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多年,對於兒童的心理分析和教育有一套非常特別的理念。
李玫瑾教授表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難道選擇學習音樂、美術的孩子就沒有美好的未來了嗎」?
可能一些家長會認為,話可以這麼說,但是身為家長真正會這樣做的有幾個!李玫瑾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李玫瑾的女兒在上學期間數學非常不好,考試才考15分,李玫瑾並沒有大發雷霆,反而是跟孩子說:「沒事兒,將來我們學沒有數學的專業就行!」最終她的女兒成為了音樂老師。
李玫瑾在講座中談到,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上幼兒園就能看出來,主要看這3個表現!
一、眼睛喜歡看黑板,而非老師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在課堂上有些孩子喜歡看老師、有些喜歡看同學,而有一些孩子只喜歡盯著黑板看,那麼恭喜你,這種孩子多半是學習的料。
李玫瑾教授分析,有兩類孩子,一種孩子眼神願意與人交流,另一種孩子喜歡看物品、喜歡看黑板。
前一種孩子會把精力放在觀察老師的情緒和外表上,自然學習的時候無心看黑板,所以成績差。而那些眼睛只看黑板的孩子,把注意力全都放在知識上,自然學習更好。
二、能獨自玩上一段時間
幼兒園的孩子大多比較活潑活動,但總有那麼幾個「老實」孩子,這種孩子總是能自己獨自玩上一段時間。
這種孩子專注力要比同齡人更強,有了專注力,到了學齡期孩子才能坐住板凳。李玫瑾教授甚至建議父母在孩子學齡前,一定要讓孩子每天堅持自己獨自在房間玩上一小時鍛鍊專注力。
三、不喜歡看電子產品
一些家長為了圖省事兒,就把孩子交給電子產品,於是很小的年級孩子就養成了看電子產品的習慣。調查發現:長期玩電子產品的孩子,75%的孩子存在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電子產品裡面的信息量過大,容易給孩子造成強烈刺激,破壞孩子的專注力。而不喜歡看電子產品的孩子專注力受到了保護,自然在上學的時候更容易注意聽講。
其實從上面三種表現,都在指向專注力的問題。而李玫瑾教授也表示,孩子學習好壞並非智力問題,而是注意力問題。而這個論調早已被哈佛大學的「看不見的猩猩」的實驗印證。
可以推論出,想要孩子成為讀書的料、學習的料,專注力是基礎!我有幸聽過一位清華教授關於如何培養學霸的演講,也表示專注力好的孩子是潛在學霸!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1、不打擾、不打斷
孩子在專心畫畫、擺積木時,家長會打斷他們,不是讓孩子喝水,就是吃東西。這是對專注力的破壞,打斷會破壞髓鞘化的質量,而髓鞘化質量越低專注力越不好。所以家長不要打擾、打斷孩子!
2、提供安靜的環境
一個孩子生活的環境如果家庭成員特別多,就會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專注力差一些。這是因為孩子習慣了嘈雜的狀態,一直有其他聲音分散他的注意力,很難有高度專注的體驗。
所以家長要儘可能地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空間,讓孩子在裡面獨自玩上一個小時。如果孩子玩積木的時候桌子上只放積木,這都是鍛鍊專注力的方法。
3、通過遊戲進行鍛鍊
專注力就好像肌肉一樣,會因為鍛鍊變得越來越強大。一些需要高度專注的職業,都有相關的專注力練習,比如飛行員、太空人等等。可以通過舒爾特方格這類的遊戲進行鍛鍊!
家長要記住,專注力好像一扇認知世界的大門,一個孩子想要學會任何一項技能和知識,想要足夠有深度,都需要把這扇門打得夠大,所以培養專注力是比給孩子報補習班更重要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