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觀察」媒體沙龍希望邀請行業資深媒體人,通過對行業趨勢、熱點事件的觀點碰撞,解讀行業內外的新風向,分享對行業機會的新洞察。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特約觀察員:
馬金男 36氪助理總裁
韓輝 藍媒匯創始人
李曉曄 野馬財經創始人、總編輯
劉興亮 《劉興亮時間》《亮三點》創始人
編輯 | 黃臻曜
特約觀察員
你要知道每個平臺的羊喜歡吃什麼草
馬金男:我們發現現在視頻平臺都在紛紛鼓勵內容生產者往視頻轉。在這個過程中,你們遇到什麼瓶頸了?
韓輝:對我們來說最大的難度,一個是我們確實沒有視頻基因。我們對視頻還是很敬畏的,我們內容團隊沒一個是從視頻出來的。在我看來,視頻門檻很高,我所謂的門檻是覺得我們確實老了,這個老的過程是從你的觀點到認知。按我們過去的邏輯,做視頻甚至還要有片頭、片尾,現在誰開視頻號還有片頭,現在上來都直奔主題,越來越短。第二個是我對短視頻還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比如它的邏輯。我們看抖音上最火的視頻,大多還是比較輕鬆的,搞笑類,情感類,並且很短。我自己是比較嚴肅的人。現在視頻這個領域,誰都想進來,第一,它確實有流量,第二個,現在視頻平臺的扶持力度很大。
李曉曄:增長是我親自在負責,我們希望通過視頻實現增長。我現在也親自下場玩視頻號、玩抖音,還做直播,我覺得難度在於不是特別熟悉各個平臺的規則,比如我們做財經出身,寫字幕的時候就喜歡寫得特別準確。可是你會發現,你寫得特別準確了以後,你在抖音上發不出去,它把你屏蔽了,不給你流量。比如視頻裡面的一些詞,債務,投資等。
馬金男:運營難度會加大很多,之前我們一個稿件分發多個平臺,不需要改,頂多把標題調一調。但現在不是,現在每個平臺規則不一樣,而且受眾需求和人群的標籤也不一樣,比如B站用戶喜歡看的東西跟快手用戶喜歡看的就不一樣,也就是說需要定製。
李曉曄:那麼你要不要為了適應西瓜給你的流量推薦,再去給它製作一個3分鐘的,還是說你把西瓜上的一個視頻剪成三條,然後發到抖音上,你會發現這樣其實你是得不到流量推薦的,你還是要定製化,抖音你就生產1分鐘的,然後西瓜給它生產3分鐘的。但這會佔用你特別多的時間。
劉興亮:你要薅各個平臺的羊毛,你就要知道這個羊喜歡吃什麼樣的草,否則毛你薅不到。現在視頻號最寬鬆,抖音查得最嚴,各種禁忌,而且調性都不一樣。所以我現在要麼就不做,我要做就必須根據每個平臺去摸調性。我現在視頻號的內容,我自己給自己規定,我有個「721」法則——70%發主要內容,我所有的視頻都是成體系,或者用過去的話說都是稱為欄目的,我70%的內容就是亮三點,這也是我主要想打造的IP;
我還準備了20%的內容是沒有時效性的,我就錄好一堆,我隨便發。比方說我有「那些消失了的經典軟體」系列,這是一個系列,我現在已經做到快20個了;還有10%是我調劑,因為我一直在說視頻號它更像微博,你還得表現「我除了是一個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的KOL,我可能還是一個好爸爸跟好父親,我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所以我還有一個系列叫「亮父亮女」,完全是記錄我和我女兒的生活,這是我的10%。
我一開始也是各種平臺都發,後來發現不對,抖音的數據還湊合,快手的數據太慘了。我們團隊一分析,快手用戶都是在五六七八九十線城市,說你的內容他們看不懂,或者不感興趣。後來我就調整定位,我現在把我的快手專門定位成做親子教育,因為我正好現在在寫一個系列叢書,給孩子講區塊鏈,給孩子講人工智慧,給孩子講大數據,我就把這個,包括我平時錄的那些跟孩子玩的東西發上去,做成給孩子親子教育,給孩子普及科技知識的帳號。
我發現10分鐘以上的節目才更符合B站這個體系,這跟我過去做長節目那個調性更相符了,我就把我那個節目移植到B站。所以說你必須得根據每個平臺去做,否則你就別做了。如果說你每個平臺的羊毛都想好地薅它一把,你得看人家這個平臺適合什麼樣的草,人家供應什麼樣的草,你敷衍別人,別人也會敷衍你。
馬金男:另外,相比圖文這種形式,視頻更注重場景,第一是場景感。第二是情緒的渲染,比如說你在用文字表達的時候,你相對可以克制,或者應該克制,但是視頻這個領域,它的語言要更加激烈一點,表達一個觀點的時候,不像文字那麼克制。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視頻在傳播方面的必須的要素,也是難點,我們需要去「表演」。
有2000萬粉絲也解決不了變現
馬金男:回到賺錢,從商業化的角度,視頻變現是個很大的問題,一方面可能我們的金主、或者客戶還不太接受這種方式為它們去做傳播,去做公關。另一方面,客戶會覺得這種信息沉澱不太夠,比如用文字,無論是搜索,還是用戶的閱讀,它都能夠很好的沉澱下來,觀點還能反覆琢磨,反覆看。但視頻很短,性價比沒那麼高。所以在商業化方面你們遇到哪些問題?或者說有什麼新的看法?
韓輝:做短視頻要麼做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你能生產頭部的短視頻,你如果做得好是可以跟別人拍短視頻賺錢的,而不是通過平臺賺錢。就比如這次《後浪》的這個傳播,他們就是短視頻做得很厲害。這個極端是說他確實短視頻做得很棒,當產品來做,我能複製和拷貝,你有這個能力是可以賺錢的。
第二個極端,如果你是一個小的自媒體,是可以通過打賞、流量分成去維繫運營的。但像我們這種所謂的創業公司,是夾在這當中——你做不了頭部,沒有溢價,正常有溢價的,可能拍個視頻,35分鐘能找人要30萬、50萬。你要麼真正的下沉到最低層的,一個人單幹,靠流量分成1個月能掙5000-8000,這比上班強,所以也能維持。很尷尬的就像我們這種,十個、二十個人的公司,你一個月可能收入個10萬20萬,很難維繫。
我身邊一個特別好的朋友,他是拍抖音的,有大概十個號,他最大的號將近300萬粉絲,總共2000萬粉絲,他已經很成功,是抖音的官方MCN,但最終淪落到現在房子都要賣掉,因為解決不了變現的問題。將近三十個人的團隊,加上租金,一個月支出至少50萬以上。
像抖音快手這種以算法推薦的平臺,往往會讓創作者欲罷不能,就是你拍10條,可能有2條是爆款,剩下8條不爆款,不爆款怎麼辦?你再去買DOU+,你不買DOU+,也就是說你8條流量都平平,根本獲得不了所謂廣告客戶的親睞。這是個無底洞,所以成本還是很高的。
劉興亮:各種各樣的嘗試我都做過,我覺得長視頻和短視頻有不同的地方。早期做長視頻的時候,因為我是團隊運作,精心打造一個節目,所以一開始就談了兩個合作夥伴,其中一個就是我這個節目得有個保底的費用,當時我就談了聯想,每期前面放著聯想的電腦,上面打著大大的LOGO Lenovo,這叫硬廣。然後剩下的變現就變成軟的了,軟的我就分兩種,一種叫定製,一種叫植入。定製就是這一期我全部說你,植入就是無人超市火的時候,我去無人超市裡去拍,共享單車火的時候,我就拍你。類似於這樣的。
後來我們還嘗試過流量分成,發現國內的分不了太多的費用,長視頻各家都是資源換,因為我已經有一個主平臺,其他的你要我入駐可以,你要給我承諾資源我才進去。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去出海做Youtube,因為分成比例最高。國內分成最高的是西瓜。在國外,你光靠Youtube分成其實可以養活團隊,國內還做不到,但是現在西瓜做得很好,B站也不錯。
短視頻我覺得還能賺點錢。尤其視頻號,有很多玩法。大概3月的時候,公眾號付費功能剛出來,我就嘗試了一下,寫了一篇教大家怎樣玩視頻號這樣的文章,同時做了一期視頻號來引流,你可以理解為是一個電影的預告片,需要看的話,就點下面的公眾號文章。這是收費的,5千人付費,我那一篇定的是一個人3塊錢,最後收到1萬5,你可以理解為它這個通道是很通的,都是自己的生態。所以為什麼我覺得視頻號更適合我們所有人,它的玩法更多,禁忌更少,因為至少我們都有私域流量,我現在每一條發完以後,第一時間發到我的朋友圈,發到幾個社群裡,你必須這樣沒臉沒臉地做。我覺得你文章的知識付費、課程,現在打通了公眾號,下一步一定打通小程序,打通小程序,你可以理解為你就可以付費直播了。
我有個秦皇島的哥們,他90歲的媽媽以前是個教育工作者,當了幾十年的小學校長,他就讓他媽媽在快手上做直播,現在70萬粉絲,她每次不講太長,頂多講幾分鐘,賣兒童教育書相關的周邊產品,現在一個月穩定收入在200萬左右。為什麼很多書賣得很好呢?因為我們買書還要去京東、噹噹比較一下。他們下沉市場的人都不知道有京東、噹噹,看到直播上這個書太好了,馬上就買。這些人的購買力其實是很強的。比方說我們在北京,很多白領可能一個月賺一兩萬,但要交房租、有交通費用、還得房貸車貸,用於消費其實沒多少。下沉市場,人家可能只賺5000塊,但是車子和房子都有,5000塊完全用來自己消費。
短視頻抓年輕人也抓年紀大的
馬金男:5G馬上來臨,這可能對視頻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利好,那麼作為內容生產者,你們覺得怎樣才能搭上5G的風,或者說視頻行業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劉興亮:5G是一個基礎設施,我們從3G、4G可以看到它會極大推動我們使用視頻。因為我們今天用手機看個稍微長點的視頻還是有點卡,以後會更加自然,我們剛剛還在討論,財經媒體適合不適合做視頻?再過五年你會發現,這個問題真是太傻了。
馬金男:從使用體驗上看,我現在用文字的方式去看資訊、看信息,我可以快速閱讀,掃一眼標題導語,我就知道什麼事。但視頻不是,我得全看完,這是浪費時間。
劉興亮:我們這群人都不具有普遍代表性,我們做媒體的每天必須獲得大量資訊,但普通人不需要。一個普通人上班路上可能就看個10分鐘、20分鐘的視頻或者新聞,這已經完全夠了。我們屬於非典型人群,可能每天早上一睜眼需要獲得50條資訊,普通人可能5條就夠了。
這就跟我們說現在相機被淘汰了一樣,我們手機淘汰了相機,但是專業人士還是需要的,你說相機被淘汰了嗎?不好界定。新聞也是這樣,我們要看普通的大眾。我前段時間有兩條視頻特別火爆,一個是解讀到底什麼是美股熔斷。第二個是我解讀美聯儲為什麼要救市。這兩個問題有很多人都搞不懂。我為什麼講下沉、平移,我默認為我身邊的人都懂,但這些人真的很少,大多數人都是不懂的。所以我才經常說,我們的內容要出圈,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大家都會懂。
韓輝:除了下沉和出圈,還有第二個,短視頻將來一定是越來越年輕,說到底你是抓未來,抓年輕人,也抓年紀大的,現在很多父母都是短視頻的忠實用戶。
劉興亮:它就跟當年那個iPad一樣,沒有門檻,老人小孩都可以立馬上手,而且它通過AI、機器算法,很快知道你喜歡什麼。
馬金男:視頻領域也分不同陣地,短視頻還是長視頻,像優愛騰是長視頻,現在長視頻平臺也焦慮,年輕人不太愛看長視頻,都愛看短視頻,3分鐘解讀一個劇,一個電影。那麼視頻領域的從業者,他們之間就面臨競爭,到底是長視頻未來更有發展潛力,還是說短視頻超過長視頻,你們的感覺是什麼?
李曉曄:不同的需求。
韓輝:互補吧,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按時間算,可能有70%會看短視頻,剩下30%還是會看長視頻,就跟圖書的道理一樣,它永遠不可替代。
馬金男:是不可替代,但這裡面誰活得更好?兩者時長不一樣,商業化的效率也不一樣,從營收上,他們本身就會產生巨大的差距。長視頻的成本會更高,無論是版權還是帶寬成本,因為短視頻它對清晰度要求沒有那麼高,都是素人拍的。從商業角度來說,短視頻可能更加有未來。
另外,現在B站上也有一堆做財經的短視頻,比如半佛,他以前也不是媒體人,不在這個圈子裡。第一他沒有歷史包袱。第二,他有大量的素材可用,素材指的是,一方面前人、老的財經媒體人,已經寫好的這種素材。同時,有大量網上的圖片,表情包等一系列素材可用。有大量的必入引導情緒的圖片、語言加調侃,它已經不是嚴肅的財經了。
現在越來越多這樣90後、95後的年輕小孩,已經開始進入到傳統的財經自媒體傳播這個領域,他們當up主,然後他們信息來源於別人,雖然是一種競爭,但也是一種好事。
李曉曄:因為他們是網際網路上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天然的這種網感,比我們這些轉型的人的網感要更好,他們更能把握受眾的傳播心理。
學會放大媒體優勢、要死磕也要借勢
馬金男:傳統的文字內容生產者,如果要往視頻方向轉,你們有哪些建議?
李曉曄:我們既然是做圖文出身的,肯定有經驗積累、有優勢,我們在做視頻的時候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優勢是什麼,然後放大自己的優勢,千萬不要去看別人,比如說看劇情類火就去模仿別人的劇情類,看搞笑類火就模仿搞笑類,你會發現你拿自己的短板去和別人的長項去拼,這個是非常要命的。我發現只有我自己做自己擅長的東西的時候,我才最像我自己,那種感染力才能吸引我的粉絲。
韓輝:對我來說,我做短視頻最大的困難不在內容,我難的是我不知道怎麼去運營,因為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特點。過去傳統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精英思維,我寫什麼,報導什麼,是您聽我的。但現在新媒體時代,反過來了,更多其實是算法為王,你得迎合我,我才給你推薦。運營是我們現在最要學習的,或者最大的短板。
馬金男:如果我決定要做視頻了,那我是挑準一個平臺專心去做,還是各個平臺都去嘗試,你們更建議哪種方式?
劉興亮:我建議一個。首先你要做一個調研,看你可能適合哪個平臺,在短期內你就磕這個平臺。除非你有一個很龐大的團隊,你的能力、精力、人力、財力都是有限的,像抖音,現在不投錢你不可能火起來,素人現在要想在抖音上做出來太難了,必須投錢,你哪有那麼多人力物力財力去投,所以說要先磕一個。
李曉曄:死磕精神當然非常重要,但是借勢也很重要。如果你不借勢,你就沒有那種坐上火箭的那種進步。怎麼借呢?在研究平臺的時候你會發現抖音的流量傾斜在直播上,那麼你想嘗試直播就應該在抖音上嘗試。微信平臺上它會把很多資源開放給視頻號,所以你如果想做這種短視頻,我就覺得就更適合把視頻號作為主陣地,而不是在抖音上。也就是你需要根據平臺的特點、流量的扶持等選擇自己的主陣地。
以及還有選擇直播還是短視頻,你得看你個人適不適合直播,比如說你就是一個言簡意賅的人,你不能嘚巴嘚巴說一下午,你可能就不適合去做直播。借勢就是有這樣一個好處,可能同樣是使一樣的力氣,但能夠達到兩倍的效果。
現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