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答案,那就是你壓根不知道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我們來看下面幾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走進辦公室,剛坐下來準備列今日計劃。就有同事想和你溝通工作,而這個工作,並沒有那麼緊急,你會怎麼做?
正在寫作,手機忽然有微信消息的提醒,你一旦拿起手機,寫作就會被中斷,你會怎麼做?
說好了今天輕斷食,忽然一個好朋友約著一起吃大餐,你知道其實不去赴約也不會影響你們的友情,你會怎麼做?
據我的觀察,大部分人會選擇和朋友去吃飯、和同事溝通、拿起手機回復微信。
這讓我想起一個有名的時間管理四象限,把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分為四個「象限」:
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
大家也都知道,我們做事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先是既緊急又重要的,接著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再到緊急但不重要的,最後才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
列今日計劃、寫作、輕斷食,在時間管理的四象限中,都屬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和朋友去吃飯、和同事溝通、拿起手機回復微信,屬於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問題是,為什麼明明知道應該先做緊急又重要的,接著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但依然會先去做緊急但不那麼重要的呢?
這個讓我也很困惱的問題,最近我找到了答案,也就是開篇我提到的:
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什麼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昨天我陪晨晨同學去公園野餐,坐在野餐墊子上一口氣看完了《人生算法》。
其中有一個章節,講的就是這個讓大多數人頭疼的問題。
作者認為,所謂重要的事情,是那些構築我們價值觀,並與我們的最高目標保持一致的事情。
這樣聽起來還是很抽象,大意就是說,你奮鬥一生最想過上什麼樣的生活?那麼,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能夠讓你實現夢想的,而不是背道而馳。
比如你想成為自由撰稿人,但你每天都在忙著上班帶娃,壓根沒有時間寫作,這就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
結合作者的觀點,我細化了幾點:
1、是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成果,而不是很快就有收穫
2、是需要主動採取行動,而不是被動作出反應
3、是有明確的成果,而不是為了做事情而做事
比如開篇我提到的3個場景:
每天一大早列好當日清單,這個是有利於在職場上提高效率,而且也能構建你職場的價值觀的一種行為,但同時,沒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做,是你自己的主動行為。
持續專注寫作和輕斷食也類似,手機微信晚一點處理、和朋友約改天並不能對你構建自己的價值觀有太大的影響,問題也就在於,這些事情都需要長期堅持才有結果。
只可惜,我們很多人都傾向於優先處理緊急食事物,這種現象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彈球綜合症,本質就是將緊迫感和重要性混為一談。
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就是,你會一直在救火,卻沒有精力從源頭上阻止火災發生,讓自己活成了一顆不停歇的球。
而我也有一段時間,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去做緊急的事情,而壓縮了對於重要事情的時間投入,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由於有價值的事情沒有穩定的輸出,反過來影響了我去做所謂的緊急的事情。
具體如何做,作者也給了2個方法,我認為還是很實用的,你也可以試試:
第一個方法:先明確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再規劃如何到達!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目標就是要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作者,所以我對於我來說,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持續輸出,無論我有多麼緊急的事情要處理,這件重要的事情都不能擱置。
第二個方法:確認好每周的優先事項。
每天的時間有限,所以每周一定要預留最優先的事項。
對於如何避免陷入彈球綜合症,作者也給出了建議:
第一:讓關聯人物知道你的時間安排,明確告知身邊的人你幾點有空!
第二:每日復盤總結
第三:對突然插進來的事情要勇於說NO.
當然這本書中類似這行成長的小方法,還有14個,感興趣可以自己去讀,是一本比較實用的書。
希望你能儘快找到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