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陸航 實習記者 陳坤正)12月6日,「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法治人才培養」座談會在西安召開。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寧夏大學和西北政法大學等國內十餘所高校的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法學教育進行交流,深入學習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探討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與健全,致力於推進中國法學院校創新發展。
會議現場 陳坤正攝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法學教育研究》主編楊宗科表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已成為當前政法院校的責任與使命。如何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於法治人才培養中,也是每一位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工作者需要思考回答的重要問題。習近平法治思想從戰略高度出發,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需要和依法治國的現實需求出發,以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為指導,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加強德才兼備、德法兼修高素質法治人才隊伍培養,推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習近平法治人才培養新理念以新使命、新目標、新模式、新機制、新格局為主要內容,構成了對於法治人才培養基本問題的深刻思考,這不僅為全面依法治國人才培養提供理論保障,也將法治人才培養同國家戰略規劃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使命結合起來。在指導方向、目標轉化、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國際比較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王瀚作題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和涉外法制建設》的報告。王瀚認為,涉外法治的核心是我國在對外事務中運用國際法治思維和國際法治方法,來管理和規範我國具有涉外因素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依據國際條約和我國涉外法律來增強涉外執法、涉外司法、涉外法律服務和涉外事務管理的能力。要注重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平等性、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協調性、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協同性、涉外法治的特殊性、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統一性,這是對依法治國理念的重要創新。國內社會和國際事務密不可分,要統籌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統一協調、統一推進、統一安排,加快涉外法治工作布局、涉外工作法治化進程,這不僅有利於我國依託涉外法治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還具有使我國能夠更穩健地參與全球秩序治理、更有力地破解單邊主義和應對摩擦風險的重大戰略意義。
社會價值日益多元化,使得理論思維的培育舉步維艱。吉林大學教授杜宴林提出,法學教育要向理論思維方向轉移,持之以恆堅持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的理論思維;面對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挑戰和培養模式探索,他認為要正確處理司法考試和法學教育之間的關係,減輕學生「理論恐怖」。在談到對於學生的法治啟蒙與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時,杜宴林認為,現在的法學教育大多是從概念到概念,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偏多的碎片化知識無法對學生形成理論體系起到推動作用。因此,要切實構建理論培養模式、改革法官培養制度,重點突破從概念到概念、原理加實例的庸俗化培養模式,從對策法學教育中解放出來,實現法學教育知識性和現實性的統籌發展。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張師偉表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是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下提出的,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理論高度;我國法制建設與法治人才培養密切相關,「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要將「四項基本原則」貫穿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社會主義方向與課程教學、法治知識深度融合。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雷磊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就是法學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綜合體,涉及到法理學教材編寫的方方面面。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旭就習近平法治思想與行政法教學作了報告。他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奠定了根本的正確的世界觀,即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作出一系列原創性貢獻,為行政法教學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統的方法論原則。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邱昭繼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法治人才職業倫理是馬克思法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堅持黨的領導、凸顯人民主體地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項原則奠定了法治人才職業倫理的主要內容,其要求的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是一體的。
6日下午,座談會就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法學教育改革、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實踐兩個專題進行研討。
本次座談會由西北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編輯部、西北政法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西北政法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陝西省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法學類工作委員會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