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7 0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營養科 上海仁濟醫院南院
糖友們,這才是端午食粽的正確打開方式!
營養科 談韜
每年的端午節,粽子是必備的傳統美食,但對於糖友們來說往往是一種考驗和挑戰。今天由註冊營養師來教糖友在端午節期間如何選購、製作和食用粽子,避免「節日症候群」!
傳統粽子主要以糯米為主要製作食材,加上一些輔料搭配(如紅棗、蜜棗、豆沙、雜豆、花生、鹹蛋黃、五花肉、幹制蔬菜、菌菇等)包裹製作而成。我們來分析一下不同食材對餐後血糖的影響。首先,主料糯米飯的血糖生成指數GI為(87.0),與大米飯(83.2)相差無幾,同屬於高GI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較大;其餘的輔料,除紅棗、蜜棗和豆沙外,基本屬於中低GI食物,和糯米搭配反而可以起到降低粽子整體GI的效果;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五花肉、花生這類食材,雖然GI不高,但本身脂肪含量高,總體的能量高,還是會對血糖、血脂等產生不利影響。
哪些粽子不適合糖友選購?
1. 白粽:單純的糯米配上白糖,無疑是升高血糖的利器,所以請勿選購
2. 甜粽:如紅棗、蜜棗、豆沙粽子,屬於典型高GI食材組合起來的高GI粽
3. 鹹蛋黃五花肉粽:高脂肪五花肉,配上鹹蛋黃加持,高能量組合粽無疑
自選食材製作粽子有哪些好的選擇?
1. 粽子的主材糯米,可以部分換成黑米、燕麥等雜糧,紅豆、綠豆等雜豆,增加膳食纖維和蛋白質,有利於降低GI。
2. 傳統的五花肉,可以選用醃製的瘦豬腿肉、雞胸肉、瘦牛肉、豆腐乾等替代,鹹蛋黃可以用板慄等替代,換來的是更低的脂肪,更低的能量,優質的蛋白和平穩的餐後血糖。
3. 加入新鮮玉米粒、胡蘿蔔丁、青豆、筍丁、香菇、馬蘭頭幹、草頭乾等,更多的食材種類和膳食纖維有利於降低血糖,平衡營養攝入。
食用粽子時需注意哪些問題?
1. 食用粽子的前提是近期血糖平穩,同時食用後注意監測血糖,不同個體對糯米製品的血糖反應不盡相同。
2. 粽子加熱時間不要過長,更不要長時間浸沒在熱水中,長時間的蒸煮會增加糯米等食材中碳水化合物的糊化程度,對控制血糖不利。
3. 食用粽子仍需計入全天攝入的總量,而不是隨意的當做零食食用。畢竟粽子的能量比同體積的米飯更高,攝入時需注意控制量,一天一個(按100克計)。
4. 如在正餐食用粽子,需要與主食替換,同時餐前多食用一些蔬菜墊飢;如在兩餐之間,可與番茄、黃瓜、生菜等低能量可生食的蔬菜一起食用。
粽子中糯米支鏈澱粉較多,粘性較大,年紀大的糖友注意餐後適量活動,增加胃腸蠕動,促進消化。
仁濟南院官方微信服務號現已開通
預約掛號|在線繳費
報告查詢|就診導航
原標題:《南楠說科普|糖友們,這才是端午食粽的正確打開方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