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其疆域橫跨歐亞兩個大陸,但僅有1億多的人口卻又高度集中在主要城市,所以那些遠離核心地區的城市,往往人煙稀少。切卡林便是其中的一座典型城市。
切卡林位於俄羅斯圖拉州,該市人口約863人,是全州乃至整個俄羅斯人口最少的城市。這樣的人口規模,別說在中國只有一個村子大小,連在俄羅斯也最多是一個城鎮大小的規模。毫不客氣地說,在中國一個中學學校的學生數量,都要比切卡林市多許多。所以居民時常會很尷尬,只要稍微出點事,全市的人都知道了。
但你還不能小看了切卡林市,這可是一座具有歷史底蘊的老城市。切卡林市的歷史,據有記錄的文獻可追溯到16世紀中旬,歷史上這是一座繁華的商貿古城,因河運港口優勢、地處在陸路主要要塞上,成為當時俄國最富裕的城鎮。
19世紀小鎮發展到頂峰,人口擁有幾千人口,城鎮內街道縱橫商鋪林立,教堂、酒館、工廠醫院一應俱全。在當時的圖拉州,切卡林的地位就猶如今天的中心城市一般,遠近聞名十分具有影響力。
二戰期間切卡林被德軍佔領,在佔領的2個月內共有174位居民被殺。其中一個年僅16歲的少年突擊隊戰士,在城鎮的廣場上被德軍處決,這位少年便是切卡林。後來為了紀念這位英勇就義的少年,這座城鎮才被改為切卡林,原先人們一直稱它為利赫溫。
2006年,基於切卡林完善的城市功能,深厚的歷史文化,這座城鎮升級為城市。但此時的俄國剛從蘇聯的國有經濟過度到自由經濟,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態十分混亂,受此影響切卡林的商業也陷入低迷狀態。
小小的切卡林從繁華到冷清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經濟不景氣下的人們,不得不離開鮮少有機會的切卡林。一開始是壯年人群,後來是年輕人,最後連一些老人和孩子都紛紛離開。
人去樓空的城市,不用幾年時間就盡顯出一股荒廢的氣息。那些建於19世紀的行政大樓、豪宅公寓也因年久未修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敗;四座教堂三座廢棄,留下的一座教堂也呈現出一股荒涼的味道;孩子們少了,老師也走了,最後三所學校也僅留下一所。
上個世紀70年代,好不容易重修的歌劇院,如今也湊不齊多少觀眾,當然也沒多少劇團登臺表演;足球場已很少看到人們踢球的身影,周邊的野草都已快吞噬掉場地上的草皮,一些居民便索性把牛趕在球場上放牧。
人是越來越少,但生活在城市裡的居民卻一點都不感覺到孤獨,人們的心態都普遍比較樂觀平和,這是我們比較意外的地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呢?我大概想到了一些可能:
首先能留下的居民,大都是有退休金的老人,生活相對比較有保障。二是切卡林市物價不高,也不存在都市裡的競爭力,生活節奏比較慢。最後就是圖生活簡單返回來的年輕人,人們喜歡切卡林的一切,並願意為了保護這座城市,去主動承擔市民的職能。
孩子們也喜歡切卡林,這裡學業不重,居民友善,時不時就能夠得到鄰居送的水果糖果,這讓他們可以享受到大都市孩子沒有過的快樂童年,但人口一年不如一年是不可忽視的客觀事實。
比如醫院人手不足,設備落後,很難對居民的健康保駕護航。要想進高等學府,還是得離開切卡林市。這些無法逆轉的現實,正在一步步地蠶食著這座城市的生命力。為了運轉這座城市,居民都很主動,包括去學校教學、給遊客做嚮導介紹這座城市的文化歷史。
人口大幅度降低,俄羅斯曾計劃把切卡林降級到村鎮級別,但此舉遭到居民的強烈反對。因為一旦失去城市行政權力,配備切卡林市的公共運輸、一些專項資金都會被取消。
其實人少有人少的優勢,只要在城市裡住上一個月,你可能就認識了半座城市的居民。如果是一座1千萬的人口大城市,人們反而各自沒有安全感,彼此保持著客氣的距離。所以如果讓我來選擇,如果沒有家庭負擔,我也更願意選擇這樣的城市,有和善的鄰居,還有寧靜的生活。只是你能夠忍受得了,夜晚來臨時的孤單,因為即便是白天街道上也看不到多少人影。
廢棄的俄羅斯古村:景色優美猶如世外桃源,村民卻已消失了30多年
孤獨的俄羅斯邊境村:僅存50多位居民,生活枯燥靠看電視打發時間
棄用的俄羅斯小鎮:物資緊缺連塊玻璃都很重要,居民喜歡中國網購
日本荒廢的俄羅斯度假村:比世界之窗還要早開業,卻經營慘澹倒閉
廢棄的海參崴小鎮:一名俄羅斯老漢獨自生活,已斷水斷電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