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2020-12-12 歷史皇太后

在擁有了坦克的時候,日本陸軍也算是鳥槍換炮,從原來的只能執行步兵進攻和騎兵進攻,一下子躍升到可以進行步坦協同。這對於曾經只能靠步兵的血肉之軀進攻陣地的日軍來說,可以說是質的飛躍。然而隨著坦克的發展,日本原有的八九式乙型中戰車逐漸落後於時代,日本也必須進行坦克的更新換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了新一輪的坦克升級工作,以期製造新的主力中型坦克。

一、九七式中戰車

在1936年,日本將新的中型坦克開發搬上了日程。畢竟此時「八九式」中戰車的已經略顯過時,不開發新的是不行的。對於新的中型坦克開發,日本有頗多的期望,考慮了焊接工藝的運用,傾斜裝甲以加強防禦,以及讓坦克擁有更快的速度。不過在考慮了當時的路面環境,其作戰範圍內的橋梁堅固度等問題,所以新的中型坦克在裝甲厚度和坦克時速之間,必須做出一個選擇。最終日本陸軍決定,製造兩輛不同的樣車進行比較,以決定最後的研發方向。

三菱重工的一號樣車側重防禦,重量為15噸,擁有雙人炮塔。而陸軍兵工廠的二號樣車則偏重速度,重量為10噸,炮塔與過去無異。在測試中,兩輛樣車均有良好表現,不過明顯一號樣車要更為優勢。一號樣車雖然超重五噸,但是時速上並沒有多少降低。這是因為其配備了一臺十二缸風冷發動機,能夠提供125千瓦的動力。在這臺強勁的發動機的帶動下,這臺戰鬥全重15噸的坦克可以跑出每小時38公裡的時速。這一點上,重量更輕的二號樣車雖然也能達到這個速度,卻未免要在其它方面差了一截。

所謂差了一截,自然是差在了裝甲防護上。相比於10噸重的二號樣車,15噸重的一號樣車則顯得防禦力驚人。其採用的裝甲板是更為成熟的表面滲碳裝甲,堅固度要比傳統的鋼製裝甲更為堅固。車體正面裝甲和炮塔正面裝甲以及側面裝甲厚度均為25毫米厚,其餘部分皆為20毫米厚。這樣的防護水平,放在1936年的日本絕對算得上是中型坦克。

事實上,就算是同時期德國開發的Ⅲ號中型坦克,在A型至C型的三個型號裡,其裝甲也就是15毫米。因此三菱重工的一號樣車確實已經算得上是當時合格的中型坦克,只不過在工藝上使用的多是鉚接而非Ⅲ號中型坦克的焊接罷了。

當然了,在火力這一方面,一號樣車的表現並不好。其裝備火炮是日本的九七式五釐七戰車炮,口徑為57毫米,倍徑為18.4,在發射九二式穿甲彈時初速可達到每秒349米,能夠在350米外擊穿25毫米厚的裝甲板。當然了,它的主要業務還是掩護步兵,所以它的57毫米火炮主要發射的還是榴彈,配備的九零式榴彈內有250克炸藥,在攻擊步兵上頗有效果。在經過測試後,一號樣車的綜合性能戰勝了二號樣車,日本陸軍表示驗收合格後,三菱重工的一號樣車就被日本陸軍正式入役,也就是後來的「九七式」中戰車。

二、九七式改中戰車

儘管說「九七式」中戰車的表現讓日本陸軍頗為滿意,但當時的整體環境卻並不是日本陸軍想的那麼樂觀。此時已經瀕臨歐戰爆發,各國坦克設計均開始迅猛發展。比如說德國的Ⅲ號中型坦克在1938年推出的Ⅲ號D型,其裝甲厚度已經增加到了30毫米。而相較之下,「九七式」中戰車雖然有25毫米的厚度,但卻是一個鉚接結構,這就不免讓其性能大打折扣。不過在生產之初,日本人卻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是因為在中國戰場上,日本的「九七式」中型坦克雖然也被中國軍隊用37毫米反坦克炮擊毀過一些,可是這些37毫米反坦克炮數量太少,難以對其造成根本上的威脅。

然而諾門罕戰役卻完全不同,日本陸軍的安崗坦克支隊遭遇蘇聯的裝甲部隊,並且爆發了戰鬥。雖然說就戰果來說,在雙方的幾次衝突裡,安崗坦克支隊取得了優勢,可是對於整體戰局而言於事無補。而且當時日軍配備的「八九式乙型」中戰車和「九七式」中戰車,在與蘇軍的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中型坦克的交鋒裡並沒有佔據優勢,在500米距離上,雙方都是處在互相擊毀的狀態,就算是「九七式」中戰車也不例外。而如果遭遇了蘇軍的45毫米反坦克炮的話,那麼在一千米距離內,「九七式」中戰車也會被摧毀。

而在對從泰國弄來的美制M3中型坦克的測試裡,日軍則遇到了更為尷尬的局面。在面對M3中型坦克時,「九七式」中戰車即便是在近距離也不能打穿M3中型坦克的側面裝甲,這不免讓「九七式」中戰車在戰鬥裡陷入了不利局面。迫於無奈,只能使用榴彈進行曲射,攻擊M3中型坦剋薄弱的頂部裝甲才有可能將其擊毀。這個情況讓日本倍感不利,因為日本是計劃採取南進方案,向東南亞和太平洋方向發動進攻,這就勢必會和美國開戰。然而現在面對美國的M3中型坦克如此吃力,這就不免讓日本倍感挫折與失望。

為了挽回機房的裝甲劣勢,日本方面開始了對「九七式」中戰車的升級。原本計劃是打算製造一款長倍徑的56毫米火炮,在不削弱對步兵的支援能力的前提下,對「九七式」中戰車的反坦克能力做一個提升。不過這一方案最終被駁回,轉而採用了日本新研發的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當然了,「九七式」中戰車的炮塔難以容納完整的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因此裝備在「九七式改」中戰車上轉而採用的是將倍徑略微縮短的一式47毫米戰車炮。這種反坦克炮大體和德國的50毫米L60倍徑反坦克炮相當,在中口徑反坦克炮裡也算是精品,暫時算是解了日本的燃眉之急。

三、一式中戰車

在1941年,預訂展開南進方案,向英美進攻的日本開始研發新的中型坦克,其目的是為了取代已經略顯落後的「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依照日本對武器的命名習慣,該戰車以神武紀年法2601年而被稱為「一式」中戰車。1941年8月,全尺寸木製模型完成,9月份,第一輛原型車完成。不過,此後日本在進攻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時勝利頻頻,這就讓日本陸軍有些飄飄然。受此影響,一式中戰車的研發工作也就被暫緩了下來。

然而,到了1943年,日本的優勢變為了劣勢,日本陸軍也面臨了巨大的失敗。日本陸軍發現他們在戰場上的對手已經不是M3中型坦克,而是越來越多的M4中型坦克。在M4中型坦克和M3中型坦克組成的洪流面前,日本陸軍的「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毫無優勢,幾乎淪為了廢鐵。面對這種危局,日本陸軍急忙下令加快「一式」中戰車的研發,並在1943年6月完成了「一式」中戰車的測試和改進工作。

如果單單從外觀來看,「一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的外形區別很小。然而就實際情況而言,兩者的區別非常大。首先來說,坦克工藝上就有很大區別,「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大部分使用了鉚接結構,而「一式」中戰車則多採用了焊接結構,這讓整車結構強度大幅度提升。另外車體正面和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有顯著提升,「一式」中戰車從25毫米提升到了50毫米,整車的戰鬥全重也上升到了17.2噸。

動力方面,新設計的百式12缸柴油發動機可以提供240馬力,這讓「一式」中戰車的時速可以提升到每小時44公裡。另外炮塔也做了改進,從過去的雙人炮塔變為了三人炮塔,設置了專門的裝填手,以減輕車長負擔。然而在關鍵的火力配置上,「一式」中戰車仍舊採用了「九七式改」中戰車配置的一式47毫米戰車炮。雖然說該一式47毫米戰車炮在中口徑戰車炮裡有較大優勢,初速為每秒810米。但是在1943年這種中型坦克的主炮口徑普遍為75毫米以上口徑的年代,「一式」中戰車的反坦克能力不免已經落後。

結語

饒是如此,沒有選擇的日本陸軍還是生產了170輛一式中戰車。如果和「九七式改」中戰車相比,「一式」中戰車有較大的改進。然而其落後的火力,卻讓其仍舊是一個落後於時代差的產物。面對越來越多的M4中型坦克,這些「一式」中戰車的命運不比它的前輩「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好多少。「一式」中戰車在戰場上僅能在近距離交戰,或是通過設伏攻擊M4中型坦克側面的方式,才能夠擊毀M4中型坦克。面對「一式」中戰車的不堪大用,落後於時代的情況,日本陸軍不得不考慮開展新一代中型坦克的研發,而這就是另一個悲催的故事了。

參考文獻:《日本陸軍興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兵器》

相關焦點

  • 日本陸軍尚算可堪使用的中型坦克,多次改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
    如果說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薄皮大餡'這四個字。畢竟,相比於歐美的主流坦克,日本坦克真可謂是'體型小巧'。大多數日本坦克都是裝甲薄弱,火力也十分貧弱,和同時期的T-34中型、M4中型坦克相比,差不多就是吉娃娃犬和德國牧羊犬的對比。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日本在二戰中的九七式中型戰車,一款無論怎麼改都性能落後的坦克。
  • 【開發日誌】九七式中戰車:陸軍的曙光 Poi!
    一說到日本坦克,就不能不提到二戰期間日本產量排名第二的坦克 - 九七式中戰車チハ(Chi-Ha)!
  • 二戰裝備講堂之九七式中戰車,日本坦克部隊的支柱!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九七式九七式是日本二戰時期的主力中坦,與九五式輕坦合稱日本帝國陸軍雙壁,九七式中型坦克的開發始於1936年,目的旨在替代八九式中坦,先說說它的研製過程,日本軍方提出的要求是九七式中坦的重量不能超過八九式,也就是12噸,為什麼有這個要求呢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終末,未能起到大用的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
    為了對抗美國的M3中型坦克和日漸增多的M4中型坦克,日本拿出了「一式」中戰車,希望能夠力挽狂瀾。不過這種開發出來就落後的「一式」中戰車在戰場的表現並不好,雖然「一式」中戰車可以勉強應對M3中型坦克,可遇到美國的M4中型坦克時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 戰敗前的日本中型坦克,苦心研發的三式、四式中戰車性能如何?
    相比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存在,日本陸軍就顯得有些不受人注意,畢竟日本陸軍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坦克,出去豆戰車這樣的超輕型坦克,就只剩下九七式中戰車這樣的,名不副實的中型坦克了。
  • 日本的「決戰兵器」,被寄予厚望,最後卻只能拆除的三式中戰車
    畢竟當時歐美國家的坦克也普遍就是這個水準了。 而日本方面也認為自己的坦克還算可以,所以這倒黴的八九式中戰車也就被用了下去。當然的,其後繼者九七式中戰車的研發也被排上了日程。畢竟此時的陸軍馬鹿們,還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並且樂於改變的。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一、 一波三折的新戰車 1936年,日本軍部根據前線士兵的要求,準備對現有的步兵戰車進行改良升級,以便更好地適應新的戰場環境好人員保護。之前的日軍裝甲主力是20年代研製的八九式中型坦克,這款坦克雖然速度靈活,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防護力較差。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苦澀的選擇:被蘇軍暴打後,日本97式坦克的改進
    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相較於同時期的各國坦克有著巨大的差距,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沒有與陸上鄰國接壤。所以日本坦克的研發相對來說非常落後。而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作為日本研製的最成功的坦克,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坦克相比仍然十分落後,儘管如此,它還是廣泛被日軍用於侵略戰爭。
  • 二戰裝備講堂之八九式中戰車,日本第一款國產坦克!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八九式中型坦克。試製一號戰車先來說說這款坦克的背景,關於它,還得說到一戰,在看到坦克在戰鬥中的威力後,同為協約國,日本決定向英法引進坦克,拉過去做研究,1925年,日本開啟坦克國產化進程,1927年,試製一號戰車出爐,其實啊,這款坦克的性能在當時並不差
  • 唯一「登陸」美國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剩下95式輕型戰車了
    它的足跡幾乎遍布亞太,可以說在亞洲它簡直就是一隻橫行的螃蟹,但是這隻螃蟹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美軍的坦克立刻就停了菜,被打成了一塊廢鐵。 1、新型裝甲騎兵——95式輕型戰車 日本的侵略戰爭進行到30年代,日軍突然發現自己現有的89式戰車有點雞肋。看似可靠,但裝甲並不能滿足掩護步兵作戰的需要。
  • 先出中型坦克後出輕型坦克,日本的輕型坦克科技樹如何被點出?
    在坦克被發明後,坦克的發展就成了各國的一個重心,通常是從輕型坦克向中型坦克發展。然而對於日本而言,這條科技線卻有點歪,雖然說起步點是購買外國坦克這一點沒有錯,但日本在自行研發階段卻出了岔子。因為日本是先點出了中型坦克,再點出豆戰車,最後才點出輕型坦克來。那麼如此錯亂的科技樹,會給日本的輕型坦克開發帶來什麼困難?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要性能還是要省錢——97式中型坦克的誕生之路在97式中型坦克正式誕生之前,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主要是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輕型坦克。,要求研製一款全新的中型坦克,而日本陸軍省也同意了這個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出於「省錢」目的而建造的「奇尼」設計方案就沒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最終「奇哈」設計方案勝出,因為1937年正好是日本皇記2597年,新款中型坦克便被命名為「九七式中戰車」,97式中型坦克正式誕生。
  • 日本裝甲力量急先鋒,幾乎走遍了亞洲的97式中戰車是如何誕生的?
    97式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種坦克,它幾乎構成了日軍裝甲力量的核心,是日軍擴張的急先鋒,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再到太平洋,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那麼日本又是如何開發這種坦克的呢?在這個過程中,它又有哪些故事呢?
  • 91式多炮塔重戰車是日本陸軍的重裝甲武士,配備槍枝但毫無用處
    但在曲折的發展中,從未補充到戰鬥中的被任命成為決戰兵器,所以威名在今天的位置無人知曉,它就是91式重型戰車。1935年,原型車交由陸軍檢驗,陸軍對新型坦克裝甲非常滿意,儘管他們還沒有仔細研究它能承受多大的損傷。但在陸軍馬鹿的眼中,這輛戰車充滿了日本的浪漫色彩,三個炮塔像古代武士一樣,攜帶三種武器參加戰鬥,隨後它被命名為"91式重型戰車"。
  • 日軍最著名的戰車聯隊之一,僅裝備23輛坦克,二戰中被美軍團滅
    該聯隊的戰車中隊採用混合編制,第1中隊裝備5輛中型坦克和2輛輕型坦克,第2中隊裝備4輛中型坦克和3輛輕型坦克、第3中隊裝備2輛中型坦克和5輛輕型坦克,聯隊本部另有2輛坦克。炮兵中隊裝備8門九〇式野炮。戰車第26聯隊作為小笠原兵團的直轄部隊由慄林忠道兵團長直接指揮。
  • 二戰期間日本最著名的97式中型坦克,遇到盟軍戰車被秒成渣!
    二戰中,坦克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武器之一,各國研製出的坦克對戰爭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而在亞洲戰場上最著名的中型坦克當屬日本97式!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國力孱弱,而日本生產出這款武器自然少不了一番耀武揚威,但這也讓它自信過頭,導致一遇到美蘇盟軍的戰機就瞬間慫了!
  • 日本除了輕坦克之外,還有重型坦克?日本重型坦克的發展之路
    對於二戰前剛剛開始自研坦克的日本而言,八九式中戰車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按照日本的坦克發展規劃,八九式坦克雖然擔任主力,但是在支援火力上則十分不足,而在規劃裡擔任支援火力的重型坦克則是日本的下一個研發目標。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當時,日軍戰車第3團裝備的就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89式坦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種不入流的坦克。自從坦克在一戰期間問世之後,就引起了日本的重視,但此時的日本無力自主研發,就從英國購買了馬克Ⅳ型用來研究,企圖仿製。
  • 全面抗戰日軍戰車第3師團具體編制及在豫中會戰中無人能擋
    (1)戰車聯隊1071人。:轄1個輕型戰車中隊+3個中型戰車中隊+1個炮戰車中隊+1個整備中隊(3挺重機槍,76輛卡車) 即1個戰車聯隊有14輛九五式輕型坦克、57輛九七改式中型坦克,二式炮戰車7輛,輪式車27輛,76輛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