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全景復原圖 引用自百度百科
「 「圓明園」,這一名稱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殿的門上方。對這個「圓明」雍正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澱。
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託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夥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1860年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的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瘡痍。
1860年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藉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命令米切爾中將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範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
以上內容引用自 百度百科
2019年4月16日,巴黎一教堂在修繕工程中失火焚毀,天朝子民在網絡上表示震驚譁然,無不痛心法國的這一古建築損失。也許因為其建築價值,也許因為其文藝代表性,也許因為還沒去過,也許因為以後再也不能自拍曬朋友圈了。
總之,我天朝子民是極其大度,極其有包容心的,和歷史上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相比。這種意願的聲音來自天朝民眾,而不是來自封建獨裁統治階級。
但,這種發自民眾內心的惋惜,似乎少了些許對自己民族瑰寶圓明園的惋惜,只剩下了對罪人建築的憐憫?
畢竟是別人家的老房子,燒了就燒了吧。關鍵是,被別人燒掉的自家的老房子,殘垣斷壁還立在那裡。時刻提醒後世子孫,是英法聯軍,在1860年10月6日掠奪燒毀的。
作為一名「國教徒」,對於2019年4月16日,發生在法國,一所西方異教徒布道場所失火焚毀。我還是覺得,研究黑洞的第一張合成照片,更有意思。
歷史不容忘記,民族的傷痛不容忘記。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願中華子孫不忘歷史,不忘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不卑不亢,不崇洋媚外,忠於國家和民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留言一起探討吧!好看記得點『好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