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生活的剛需。
高昂的房價,總是讓人望而止步,也讓人苦惱。
但有了房子,就意味著在這個城市有了自己的家,再也不用租房漂泊。
普通人買房有多難?這或許只有經歷過買房的人才知道。
尤其是在北京,多少年輕人來到這所繁華孤獨的城市,盼望著努力工作十年,能夠在這兒擁有一套房子,結束自己的北漂生活。
但那真的很難,按照北京地區的房價和人均收入水平,許多人一年的收入只夠在北京買個廁所大的面積。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要想在北京買房,幾乎是需要傾盡一切,借錢、貸款,舉全家之力,可能還只夠湊個首付…
《人生第一次》第八集《買房》,將鏡頭對準普通的北漂一族,真實記錄了他們買房的經歷。
01
「兩大家」幫「一小家」
閆晶,27歲。
研究生畢業後,她選擇留在北京,在某教育機構做英語老師。
如今,她終於鼓起了勇氣,決定買一套自己的房子。
跟隨中介看了幾套房,她都不怎麼滿意,有的朝向不好,有的房子太舊,有的則是離地鐵站太遠。
她在五環的出租房,只有16平米,狹小的生存空間再加上忙碌的工作,徒增了幾分漂泊感。
她覺得買套房就像給自己的人生穿上了一套盔甲,儘管很沉,還使人走得很慢,但穿上盔甲的人生,會擁有份量感。
這不是她一個人的感受,而是所有北漂族的心聲。
有了房子,才算真的在北京安了家,不管走到哪兒,都會覺得身後有個保障,在這所城市有個可以隨時落腳的地方。
接二連三地看了幾套房,閆晶終於碰到了自己喜歡的樣式,朝南向,陽光好,落地窗。
她馬上回老家和爸媽商量,父母也都支持,男朋友的家庭也很支持。最後,296萬的房子,由雙方家庭各承擔一半的費用。
換句話說就是,兩大家幫一小家。當然,他們的小家也要背上90萬的貸款。
在中國,這種方式非常普遍。雙方家庭拿出所有積蓄,幫助兒女買下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兩個大家庭就這樣呵護著小家庭成長。
02
買房有多難?
黃崑崙來北京六年,他是一名房產中介。
買房有多難,他心裡很清楚,因為自己就是幹這行的。
所謂中介,即中間人的意思,他每天都要輾轉於買賣兩方之間,不斷地介紹對方的情況,直到把他們拉到中間那個共識點。
然而,這個過程卻異常艱難。
他有位服務了一個多月的客戶,準備買下一套房。
賣方開價425萬,如果談判成功,中介費11萬,他可以拿到近2萬的提成。
但是買方難以接受這個價格,於是雙方不斷調價,黃崑崙則不斷奔波於兩方之間。
賣方的出價從420萬到418萬再到412萬,買方願意支付的價位從400萬到403萬再到408萬…
買賣雙方一輪又一輪的協商,眼看著差距只有4萬了,卻還是沒能談攏,最後以失敗告終。
這換做以前,黃崑崙會覺得十分可惜。
他剛來北京做中介的時候,一開始就碰到這樣的情況,那時候覺得可惜,畢竟價位差的不大。
但在這個行業幹久了之後,他才發現這是常見的事,也就逐漸習以為常了。
每天工作看著這些房子,黃崑崙也想擁有一套自己的房。他想努力工作十年,爭取在北京買套自己的房子,真正實現從在北京北漂到安家。
中國人比較痴迷於買房,覺得沒有一套自己房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很多人還喜歡多買幾套,這也是促成房價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一線城市。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在北京這樣的地方買一套房子,需要傾盡家庭的所有積蓄。
很多年輕人在北京漂泊幾年,會發現買房難於登天,工資水平和房價嚴重不對等。光湊個首付,可能就要雙方家庭拿出老本。
還有巨額的房貸,會壓到他們身上,使得他們的生活愈發沉重,步伐也更加艱難。
但在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無論走到哪裡,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會覺得有個後盾,心裡也會踏實很多,或許這就是人們痴迷買房的緣故吧。
紀同學小聊
說說你想在哪所城市安家~
今天大家都在看
點亮在看,不負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