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秋 張曉東是雲襲網絡技術河北有限公司外聯經理,他在2018年底與匯桔網的運營主體廣州博鰲縱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的北京博鰲縱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籤訂了為期一年的合同,匯桔網則是為其申請國家扶持項目提供相關服務的公司。
3月26日,張曉東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我們一直在找匯桔網要欠款,過程很波折,前幾天,匯桔網北京分公司的人和我說,可以分期還款了,但我們不同意,要求他們一次性退款。」
「在合同期內他們並沒有向我們提供任何服務,按照之前約定是可以全額退款的,但從一開始說四個月以後就可以退款,到現在一直有各種理由拖著。」張曉東說。
3月18日,張曉東還組建了一個「匯桔網集體退款群」,截至目前,掃碼進群的企業已超過50家,這些公司把備註改成了公司名字,並標註了與匯桔網的合作金額。
北京一家公司的負責人說,「中小企業本來就很困難,這種騙局讓公司更是雪上加霜,」另一家位於雲南的公司負責人說,「現在匯桔網好多分公司都已經關門了,要起訴趕快。」在這個群裡大家所面對的情況大同小異,涉及到的金額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近日大家商量一起報案等事宜。
李浩是上述退款群裡的一員,他是一家做釺焊設備的公司負責人,因為公司在初創期間,資金緊張,他除了和匯桔網籤訂合同以外,還和其旗下全資子公司廣州知商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籤訂了貸款協議。
「合同期已經過了,利息和預期費卻一直在上漲,我多次找商務溝通,對方一直沒解決,後來就不接電話,不回信息。」李浩說。
根據啟信寶數據顯示,關於匯桔網的合同糾紛不止一件。除了合作商的糾紛,與此同時,2月24日,一位在去年中旬入職匯桔網分公司的員工對記者表示,至今年1月-2月的工資也沒有發放,工資的事情一直拖著,也沒有說法。
匯桔網成立於2013年7月,其發展背後也不乏資本助推,最近一筆投資是在去年獲創業黑馬(領投)投資,近期還登上了《2020中國獨角獸榜單TOP100》,但在風光之後,卻陷入了欠薪、合同糾紛的漩渦。
合同糾紛
李浩近期愈發焦慮,他隔一段時間就會查看「廣州知商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帳號,上面顯示自己的利息和管理費一直在增加。這讓他十分後悔當初衝動之下作出的決定。廣州知商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是廣州博鰲縱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的子公司,為企業在項目過程中墊付部分資金服務。
「我們是一家很小的公司,花了兩年的時間,開發出全新的釺焊控制方法,無奈沒有錢做推廣,我去科技局問了情況,科技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我這個情況能拿到一些補貼款。」李浩說。
彼時,恰好匯桔網的商務找到李浩,給他介紹了公司相應的產品,並稱根據其公司情況,可以申請到50萬元以上的扶持金額,高額補貼吸引了他的目光。
「我說我沒錢,錢都投在研發裡了,但匯桔網的商務和我說,可以從他們公司貸款,年利率是12%,貸款時間為八個月,而且如果最後沒有拿到補貼款,可以不還貸款。」李浩說,「另外商務還推薦辦理相關會員,辦理會員後服務費打9.5折,商務還說如果不辦會員,以後如果沒有拿到扶持資金就不能退款。」
李浩在心中盤算,如果申請成功則拿到一筆資金,可以把項目做起來,若不成功,損失不到1萬元,這個損失公司還是能承受的,於是就和匯桔網把合同籤了。
「手續辦好後幾個月,匯桔網的人沒有一點動靜,合同期間他們做的服務是寫了兩篇材料,材料寫完後還要我自己找科技局的領導蓋章,再去交給科技局。」李浩說。
這與最初答應的承諾大相逕庭,李浩因為貸款的事情,多次找匯桔網的商務溝通,但對方稱不會讓其還利息等費用。「但合同上面沒有寫明,我想讓他們做一個補充合同,但對方說領導不同意,後來再找他們就不理我了。」李浩說。
在「匯桔網集體退款群」裡,一位遇到類似問題的位於寧波的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因為狀態太波折了,我們都在反覆的溝通,有點疲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不願意投訴的原因。
這位位於寧波的公司負責人稱,有一件讓他難忘的事情是,他籤訂合同後,匯桔網北京公司的老師來幫辦理項目,「這位老師當時表示很驚訝,還表示怎麼亂承諾,因為寧波這個項目籤了50家公司,按照正常工作流程來走,合格的可能只有5家。」
維權
張曉東稱,他想要走法律途徑解決,但打贏的難度很大,去年他曾正式向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提出起訴,但因證據不足被駁回。
記者將張曉東的案例告訴北京煒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鞠秦儀,在他看來,一般來說,該公司可以通過向具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要求匯桔網歸還其已經支付的服務費用,並根據協議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而匯桔網如果認為自身已提供服務,亦可以進行相應舉證進行抗辯,最終由法院進行裁判。公司目前採取刑事報案,認為匯桔網構成合同詐騙罪,這一訴求是否達到刑法的介入標準,是否能夠獲得公安部分的立案偵查仍有待商榷。
「合同詐騙罪」屬於刑法調整的範疇,其跟普通的合同糾紛的根本不同點在於,當事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對方財物的目的。如果沒有這個目的,只是因為一定的客觀因素使當事人沒有能力繼續履行合同的,只能定性為合同糾紛。
「所以,想要刑事手段介入,就需要核實匯桔網是不是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主觀目的是不是單純的想騙取一些公司的錢款,報案人在報案時亦需要主要提供與此相關的證據。」鞠秦儀說。
鞠秦儀稱,其實類似案件很多,但往往公安部門不會介入,會讓他們去打民事官司,主要是這種經濟糾紛,刑事、民事往往存在交叉,這種時候往往刑法會謙抑一點,沒有明確證據證明的,肯定還是讓走民事途徑。
張曉東稱,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他又再次向法院遞交上訴狀。在匯桔網集體退款群裡的一位律師建議大家一起報案,因為群體性受騙案件公安會比較重視。截止目前,這個群裡的公司與匯桔網的合同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為什麼多家公司都遭遇了同樣的情況?上述匯桔網的員工對記者說,我們做業務其實都是看企業的資質去做項目,大的項目通過率低,大型公司就相對容易拿到資金,而小企業最多只能做一些小的項目。
而對於為何匯桔網「心中有譜」,卻要籤下很多初創公司,該員工稱,「這是一個市場效應,如果你不籤其他同行也會籤。」
在上述員工看來,欠款退是能退出來,但是周期特別長。「現在我們工資都發不出來,企業的退款想想也很難。」
3月28日,李浩給記者提供了廣州博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商務和售後的個人電話號碼。隨後記者致電該商務,他稱不知道這個情況,需要核實一下,隨即掛掉電話。
記者又致電上述售後,「之前和李浩溝通過,是經過雙方努力拿到合同約定的金額,合同上寫的很清楚的,我們人員在外開展業務的過程中,有一些服務承諾的問題,公司是兜底的,如果發現有部分人員由於過分的承諾、操作上的失誤,也會及時的糾正。」該客服說,而關於貸款的事情,其會調出系統查辦清楚,或者找相關人士調查清楚再給予回應。
對於以上問題,3月30日,記者撥通匯桔網官方電話,對方稱讓我將採訪提綱發送至客服郵箱。3月31日,匯桔網客服致電給記者,再次溝通郵件內容後,告知還要進一步核實。截至發稿,並未回復。
群裡探討退款的聲音還在繼續,而這場「硝煙」也不知何時才能消散。匯桔網為何遲遲不退款,員工工資又為何開不出來?記者將繼續跟蹤報導此事。
(應被訪者需求,李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