細深入探討,尋求適合本地特色的新模式。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鄒悅

圖據IC photo

編輯 黃璟煜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東京大都市圈,鐵軌上的城市給成都哪些啟示?
    從北京朝陽區到天津河西區不僅坐地鐵就可以直接到而且地鐵站就在家附近的步行範圍內這也造就了一個「新詞彙」:東京大都市圈。該範圍大致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以及栃木縣、群馬縣和茨城縣。和傳統行政區劃不同,有專家表示,東京大都市圈是指東京都以及周邊地區前往東京圈通勤通學的人口佔總勞動年齡人口比超過1.5%的行政地區。「每天通勤時間裡,來往於千葉縣到東京的電車都人滿為患。」
  • 東京是日本最大城市,卻不是日本首都?網友:那日本首都在哪?
    作為中國的鄰國,日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同時,中國與中國的關係也是曲折的,事實上,中國人對日本了解不多,例如,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大家都知道東京是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城市之一,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嚴格意義上東京不是日本的首都。
  • 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都市,成都得出了八條啟示
    2020年6月,一套以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都市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其先進經驗和前沿探索的系列報告——《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報告》)在四川成都出爐。而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以下簡稱《啟示》)。
  • 東京高空觀景指南,帶你去看這座城市最美的風景
    日本東京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經濟最發達、基礎設施最完善,也是最受各國遊客喜愛的城市之一。在這座堪稱奇蹟的城市中,你不僅能夠買到最新最時尚的商品,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欣賞最高水平的藝術表演,還能在密集而精緻的建築和道路間感受到人類改造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 土地面積不足上海1/3 東京的公共空間為何有41座「東京巨蛋」之大
    去年,上海專門組織調研組,前往東京交流、學習、感受城市管理精細化的具體成效和做法,並舉辦「上海-東京管理精細化研討會」。從今天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推出「東京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啟示」系列報導,聚焦東京在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方面的優秀舉措,採訪相關專家,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建言獻策。
  • 土地面積不足上海1/3,東京的公共空間為何有41座「東京巨蛋」之大?
    去年,上海專門組織調研組,前往東京交流、學習、感受城市管理精細化的具體成效和做法,並舉辦「上海-東京管理精細化研討會」。從今天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推出「東京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啟示」系列報導,聚焦東京在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方面的優秀舉措,採訪相關專家,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建言獻策。
  • 帶你看東京都市圈人口變遷
    又到浪漫櫻花季!約好了哈,我們在4月24日周五15:00下午,直播雲遊東京都市圈,陪你去看城市生長,陪你一起聊圈裡的芸芸眾生。點擊此處觀看直播回放東京,不僅是日本的首都、全球城市金字塔頂端的城市,也是全球屈指可數的世界級大都市圈所在地。東京都市圈,作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是日本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集聚體。
  • 「東京」和「東京都」有何區別?日本第一大城市到底是什麼樣的?
    東京,這個城市在日本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政治、經濟、文化三重中心都在這裡,東京都及周邊衛星都市群(東京都市圈第二大城市是橫濱,第三的則是川崎,此外還有千葉,琦玉等城)聯繫緊密,基礎設施發達,構建起了以東京為核心的東京都市圈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圈。
  • 日本年輕人為何熱衷於去東京,甚至連大阪都放棄了
    東京是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傳統四大城市之一,跟紐約、巴黎、倫敦齊名,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大都市之一。東京有兩個概念,一個是東京市,一個是東京都市圈,都是日本行政區劃之一。日本行政區劃分為一都一道兩府四十三縣,其中一都就是東京都,是相當大的。佔地面積兩萬平方公裡左右,人口三千七百多萬,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圈國民生產總值佔全日本的三分之一多。單單就東京來說,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城市,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 上海大都市圈協同規劃:把零散的藍圖拼成一張貫通的願景圖
    孫娟說,在上海大都市圈,上海是核心,其餘每座城市都有特點和長板。在歷史上,蘇州、湖州、無錫、南通、寧波等城市都曾強勢一時。「這個圈子可稱之為『核心引領的多中心組合體』,與東京都市圈的單中心相比,上海大都市圈更具韌性。」「上海大都市圈有著區別於世界其他都市圈的獨特優勢。」
  • 日本留學,城市的選擇十分重要|東京大學|日本_教育|關東地區|關西...
    在同學們選擇語言學校的時候,往往都會在學費、升學率等方面下功夫,往往忽略了對於所在城市的選擇。其實同我國差不多,日本知名大學的分布,都集中於關東以及關西等大都市圈,不過對於學生們來說,選【東】還是【西】是比較糾結的了。這兩個地方究竟差別在哪?為什麼要提前做好選擇城市的準備呢?
  • 這座城市成為中國版名古屋
    小編在這裡先賣個關子,你們說那個城市能夠成為中國版名古屋,在這裡我詳細介紹一下。名古屋位於日本中部愛知縣,愛知縣縣治就在名古屋,名古屋是日本中部交通樞紐城市,北接日本和亞洲最大城市名義上的首都東京都,南接日本第二大城市和關西地區最大城市大阪,名古屋位於日本主要高鐵線路,連接日本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東京和大阪的東海道新幹線,名古屋是僅次於東京和大阪的第三大城市。
  • 日本磁浮中央新幹線對滬杭磁浮的啟示
    實際上,有的國家在高速磁浮列車的技術和項目推進上已經遙遙領先,這就是鄰國日本。對於項目本身,除了超導磁懸浮列車技術的先進性之外,中央新幹線超級工程還有三個顯著特點,或許能給我國正在研究的磁浮線路一些啟示。
  • 上海:看了東京才知道,原來我的城市人口密度更大
    而與東京紐約不同的是,上海都市臨近地帶的蘇南浙北仍然是連綿的城鎮帶,而紐約東京出了都市圈,周邊都是山地或森林,與其他人口密集都市區隔開。所以中國的大都市圈不僅本身密度大,而且會與周邊城鎮帶在更大範圍內連綿,生態承載負荷之大亙古未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東京圈是接近四千萬人,怎麼會是2500萬?
  • 大運會在成都舉辦,讓這座城市錦上添花
    今年,圍繞「愛成都,迎大運」主題,已經相繼籌備並開展了「你好,鄰居」系列的鄰裡美食節、中外音樂趴、趣味運動會等。「要讓來成都的客人們感受到這座城市最真實的一面,桐梓林一定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陳嘉敬說。
  • 20萬可以置業日本哪些城市?
    25年前,東京的房價是全世界最貴的,而如今,東京房價只是其它發達城市的一半,但出租回報卻遠高於其它城市,隨著日本經濟的復甦,國際會議的頻繁舉辦,以及對外國籤證政策的逐年調整和放寬,日本房產在近幾年的投資需求越來越旺盛。
  • 雙城生活 大都市圈「最後一公裡」在哪?
    「8點半前基本能到了,還算到得早的。」  小許這一路差不多1小時,每天上班路上,他能遇到很多和自己一樣過著雙城生活的人,「有不少人住在崑山,那邊更方便,除了高鐵,還可以乘輕軌去上海,輕軌費用要少一些,但花的時間長一點」。  隨著我國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大都市圈」時代正在到來,越來越多原本生活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人出於各種原因選擇了「雙城生活」。
  • 東京很快要「封城」?最近這座城市究竟發生了什麼?
    小池知事的神情非常凝重,她用慣用的說明手法——拿出一塊板子,寫上她認為非常重要的話,讓在場的記者把她的消息傳達給東京都內1300多萬市民。「自本周以來,陽性人數有所增加,在過去三天中確診了74人。感染的人數正在爆發性增加。這是一個重要階段。」
  •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數單項榜之五:文化交流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數單項榜之五:文化交流2020-12-17 市規劃資源局01文化交流評價指標遴選全面梳理GaWC「世界城市榜單」、科爾尼(A.T.// 圖3 上海大都市圈各市(縣、區)文化演出數量(3)世界會議等級與數量基於國際會議協會(ICCA)官網公布的會議數量統計,大都市圈內有八個城市舉辦過ICCA認證的國際會議。其中,上海市區國際會議數量達到82場,佔整個大都市圈國際會議總量的83.6%。
  • 謝逸楓:上海大都市圈橫空出世!九城成最大贏家!
    上海大都市圈是參照紐約大都市地區(通勤時空距離60公裡左右)、巴黎大區(60—80公裡)、東京都市圈(100—150公裡)、倫敦都市圈(120公裡)、區域範圍3—5萬平方公裡的國際經驗,組織形成的上海大都市圈。 上海就是大都市圈龍頭、中心,無疑八城成為最大贏家,能夠享受到人口、資源、資金、產業、金融等好多利好。上海大都市圈最厲害之處在於一圈帶五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