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功夫,技巧都是空的;太極拳技擊的重要標誌之一

2020-08-27 愛太極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眾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丰祖師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內勁功力顯名創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極拳講究功夫與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又是內勁功力發揮得恰到好處的保證。所以練習太極拳技擊,必須培植內勁功力。如果訓練內勁,達到具有隨心所欲的高強功力,加之配合以無極和太極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極拳內勁功力是考查一個拳手的必修之課,是衡量一個太極技擊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精通一門(一式)太極拳,並融合多式太極拳或其他拳術之精華,互相吸收,方能成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極拳家不只熟悉一門拳術,他觸類旁通,把其他拳術都融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機械地把它劃歸哪一類太極拳。


在練習太極拳時各自會形成一個獨特風格,這樣就產生出陳、楊、吳、武、孫等多式太極拳,還包括現在整理的趙堡太極及武當太極。太極拳的演變絕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們互相融合滲透,吸收變通以至改造創新。正因為如此,太極拳的發明是歷史文化(傳統武術)積澱後,經智者、高手、賢哲們編創,把太極陰陽學說全面地結合於人身、肢體的運動。太極拳內勁在內不在外,它是在長期通過意識統率下,使呼吸與動作相結合鍛鍊,在精神意念貫注之中,體內形成的一種既沉重又輕靈,既剛硬又柔軟的勁力。


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內勁是通過技擊性專項訓練,即在技擊攻防意識的指揮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種調和有序動作,動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點、線,在不同情況下,能快能慢,空間路線可長可短(通常是走圓弧形),動作幅度可大可小體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勁驟發。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落到點則剛強。因此,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內勁質量的剛,不是硬、蠻、呆的無變化的拙力之剛,是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正如《拳經》曰:「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此「剛」是隨機隨勢迅速地將隱蓄於體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這種力不是發後斷勁的,而是變柔和之力繼續運動。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在內力鬆柔的基礎上,經過有規律的長期訓練獲得。當具有了一定的剛力基礎,再把內勁功力過渡到動作自然、輕鬆的技巧之中。長時間的習練柔化運動,久而久之便練得棚勁彈力隨心用,胸腰疊化隨氣行。我們再看看武術的一般勁力。它也是通過肢體的運動表現出來的一種力。這種力量也是在意識支配下,通過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有序化的配合而產生的。


意識支配是指神經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對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按照武術技擊動作的一定順序和規格,同時啟動同步運行,同時到達一定部位。太極拳的內勁,正是按照這一勁力原理,通過由內及外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它不同於外家拳由剛硬、直出、快猛、吐氣開聲等訓練方式而獲得的勁力。太極拳是由緩慢、輕鬆、柔和、曲旋,並通過走螺旋、劃圓疑難、腕纏絲、胸腰伸長疊化而由內到外產生勁力。太極內勁特別注重內中意識的鍛鍊,主張「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經的指導又有獨特的運行路線,再配以肢體的圓運動,練就一種渾圓一體的圓勻力場。活動在這個圓勻力場內的身體就是一個不凹不凸的太極體,且是應付一切外來侵入的變化無端的圓形體。時時慢練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發的攻防意識,形成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主要特色的勁路,加以靈活多變的和、眼、身勁、步的同步習練,從而顯示出太極拳獨到的攻防技擊特色。


太極拳內勁中的剛發,是在得機得勢時,即「中實」之後的突發,力由腳起,集中於腰腎,意念經脊骨、羶中,再經肩井布於兩膊,達於手指。這樣發力,實際上是在瞬間調動和集中全身各處潛在的強大的內功力量,恰好對準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處,如鐳射衝射出去,這種高壓式的內勁功力,是無堅不摧的。發勁時必須做到沉著鬆勁,專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後腿蹬,腳趾抓地,上下相隨,完整而富有彈性,即將全身所蓄之戲一呼即出,由腳而腿而腰至於肩、肘、手,疾似電掣,三節齊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後,我們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鍛鍊時,就必須遵照上述原理,反反覆覆多次練習,由運勁、發勁,節節貫串地把剛勁練熟,有意識地整體行動。學發勁也由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隨必所欲。太極拳除適時的剛發外,更多的是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剛過程也就是一種靈活、輕便、敏捷而力整的內勁的體用。固然這種內勁力度不一定要強大於對方之力,甚至比對方力小,但運用太極原理和技巧,可以擊倒對方而達到制勝之目的。太極拳手與對方接手時,總是先用比對方弱小的力去掤住,然後順著對方力的方向粘化。這樣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對方之力,運用合力來打擊對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對方。


通過極度靈敏的反應,用手纏絲,臂腕轉動、滾卷,粘隨上對方拳腳,順其力進身。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轉腳,在對方剛猛、短驟之力將盡時,我迅速發力反擊。反擊時,我迅速發力反擊。反擊時的特點是大接觸對方身體後開始伸臂發勁,而發勁則是在與對方相接觸時刻制敵,力不是瞬間快發快收,而是要使對方身體產生傾斜換重,這種柔運驟發隨即柔運的特殊勁力能使對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與此同時自身是以分清虛實和重心偏移不來產生偏心力矩作為力量源泉。也就是說,太極拳的虛實一定要掌握分寸,虛實變化,重心移動這是產生動力的基礎。


培養太極拳內勁是平時日積月累不斷地鍛鍊而逐步提高的,具體訓練方法是在各自師傳基礎上,廣泛吸收現代成功經驗,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學原理,先從盤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與納勁的直接關係,認識它們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再花時間下氣力,按照上述體會,遵循太極拳法則,選擇個別動作,逐個逐個認真練習,練出功力來,切莫囫圇吞棗。同時,加強推手練習,多做發力訓練,把太極拳技藝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相關焦點

  • 看懂太極拳的這五種技擊方法,讓你無師自通
    吳圖南先生總結太極拳最根本的技擊方法有五種,選用打、拿、沾、空、 透五字概括。 太極拳八法實質上分為兩類: 一類為打,包含掤、擠、按、肘、靠; 另一類是沾, 包含採、挒、捋。 這八法實際上不能概括太極拳的全部技擊方法。太極拳技擊方法,除了打、沾之外,還有拿、空、透法。打、拿、沾、空、透是完全不相容的五種最根本的技擊方法。
  • 揭秘太極拳之一:太極拳的核心是什麼?
    ,表面大張旗鼓,講太極拳如何技擊如何真傳,如何大架如何小架,如何老架如何新架,讓同練太極拳的我感覺情何以堪?90年代末至進入21世紀後,由於各種現代搏擊在中國的繁榮,太極拳的信仰在普通人心目中崩盤了。只在太極拳愛好者、習練者的心目中,太極拳仍有極端重要的地位。
  • 太極拳:技擊和養生的巧妙平衡
    當今社會對於太極拳的看法和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認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練拳的人就應該上臺打擂,以展示太極拳的強大技擊功能;有的人則認為太極拳是一種美觀好看、具有健身功效的另類健身操,能不能打根本無所謂;有的人還認為太極拳是一種氣功,一種醫療術,可以治病等等。這些說法各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太極拳在上述的種種領域都有或多或少的運用,但這些說法都不太全面,有的還有些偏激。
  • 養身——太極拳
    網上整理的太極拳,自身比較注重養身。找來晨練用!整理好放在頭條保存,方便自己查閱。陳瑜先生傳授陳氏太極拳內功心法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
  • 太極拳「拳」的技擊用法(一)·零基礎學習太極拳系列04
    欲學太極拳應先明技擊拳理,拳理不明,則失習承傳武根本,也終難登堂入室。因時代與傳承的問題,太極拳技擊多被詬病。我愛太極,故願做扯下遮羞布之人,以古譜為參照,以實踐為根基,採眾家之言,切磋推敲太極技擊之技藝。水平有限,只願還太極拳以清清白白之原貌。望拋磚引玉,廣大拳友寬宏雅正!
  • 科學訓練,全面恢復趙堡太極拳的技擊性能
    李隨成師傅介紹說,這個是搏擊格鬥訓練,但這個也是我們太極拳技擊訓練體系。    「也許大家有誤解,以為太極拳鍛鍊就是練練拳架,玩玩推手。其實並非如此,傳統太極拳訓練也都是很完備的,自小我們和師父鄭悟清先生學拳練拳時,不僅是拳架要練,那沙袋也要打,跤要摔,師兄弟之間實際對練都是要進行的。過去練拳就是要打,要用於實戰的,完全不是說像現在僅以健身為目的。
  • 太極拳到底能不能實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太極拳
    提起太極拳,人們的印象往往是廣場上晨練的大爺大媽,緩慢地比劃著一招一式,似乎是種養生健身操。但是,武術的技擊本質,決定了任何傳統武術拳種都是為了攻擊和防衛設計的,太極拳並不例外。閆芳大師隔空把人打飛、輕輕一推把人打得滿地亂跳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甚廣,不過這樣的「太極大師」其實不屬於任何武術流派,只能歸為江湖騙子一類。  淺談太極拳的格鬥技擊
  • 太極拳技擊的三個階段
    如今,太極拳風靡海內外,習練者深入我國及許多國家的各個階層,無論工農兵仕學商都不乏修煉者。但是就技擊而言,能如昔日名師之功夫者聞所未聞。這不由得使人對太極拳能否技擊產生質疑,進而對宗師們的功夫表示懷疑,或者認為太極拳技術已經失傳。
  • 太極拳"拳"的技擊用法(一)·零基礎學習太極拳系列04
    欲學太極拳應先明技擊拳理,拳理不明,則失習承傳武根本,也終難登堂入室。因時代與傳承的問題,太極拳技擊多被詬病。我愛太極,故願做扯下遮羞布之人,以古譜為參照,以實踐為根基,採眾家之言,切磋推敲太極技擊之技藝。水平有限,只願還太極拳以清清白白之原貌。望拋磚引玉,廣大拳友寬宏雅正!
  • 太極拳第五講 推手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作用
    這一講按照進度應該講站樁,因為站樁是由松入靜的重要手段,是氣實丹腹的重要過程,是求六面渾圓形態的方法。只有達到氣順、松靜、渾圓、氣機遍布周身的狀態,才能避免「站死樁」。在一切修行養生典籍中,站樁都是養生的基礎功法,而養生又是技擊的先決條件。身體健康的問題不解決而談技擊,在中國傳統修煉文化中是不可取的。
  • 吳式太極拳各式技擊分析——「起勢」
    練習太極拳有體有用,即所謂「盤架子和推手」。盤架子與推手本屬一體,若分而言之,則系一體分為兩個部分,它不僅能夠起到強身之作用,而且它的每一招式都有其技擊之作用。合而言之,「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要求在練習太極拳架子時,必須處處設想與敵打手,在無人處似若有人,而使精神貫注於所運用的拳架中總結出來的各種招法的技擊作用和動作的用勁。
  • 太極拳技擊區別外家拳的特殊地方
    所以說太極拳裡有一句話叫做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 就是把拳化成了潛意識、 下意識, 所以說拳架的熟練非常重要,不同的拳架一定是效果是不一樣的。全是把動作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到潛意識這麼樣一個過程,無明、 有意到無意都是這樣的過程, 任何的技擊都是在這樣的過程裡逃不出去。
  • 太極拳習練的十大技巧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太極拳技巧一:松。太極拳技巧二:靜。從預備到收式,都要心靜,意靜,神靜。外靜,排除一切幹擾,於世事而不見,聽而不聞,神不外弛,意念貫注。內靜,神氣內守,意導行隨,氣隨行走,意氣力合。太極拳技巧三:空。心空,意空,神空,體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全身氣息充盈。太極拳技巧四:通。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
  • 太極不學步,腳下沒功夫;學會太極步,才能練好太極拳
    俗話說:「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太極不走步,腳下沒功夫」;「步不穩則拳亂」;「先有好腳,才有好拳」;「手進三分,腿進七分」。古人教拳是特別重視「步」的。太極拳講十三勢,即八大勁法: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及五種步型:進、退、顧、盼、定。在教授太極拳套路的過程中,往往較多的關注身法、手型、協調性、精氣神、套路編排等,卻較少注意步型。在教拳的實踐中,越來越感到教好步的重要性。
  • 關於太極拳勁力與技擊的深度解讀
    上乘的勁力是對勁力的超越或曰揚棄,使技擊不依賴於發力,如孫氏拳前輩中的那些技擊能力高超者。綜合格鬥能力越高,在格鬥制勝中對勁力的依賴性就越低,綜合格鬥能力越低,在格鬥制勝中對勁力的依賴性就越高。無論前人歷史,還是現代競技都已證明了這一點。
  • 太極拳練的是腰腿,腳下沒功夫也是白練
    太極拳力量的根源在哪裡?許許多多太極拳愛好者並不明白,意識上不明不白,做起來當然就不清不楚,就容易出現單純某一個部位肌肉發力的現象,這樣就做不到太極拳周身一家,完整一氣的動作要求了。拳友們一般都能理解,練拳時,勁力的根在腳上,即腳蹬地面,地面產生反作用力於腳,腿,腰,手而產生勁力。至於在走架行拳時怎樣達到這條要則,練法不一,茲結合按,履,搬和雲手等四式,供拳友參考。1,在做按式的正向弓步時,一般都能做到上述要求〔蹬左腳,弓右腿,腳踏實地,勁貫指梢〕,且有關的論文也不少,故母庸贅述。
  • 不可不看的「太極拳技擊解密之四」《陳式羅架太極拳散手技藝》
    其習練、研究、傳授陳式大架太極拳五十載,拳法純正,古樸大觀,推手講究松沉纏繞、虛吞籠敷、順勢消長、不為所乘,散手講究梢節領勁、三節分家、跌空合出。始終秉承「以太極文化薰陶人,以太極技藝折服人」的理念,強調太極拳的實戰效能,經過不斷自身修習和長期教學傳人,總結和確立了「梢節領勁,主宰於腰,跌空合出」的功法密鑰,總結、提煉並創編出系統學練太極拳功法、技法,逐步形成了有別於其它太極拳風格的「羅架」以及獨特的技法招術,人稱「陳式羅架太極拳」。
  • 初學著學太極拳須掌握的入門技巧
    拳架在太極拳中的地位很好,練不好拳架則無法領會太極拳的精神要領,因此,要勤加練習。                                                      三是意會動作要領的技擊含義: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個重要拳種,離開了技擊應用就不稱其為武術。而太極拳作為武術它又是達到太極功法和太極心法的一個重要過程。
  • 太極拳推手介紹-原福全
    太極拳推手介紹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技擊訓練的一種方式,也是檢驗和提高太極拳練習者太極拳技擊功夫的一種套路。它和太極拳套路是「體」「用」關係,太極拳推手有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推手中,分別採用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種太極拳基本技法。
  • 太極拳的研究與進化
    作者:楊諾賓太極拳是武術,武術是減法的藝術。做出精簡的改良,除了技術本身的難度以外,最辛苦之處,莫過於內心的平衡。首先要充分理解和知曉當下手中的技術,然後敢於正視其瑕疵。擇(zhai)之改良,之後反覆測試,似臨床試藥一般的體驗。如果一切順利,自然是巨大豐收,但如果體驗依舊有瑕疵,則要在兩種可能性中不斷細細品味,到底是改良之後的方式夠不好,還是自己還沒有適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