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4日電(記者 陳靜)上海市衛健委14日披露,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第四批「創新醫療服務品牌」入選品牌和「援鄂醫療創新服務項目」雙雙出爐。
第四批「創新醫療服務品牌」推選活動自啟動以來,收到來自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遴選後申報的品牌項目46個,經綜合評議,最終產生了30個品牌。
「創新醫療服務品牌」推選活動是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文明辦落實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第二輪《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也是本市衛生健康系統文明行業創建的重要內容。活動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民生為根本,通過2018-2020年四輪活動共推選出120個左右品牌項目,深挖醫療服務內涵,持續改善就醫體驗,全力打響「上海服務」品牌,推進文明行業創建。
第四批「創新醫療服務品牌」重點突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圍繞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探索制定方便群眾看病就醫、提升醫療服務能級的創新型服務,在提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信息流動,服務智能,提升就診效率。利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延伸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優化大數據運用,整合線下線上服務平臺,積極探索智慧醫療服務運用場景,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信息服務體系。上海市肺科醫院上線「電子云膠片平臺」和患者自助系統,自動分流,減少排隊,讓前沿科技「飛入尋常診療中」。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以患者為中心構建門診住院線上全流程的閉環服務體系,實現支付在線、流程在線、服務在線、醫療在線,有效降低患者排隊頻次及等候時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創新口腔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為患者提供線上就診、諮詢、隨訪、科普與人文關懷等服務,做到疫情期間守「口」有責。
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新社區醫療管理,通過精準測壓、智慧血糖、智能隨訪等智慧服務結合「打浦慧醫療」線上欄目,打造AI醫療服務社區。徐匯區中心醫院打造上海首家智慧醫療健康綜合服務平臺「上海徐匯雲醫院」,為患者提供智慧、多元、便捷的醫療服務。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用網際網路遠程醫療技術,讓社區居民實現了線上診療、遠程會診、專家預約和送藥上門等服務,為社區居民打造疫情期間無接觸醫療服務「新」體驗。閔行區中心醫院以信息技術為支撐,聯合區急救中心打造急診急救大平臺,實現患者院前、院內救治的一體化管理,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大於96%。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依託信息技術打造「智慧接種」項目,市民可利用手機實現接種記錄查詢、線上分時預約、疫苗知識查看等,使得預防接種更安全、便捷。華東療養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打造「健康狀況智能測、體檢數據如約至、歷年檔案隨時查、智慧幹預雲呵護、健康管理醫生幫」等健康服務,為療養員提供智能精準的健康管理。上海郵電醫院融合遠程診療服務與物流配送打造企業「雲醫務室」,解除員工就醫交叉感染風險,節約往返醫院時間,助力抗疫復業。
科學管理,整合資源,優化就醫流程。以現代流程管理為抓手,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條塊分割,創新整合醫療資源,持續優化就醫流程,廣泛提供「一站式」服務,進一步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和服務在區域聯動中下沉。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創新「iCARE」患者體驗持續優化體系,打造集預約掛號、諮詢投訴、移動醫療、流程再造、社工和志願服務於一體的患者體驗部,全力提升百姓滿意度。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的精神,創新優化脫敏治療APP管理、聯合共治、專職醫護、醫護討論、醫患交流、科普宣教等多維度服務流程,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立足疫情防控常態化構築精準防控體系,優化發熱門診布局、細化患者分類管理、完善核酸檢測流程、創新人文細節管理、嚴格門診監測流調,防控工作成效顯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通過構築高效防控體系、升溫人文服務、同心協力抗疫等一系列措施,將有溫度的精準防控變成了打好抗疫戰鬥的有效武器,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華山抗疫品牌,為常態化疫情防控做出了優秀示範。
長寧區婦幼保健院聚焦工作規範、網絡建設、技術服務、質量督導和健康促進五大婦幼衛生能力建設,打造「生育一件事」項目,實現生育風險全程監測,母嬰健康全程管理。普陀區衛生健康事務管理中心探索以家庭為單位的「1+1+1」專家-家醫雙籤約服務模式,根據籤約居民的具體情況選擇上級醫院的專家結對,家醫-專家共同為籤約居民家庭進行「全人、全程、全生命周期」服務。浦東新區公利醫院以信息化為基礎打造急診「一鍵啟動」流程,實現患者信息實時共享,多部門聯動診斷,手術快速準備,救治同步進行,有效加快病人急救反應速度。南翔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打造健康保健、養老照護、志願服務一體化的社區醫養服務綜合體——「康養社」,推進社區醫療和社區養老深度融合。奉賢區衛生健康委員會打造「星期日名醫」工程,通過優秀專家、優質技術「雙下沉」推動社區實現診療能力、群眾滿意度提升「雙提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建立「三位一體」腦卒中康復體系,急性期三級醫院治療,穩定期醫院—社區聯動,出院後康復服務進家門,最大程度提升患者康復質量。
人文關懷,醫患互動,提升患者感受。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作為人文關懷的指引和原則,發揮醫務人員、醫務社工和志願者作用,關愛患者、加強溝通,探索健康科普新形式,優化患者支持服務項目,提升醫療服務的人文溫度。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結合疫情救治特點,創新負壓隔離病區內人性化關懷服務流程和醫務人員人文關懷形式,形成《新冠患者與醫護人員人性化關懷服務標準SOP》《新冠患者臨終關懷SOP》等成果,打造「全天候天方位」人文關懷服務模式。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創新「一站式家體驗」母嬰健康全程管理新模式,通過建立信息服務平臺、一體化產科觀察病房、家庭式產房等實現產婦一站式分娩,感受如家體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打造分級醫務社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通過提供社工援助、危機幹預、支持小組、科普教育、線上諮詢等服務,有效預防、緩解患兒和家屬心理問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創新具有中西醫結合鮮明特色的現代針刺麻醉綜合管理新模式,顯著降低麻藥使用量和併發症的發生,加速術後康復。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與上海市聾人協會合作,開設「中醫助聾門診」,專門診室專人醫生,志願者全程陪同,配合開展手語版健康科普講座,為聽障人士提供優質中醫藥服務。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創新「家庭互助式心臟康復」模式,對患者及家屬開展心血管病防、治、康一體化知識普及和應急處理技術培訓,構建家人支持系統,既改善患者家庭親密度,又顯著降低心血管意外發生率。
楊浦區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新「全-專聯合」社區組團式健康教育模式,整合區域內優質資源建立專業團隊,根據居民需求優化教育內容和形式,受到社區百姓歡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北院設立「醫直播——華山醫院北院網際網路醫學科普頻道」,組織院內專家團隊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常見病、慢性病等健康問題開展醫學科普網絡直播,廣泛歡迎。上海市東方醫院開設全國第一家心身醫學特需病房,利用精神病學聯絡會診、心理護理和社工服務「三駕馬車」為患者提供整合心身醫學服務,營造充滿溫度和人文關懷的醫院氛圍。上海天佑醫院成立「腎鬥士之家」,通過醫護人員、公益組織、志願者為尿毒症患者提供多學科診治和電話隨訪、評估指導、公益救助等延伸服務,顯著增強患者依從度,提高治療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上海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第一時間組建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展開救治工作,109家醫療衛生單位參與其中,將「上海服務」「上海溫度」帶給武漢三鎮的人民。
為進一步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示上海援鄂醫務人員盡心盡力、主動作為、因地制宜、勇於創新的抗疫成果,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文明辦在全國首創「援鄂醫療創新服務項目」推選活動。活動受到系統各單位的積極響應,共收到援鄂派出單位報送項目72個。經過專家討論,上海援鄂前線指揮部評議,最終遴選出50個在提升患者救治成功率、關心關愛醫護人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且具備創新元素的服務項目和舉措。包括: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的改造發明、減少壓瘡和改善創面護理的系列妙招、基於信息技術的後方支持、富有中醫元素的特色診療、彰顯人文關懷的心理援助、方便醫護和患者的細節服務等,成為上海醫療服務又一個極具特色的傳播品牌,盡顯上海醫療服務的實力和活力。
其中,中山醫院、華山醫院作為援鄂派出主力單位,合計報送13個創新項目,即有小巧便捷的「防護服最佳搭檔小腰包」設計發明,也有著眼方艙醫院整體的院感防控制度建設,創新元素無處不在,彰顯疫情防控「上海實力」。瑞金醫院牽頭形成5項重症新冠肺炎救治臨床指南和專家共識,申報「咽拭子取樣防護裝置」「面部防壓裝置」等實用新型專利6項,遞交醫工交叉合作課題項目39項,用強大的科研攻關能力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市一醫院立足臨床「零接觸」概念,創新發明5G無線聽診器、小艙式多功能操作防護罩、咽拭子採集保護裝置等一系列零接觸診療設備,在提升診療效率和效果的同時,有效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華東醫院以液體敷料與泡沫敷料雙管齊下,在面部防護裝置佩戴中應用優化減壓皮膚保護技術,發明「戰疫牌」面罩減壓貼,體現了醫務人員在臨床實踐中的創新精神和精準防護的專業實力。由市區兩級精神衛生中心組建的上海援鄂心理醫療隊克服隔離點分散、防疫措施限制等種種困難,迅速制定出版了一套完善的心理救援方案,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重幹預工作模式開展心理危機評估和幹預治療工作,跨越千裡,將「上海溫度」帶給武漢人民。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援鄂隊員通過設計防護服面部收口固定方法,使醫務人員防護服穿得更加服帖,避免汗液經防護服內側滴入眼睛,小發明,大作用,有效保障了安全,受到病區援鄂隊員一致好評。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