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3月6日訊(通訊員 林書語 浙江在線記者 陳彩燕)這幾天,杭州各中小學、幼兒園陸續開學。同學們久別一個寒假,見面之後,話匣子就這麼打開了。
新春納福,分享得最多的還是過年趣事。去哪兒玩啦?你的家長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呢?杭州文瀾中學初一(5)班的這些孩子們談論開了。
老家在龍遊的林書語分享道,家家戶戶一定要把家打扮得漂漂亮亮,收拾得清清爽爽的才肯罷休:寫福字,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等待新年的鐘聲響起,老老少少歡聚一堂。最幸福的就是品味美食了,釀米酒、蒸發糕、打年糕、包粽子、包餃子、做米果、壓凍米糖……大人們圍在一起忙著燒鍋、攪拌、準備食材,我們孩子則寸步不離,「偷吃」得不亦樂乎。過年那甜甜的濃濃的醇香直沁肺腑。
「拜年是我們德清人過年最開心的事,也是我的最愛。」德清娃胡詩茗說,大年初一一大早,大家都會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戶地拜年,分享著自己家的各樣年貨,一年牽掛的情意在這一趟趟的來去之中進一步升溫、發酵。此時與兄弟姐妹們嬉耍聊天,甚至打架吵鬧,也不必擔心爸爸媽媽會大發雷霆。對於年少的我來說,那「財源滾滾來」的感覺也是相當愜意的。金華義烏的過年習俗也很有意思。據陳奕嘉所說,大年三十到太公廟「拜祭祖宗」是義烏家家戶戶的大事。家主率全家大小,手攜燈籠,在香案、祖像、灶君前上香,然後大開中門,貼「開門見喜」紅紙條於門框。朝東方禮拜,插香於門框,放一串小火炮,置燈籠於鑊灶煙囪背。「太公廟對面有個戲臺,過年時就在上面唱戲,小時候我也經常來這裡看戲,只是一直沒明白,為什麼要把戲臺建在太公廟前,也許是給祖先們看的吧。」充滿儀式感的春節是在爆竹聲中拉開序幕的。
溫州蒼南的的「年味」十分鬧猛。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俗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意謂可解除一年的晦氣,迎接新年。上官福斌說,「放了開門炮,就往鯨頭殿趕——燒頭香,每年都是人滿為患,俗語說都是為了今年賺大銀哦!」
許子軒的老家在慈谿,慈谿的過年還有另一特色——逛景點。為什麼非得要春節去逛呢?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味 • 道》節目組曾經在過年時走進慈谿,拍攝「記憶中的年味」,尋找慈谿過年的味道。沈師橋、知師橋是最熱門的景點,慈谿人可不是為了添堵,看人海,那可是歷史的傳承。沈師橋是一千年的古鎮,是為了紀念沈恆、沈宸荃、沈德壽等人,人們感念他們的功德,於是族內眾人在過年時趕趟,以祀沈族人。
除了回老家拜年的孩子,也有杭州本地的孩子。這其中,馬悅寧和徐如意就是地道的杭州本地人。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過年是杭幫菜大薈萃,傳統的蔥包燴、糖醋排骨、西湖醋魚、油炸春卷、東坡肉、龍井蝦仁等等。一股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色澤味齊全,感受一年的喜悅。「杭州人過年也十分喜慶,大年初一剛天亮,社區的小孩結隊成群,沿街敲鑼打鼓,叫「新年鼓」。有些社區則集合市民,演奏各種樂曲,吹打、戲曲、清唱、二胡、琵琶,歡樂而熱鬧。」
孩子們來自浙江的東南西北中,有著各自的地方文化和特色,在分享中「品」中國年味,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