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在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灣坡村,來自四川富順、年過六旬的陳炳金帶領他的育種科研團隊,追逐著溫度和日照。
陳炳金不健談,回答問題簡單幹脆,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談及此次獲獎感受,他告訴記者——
「榮譽是國家給我的,我要做的就是埋頭幹!」
這個僅有初中文化的退役軍人,40年間(1981.1.30-2020.12.30),在田間地頭從事辣椒栽培和科學研究,技術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成為退役軍人中帶頭致富的表率。
1974年冬天,村裡到處貼滿打上驚嘆號的五顏六色的標語:
「一人當兵,全家光榮!」
「當兵保家衛國,是每個青年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聽從黨的召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74年,19歲的陳炳金成了祖國東北邊陲的一名軍人。
「當時我應該是(新兵連)全連表現最差的一個。」陳炳金稱自己的「差」來自全方位,譬如出操分不清左右,戰友調侃其「紅苕屎還沒屙乾淨(老家吃紅苕等粗糧,到部隊吃的是細糧)」,譬如想寫一封家信又提不起筆。新兵連結束後,陳炳金被分到了全團最艱苦的有線班——每天背著20多公斤重的線圈和步話機在電線桿上爬上爬下。
這時候陳炳金的倔勁上來了,拿出了在家鄉磨鍊出來的吃苦耐勞的精神,首先在體能上尋求突破,在完成規定訓練任務的基礎上,每天自己加練負重跑3公裡。結果短短一年後就奪得了全團「爬杆」比賽第一名,他創造的紀錄是「上去下來只需要7秒鐘」;緊接著靠著熟能生巧,不論是蒙眼拆、裝槍枝還是技能比拼,三步上杆、勾杆打結、飛身下杆、攀登固定一套動作行雲流水,在有線兵技能比拼中奪得頭名。
從實踐中,陳炳金總結出兩條寶貴經驗:「長期堅持鍛鍊身體能讓頭腦變得聰明」和「反覆學習能增長智慧」,並在短短數年間脫胎換骨,從一名來自農村排名最尾的差生成長為一名合格戰士、副班長和能寫擅畫的連部文書,其製作的幻燈片、書寫的黑板報多次在評比中獲獎。
軍營,是陳炳金完成一次不再稀裡糊塗地混日子的生命覺醒,給了他做人做事的精神支柱,1980年他以5年老兵的資歷含淚離開了令他魂牽夢縈的軍營。
陳炳金的老家在富順縣兜山鎮,那是一個貧窮的山溝。為了甩掉「窮帽子」,退役後的陳炳金先後種過蘑菇、葡萄、甜葉菊,還養過牛蛙、團魚,但都以失敗告終。
「窮則思變。」就在致富無門的時候,1989年的一天,陳炳金偶然讀到西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佩英撰寫的文章《地膜覆蓋在蔬菜上的應用》。讀罷此文,陳炳金豁然開朗:辣椒是全國人民最喜歡吃的蔬菜和調味品之一,如果能採用地膜育苗栽培的方式種植辣椒,不愁沒有市場前景。
陳炳金試著給劉佩英教授寫了一封信。沒想到,劉教授不久後就給他回了信,鼓勵他進行「冬季地膜覆蓋育辣椒苗」。但是,想依靠地膜覆蓋培育辣椒苗致富所付出的代價超過了他的想像。在隨後的四年時間,他的實驗全部失敗:不是因通風不好捂死苗子,就是因噴滅蟲農藥比不對毒死苗子,還有就是因保溫過度「熱死」苗子。最讓他頭痛的是,在第四次試種中,辣椒苗起初長勢不錯,但不懂「科學」的他,在試驗田裡噴灑了大量除草劑,結果辣椒苗全部死亡。
雖然靠培育辣椒苗「賺錢」的做法遭遇接二連三的失敗,但陳炳金初衷不改,他邊摸索、邊實踐、邊請教專家學者。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專家學者的指點和自己的努力下,他的「辣椒育苗和栽培」終於取得成功,並逐漸走向鼎盛。
由此,陳炳金也被人們譽為 「辣椒大王」。
辣椒栽培走向輝煌後,陳炳金再次面臨一大難題:科研經費匱乏。
為渡過經費難關,腦筋活絡的他想了一個辦法:成立「辣椒協會」,吸引全國種植辣椒的農民加入,並通過建立農戶「種質資源庫」、贈送他的辣椒專著和《科學種椒》VCD等方式,一次性收集到種質資源400餘份,由此淘到第一桶金。
5年的部隊磨鍊,培養了陳炳金更加堅韌的毅力,在接下來的時間,陳炳金奔走于田間地頭,先後培育出「抗病一號」、「幹椒一號」、「川椒A、B、C系列新品種和蔬菜品種川雜一號苦瓜、六葉苦瓜、川葉一號」等,並在辣椒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他的「辣(甜)椒雄性不育轉育及三系配套育種研究「項目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川椒系列新品種選育推廣及新技術應用」成果獲得全國工商聯科技進步一等獎,還有的科研成果分別獲得中國辣椒產業博覽會金獎。
現在,陳炳金已經獲得的國家發明專利有11項,被四川理工學院邀請為兼職教授。
為此,在富順,有人把陳炳金譽為「辣椒地裡走出來的袁隆平」。
致富後的陳炳金,沒有忘記幫助過他的父老鄉親。為了幫助鄉親們致富,他無償地為村民們提供辣椒種植技術和提供優質幼苗。
為了幫助一個貧窮村民,陳炳金送給他資金,還送給他價值好幾百元的優質椒種,並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種植。在陳炳金的幫助下,這個村民現在已經成為了辣椒種植大戶。
「可能我全部財產加起來,還比不上有錢人一輛豪車。」
據了解,陳炳金駕駛的現代牌汽車已經開了十多年,身上穿的襯衣不超過100塊錢,但他每年組配雜交新組合上1000份,截至如今優選育成辣椒新品70多個品種投放市場,在全國累計種植面積近千萬畝,新品種及新科研成果產生社會效益近千億。
幾十年來,陳炳金本著「回報社會」的人生信條,把自己的技術成果毫無保留地推薦給全國種植辣椒的農民。截至目前,他免費贈送給全國各地椒農的《雜交辣椒早熟豐產栽培技術》有3萬多冊,無償贈送的《科學種椒》VCD 達到1.5萬張,每年平均到全國各地免費舉辦辣椒種植講座30多場。1983年到現在,他已累計向1000多萬人次的椒民傳授技術,帶動了100多萬農民走上種椒致富路。
儘管陳炳金被媒體譽為「中國辣椒大王」,但近幾年仍然不斷取得新突破,創新辣椒植保技術,解決了辣椒冬季死苗和辣椒雜交制種黃柄掉果生理病害,可使每畝辣椒制種減少損失4000元以上。他發明創新的辣椒雄性不育三系配套育種技術,其技術水平領先國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現在每天早上5點起床練練書法、7點下田地,堅持自己的科研,每天過得很充實。」年過6旬的陳炳金說,辣椒產業還要做大做強,必須堅持探索新的科學技術,繼續傳播技術知識。
他表示:
「我不求出名,但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影響更多的年輕人,讓大家都能為國家多作貢獻。」
沒有文化搞什麼科研?沒有技術搞什麼科研?沒科研經費搞什麼科研?在這三題難關前陳炳金無所畏懼,相信自己並以信念支撐,沒文化、沒技術、沒有科研經費攔不住有志者,最終三道難題被陳炳金一一破解。
他堅持自學50年,解決了文化難題,2012年被評為「全國10大讀書人」;不懂科學技術就求師學藝,攻讀百科全書,在學中幹又在幹中學,一邊幹一邊總結經驗,失敗了再從頭來,他已經記不得有多少次失敗,但他永遠記得住「有志者事竟成」,他善於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技巧,不斷發明創新,最終他成功了,被人們譽為「農民科學家,泥腿子科學家,從辣椒地走出來的科學家」。
陳炳金,在部隊裡沒有成為將軍,退役後卻成了「脊梁」!這樣的退役軍人,無愧「最美」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