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選秀節目《青春有你》、《創造營2020》落下帷幕,仿佛又看到了她們出道即巔峰的結果。
回顧內娛發展史,中國雖然不是選秀的鼻祖,但也製作了不少選秀節目。
從最初的芒果系「超女」、「快男」到「好聲音」、「明日之子」,可謂是層出不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近幾年,「青你」及「創造營」系列選秀節目承包了熱搜、刷屏了朋友圈。
不可否認,《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確實取得了現象級的成功。
但是,其出道的團體無論是「NINE PERCENT」,還是「火箭少女101」,亦或是「UNINE」、「R1SE」,大都不能延續節目中的高熱度。
導致了選秀出來的偶像團體,越發得不到大眾的認可。
反觀韓國101系列節目的出道團體,不僅延續了節目的餘熱,人氣更是居高不下。
所以,這到底是偶像團體自身的原因,還是大環境的影響所致?
我們選的是「團體」不是「個人」
從選秀節目的賽制、故事線及話題來看,國內與國外選秀節目相差無幾。
而且,國內外的選秀節目大多數都存在惡意剪輯現象。
畢竟,作為一個綜藝節目,沒有刻意的剪輯就沒有熱度,所以,這並不是失敗之處。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第一,選手質量「參差不齊」
也許,「偶練」及「創造營」第一季的選手的綜合質量還可以。
可是,在試水成功之後,大家看到了一些沒實力的選手也能受到歡迎。
所以,腦子裡都在想著如何複製熱度。
因為選手質量低,從而影響了節目質量,繼而拉低了團體的整體質量。
第二,粉絲無處不在的「宣傳」
粉絲的這種控評行為,使得大眾對於「團體」的概念被模糊,將目光都集中在某個人身上。
無論是在節目開播前,還是開播中,熱搜下粉絲的控評可謂是無處不在。
作為一個路人,當你看到這些評論時會有怎樣的感受?
這就像是你走進了一家服裝店,導購不斷地向你推銷一件衣服。
不停地誇讚你穿著有多好看,而你不喜歡,但又不好意思拒絕。
你想自己再逛逛,導購又一直跟著並推銷了另一件衣服。
不斷強調這件衣服的質量有多好,導購的「熱情」讓你覺得,早點離開才是最好的選擇。
路人看不見正常的評論,更了解不到真正的信息,周而復始便會失去興趣。
第三,路人影響小,粉絲定成敗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類選秀節目的目的是什麼?
正如節目中所說的:「你」的點讚將決定選手每期排名,也將決定最終成「團」的成員。
首先,「你」也就是作為觀眾的我們。
大眾給自己喜歡的選手投票,然而,控評、人設、炒作等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大家的選擇。
那些粉絲少、人氣低、有能力的選手自然就被拋棄了,大家轉向粉絲熱度高的選手進行投票。
你可能會說,因為他們的實力強、魅力大才會擁有高人氣,而不被看到的選手說明自身能力不足。
這一點不無道理,可回過頭想想。
如果沒了粉絲的宣傳,節目的剪輯,有些真正有實力的選手你也未必能看到。
於是,節目宣揚的由「你」來選團,變成了由粉絲及平臺來選團。
所謂「團」,即選秀出來的偶像不是solo藝人,而是偶像團體成員。
平臺方的操作,像粉絲打投爭廣告位、雜誌拍攝、個人物料等等,都違背了選團的初衷。
粉絲將票集中於一個人,使團體選秀節目變成了各家粉絲之間的battle。
最終,「東拼西湊」出了一個團。
粉絲只關心自家偶像,平臺方「割韭菜」無心做團,路人看熱鬧只重作品。
由此一來,個人的熱度要比整個團的存在感更高。
在NINE PERCENT中,百度指數顯示,除了蔡徐坤,其他成員搜索指數漸漸趨於水平線。
那麼,這個團體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一場被提前預告的解散,你我都心知肚明。
國內沒有形成「自產自銷」的模式
國內的偶像團體火不起來,並不只是先天不足,後天畸形更是讓一個團體糊掉的重要因素。
當大家支持的小哥哥、小姐姐出道了以後,心想終於可以停下來了,吃著西瓜看看團綜、聽聽新歌。
可粉絲等來的是什麼?團綜,不是這個缺席就是那個不在,新歌,沒了音訊。
相反,團體成員的綜藝、影視、時尚資源倒是應接不暇。
有的做了選秀節目導師,偶爾發一首付費單曲;
有的參加了綜藝節目,化身為一名諧星;
有的轉行做演員,即使被黑也勇往直前。
最終,團體活動少之又少,一切都停留在了成團之夜。
而粉絲以自家偶像為中心,綜藝節目,只看自家,影視作品,自家控評,時尚雜誌,拼自家銷量。
團體解散了,才發現,以前我追的團呢?究竟是錯付了。
當然,偶像的行程都不是個人能決定的,而是其背後公司操控的。
也就是說,團體能否營業,我們問公司就好。
粉絲打投小到節目裡開場5分鐘的贊助,大到直接把投票數與VIP甚至商品進行捆綁。
把出道的名額交給了粉絲手裡的金錢。
不僅如此,偶像團體不能合體,還有很多更加複雜的原因。
以「火箭少女101」退團事件為例。
聯想前期樂華娛樂要求兩團並行,但被哇唧唧哇一口回絕的新聞。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簡單粗暴的事實:錢沒到位!
自己培養的藝人卻要跟團活動,自己只能拿少一部分分成,這樣的事換了誰都不接受。
這樣一來,偶像原公司與出道後經紀公司雙方爭執不下,便會導致偶像團體成員無法合體。
從理想的「共享合約」,到尷尬的「兩團並行」,暴露了偶像行業的短板。
換句話說,市場並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而韓國101系列節目出道團,之所以能夠發展順利,便是依靠出道經紀公司背後強大的公司資本。
不同於國內的網綜,produce101在韓國是由Mnet電視臺播出,而Mnet則倚靠韓國大型財團——CJ集團。
CJ旗下公司涉及娛樂與媒體,覆蓋面從電視臺到經紀公司、網絡媒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娛樂文化生態圈。
偶像團體在CJ電視臺出道,籤入CJ經紀公司,又在CJ的電視臺打歌,在CJ頒獎典禮上得獎,只靠CJ一個平臺就可以捧紅出道團體。
可是,在國內能夠擁有如此好資源的平臺,且具有「排他性」的恐怕只有省級電視臺、天娛傳媒及芒果TV了。
說到底,這與自產自銷是一個道理。
其實,這背後暴露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資本高速膨脹之後,偶像產業體系不完善。
這是近年來新媒體興起、網際網路經濟來臨,娛樂圈發展背後的重要癥結。
沒有能夠與同體量資本所匹配的框架制度,因此導致了一列問題。
新媒體如「營銷號」,網際網路經濟如「網貸」,娛樂圈如「陰陽合同」等。
因此,偶像行業不是快餐,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必然會出現阻礙。
偶像行業缺少專業的「打歌」平臺
在韓國有一套自己的偶像培養模式,電視臺有配套的打歌節目。
而在國內,我們的打歌節目寥寥無幾。
2018年9月,《中國音樂公告牌》的橫空出世,被譽為中國第一檔偶像打歌節目。
就在大家以為中國偶像打歌要走上正規的時候,節目組謎一樣的操作打消了這個念頭。
沒有現場live,純錄播、修音、假唱每個人都自帶電音。
無關緊要的花絮,在2個小時的節目中佔了一個半小時,說好的打歌呢?
完美的定義了「首秀即末放」,最終,只能勉強維持了十二期。
同年的10月份,另一檔打歌節目《由你音樂榜》開播了。
無論是平臺直播、點播、衛視重播的組合形式,還是各種環節及採訪,都與正規韓國打歌節目不謀而合。
但是,舞臺效果卻勸退了一批觀眾,鏡頭抓不住重點,拍錯人,拍不清。
粉絲都看不下去了,更別說路人來湊熱鬧了,於是錄了十幾期便收官大吉。
結果,國內打歌節目畫虎不成反類犬,撲街的撲街,便再無音訊。
那麼,為什麼國內打歌節目會出現這種情況?
1、偶像團體不夠
首先,中國的偶像團體,除了選秀出道和飯圈才知道的團體以外,根本不能滿足一個打歌節目全年不停運作下去的條件。
在韓國每個月都有許多團體回歸、出道、打歌。
在國內,能夠湊足十二期已經實屬不易了。
重要的是:這些團體也沒有很多歌曲可以打。
其次,巨大的舞臺設備及嘉賓花費,讓打歌舞臺變成了一場虧本生意。
2、節目受眾小
國內的打歌舞臺大多是網綜,受眾面比不了上星綜藝。
像韓國那樣由六個電視臺製作播出,在電視上365天固定播放的打歌節目,目前國內真的做不到。
還有,如今偶像團體的音樂並不是我們的審美取向。
各大公司的一系列操作也讓大家對偶像團體印象停留在綜藝、影視方面。
3、認知度不夠
除了粉絲、飯圈,其他年齡群體,以及大部分的男性觀眾,對偶像的認知基本處於一種未知狀態。
所以,打歌節目要做起來,一定要提高偶像的價值及知名度。
在偶像沒有得到大眾認可的情況下,打歌舞臺不會持續發展下去。
由此可見,國內偶像行業似乎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長久以往,造星輕而易舉,「出圈」卻越來越難。
所謂「欲速則不達」,偶像團體想要站穩腳跟,除了要有實力及作品之外,還要看大環境。
所以,中國偶像團體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