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告別》: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2020-12-23 三尺冬

1

三嫂去世時,唐家三少發了一條微博:「我的木子走了。」

短短六個字,卻有說不出的酸楚與思念,這個從他十九歲就一見鍾情的女人,為了她,三少從願意放棄整個世界到願意熱愛整個世界,還是沒能挽回愛人的生命。

也是因為木子,日更寫作十幾年來,三少第一次斷更,這是一場相當漫長的告別,或許直至生命盡頭,三少也無法真正放下,無法真正說一聲再見。

無獨有偶,文人同悲,美國著名作家雷蒙德·錢德勒,也曾有過一場漫長的告別。他與妻子伉儷情深,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那時他的妻子病重,他也是在床旁不眠不休地照顧。

與三少的斷更不同,錢德勒在照顧妻子的時候,寫下一本書,名叫《漫長的告別》,這本書裡注入他無盡的傷感與迷夢般的離別。

《漫長的告別》發表於1953年,獲得了「愛倫·坡獎」年度最佳小說的頭銜。

這是一本被村上春樹讀過12遍的奇書,每當村上陷入困境的時候,總喜歡翻開這本書看看,他說:「錢德勒是我的崇拜對象,我讀了十幾遍《漫長的告別》。每當有人問我哪三本書對你至關重要,我都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不起的蓋茨比》《卡拉馬佐夫兄弟》和《漫長的告別》。」

錢德勒與很多少年成名的作家不同,他屬於大器晚成型。他的前半生除了失敗一無所有,但轉機出現在65歲那年,推理小說《漫長的告別》一經問世,便掀起了熱潮,叼菸斗、面容冷峻,卻熱心腸的硬漢馬洛的形象成為幾乎所有偵探的模樣,而雷蒙德錢德勒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位被寫入經典文學史冊的偵探小說家。

2

故事開始於一場意外的相遇,私家偵探馬洛在一個俱樂部的門口遇見一個醉鬼,他面孔年輕,卻銀髮飄飄;他爛醉如泥,卻彬彬有禮;他醉生夢死,卻心如枯槁。

爛醉的白髮男人被身邊的紅髮女郎仍在門口,馬洛向來愛撿麻煩,他扶起這個男人。有侍者告訴他,這個人叫特裡,他們的故事於此正式開始,也為這場漫長的告別埋下了伏筆。

他們都喜歡喝螺絲起子,他們聊天喜歡互損諷刺,但又不缺乏幽默,特裡這樣總結愛情:「酒精給人的感覺,就好比戀愛,初吻讓人覺得妙不可言,第二個吻讓人覺得甜蜜,第三個吻就滋味寡淡了。」

這也許也是一個隱喻,所有的感情皆是如此,初見熱情,再見傾心,隨著了解的越來越深入,某一天,兩個人突然就不聯繫了,惟一的默契就是誰也不提起,仿佛倆人從來不認識。

馬洛沒想到,再次相見時,特裡竟背上了驚天命案,他的妻子西爾維亞是個蕩婦,現在她被殺,所有人他是最具犯罪動機的嫌疑人。

馬洛不相信他會殺人,特裡走後,馬洛一直致力於這起案件的調查。後來特裡自殺的自白書從墨西哥送到他的手裡,自白書裡清清楚楚地寫著他是畏罪自殺,但馬洛不相信。疑點重重的案件吸引著他,他的朋友蒙受不白之冤,哪怕有很多人威脅他,他也要查出事實的真相。

在他查明真相的過程中,作家韋德一家也被捲入這起案件中。沒過多久,韋德在自己家遭遇不測,而馬洛是最大的嫌疑人。馬洛抽絲剝繭,真相一點一點浮出水面,原來這背後竟是一場糾葛數人、數年的愛情故事。

原來作家韋德的妻子艾琳的第一任丈夫竟是化名後的特裡,後來在戰爭中特裡不知所終,她以為他死了。可是他不但出現了,還和蕩婦西爾維亞鬼混在一起,更可氣的是,現任丈夫韋德也與西爾維亞有染。

艾琳雖然美麗,卻偏執而瘋狂。真相浮出水面後,她留下自白書,也選擇自殺。

馬洛拜託《日報》記者朗尼·摩根把艾琳的自白書發表在報上,為朋友洗清冤屈,也為這一場漫長的告別劃上句號。

3

當我們都以為故事結束的時候,那個只出現在故事的前幾節、已經畏罪自殺的特裡卻出現了,以新的面孔,新的身份,新的名字,新的氣質,還噴了香水。

這是馬洛最後一次見特裡,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對他說再見,之後他們再也沒有見過。

這一場漫長的告別看似落下了帷幕,卻又實實在在還未結束。

這場告別,是告別過去。

特裡有了新生活,艾琳卻還是放不下,她活在對過去的幻想裡,企圖回到過去的美好,可這是不可能的,她犯了很多錯誤,最終用結束生命這樣慘烈的方式告別過去。

特裡參過軍,受過傷後變得空洞麻木,失去生活的激情,但他去了墨西哥,有了新臉孔、新身份之後,他也逐漸告別過去,開始新生活。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唯有告別過去,才能好好活在當下。

這場告別,是告別這個人。

三毛說:「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

最初逃亡時的特裡走得匆忙,沒有好好告別,所以後來他主動來找馬洛,只為了喝一杯螺絲起子。但是他們的友誼早都變淡了,在他假死那一刻起。

倆人最後終於很鄭重地說了再見,沒有紅眼,可是,一聲再見就真的告別了嗎?

這場告別,是告別生命。

書裡的每一個人都在告別,生生死死不過一念之間。

與旁人的生命告別,與自己的一生告別,也告別生命本身。

一生很長,悠悠光陰數十載,但一生又很短,因為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我們能做到,唯有珍惜當下,把每一次再見都當做最後一次,才能在意外來臨時不留遺憾。

相關焦點

  •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說一聲再見,就死去一點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對於小說《漫長的告別》推崇備至,他說:《漫長的告別》是部毫無瑕疵的傑作,極其出類拔萃。如果允許我用誇張的表述,那幾乎達到了夢幻的境界。當一切真相大白之際,兩人的友誼也走到了盡頭,終於結束了這場漫長的告別,留下了無盡的唏噓和惆悵。《漫長的告別》表面上講述的是一個偵探故事,其實是一個講述靈魂交流的故事,人與人之間自發地相互理解並且惺惺相惜到最後分崩離析的故事,主人公曾經對友情和愛情以及親情等一切美好感情抱有的美好幻想,最後卻在現實中幻滅成泡影,也許這就是作者講述這個故事的內核。
  • 可以讓村上春樹讀十二遍的書《漫長的告別》
    有人說,每一次告別都是一次死亡。1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雷德蒙·錢德勒所寫,據說村上春樹每當陷入人生的困境時便會打開這本書,他一共將此書讀了十二遍。一張巨額鈔票,一個美夢,一連串的謀殺,一個謎,一次漫長的告別,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這是一部很酷的小說,一個很酷的男人在很酷的環境下說出了很酷的詞。雖然這個男人(偵探馬洛)有著堅不可摧的外表,但他的內心卻柔軟的一塌糊塗,他對世事不屑一顧,卻又堅持著自己內心的原則。
  • 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猝不及防的告別
    每說一次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雷蒙德.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別》1很久沒聽曉希了,然而就在剛剛打開喜馬拉雅,卻聽到一場猝不及防的告別。曉希要離開了。腦海裡浮現出朋友最後那一次回頭,以及含淚說的那一句再見。再見。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人生中的很多離別,不知道哪次說了再見就真的再也不見。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又抑或不願相信,我們已經見完了人生中的最後一面。
  • 《漫長的告別》:這部不燒腦的偵探小說為什麼成為世界經典?
    日本作家 村上春樹曾說: 「《漫長的告別》是部毫無瑕疵的傑作,極其出類拔萃。如果允許我用誇張的表述,那幾乎達到了夢幻的境界。如果我能寫出像《漫長的告別》一樣的小說,就死而無憾了。」「閃光」的文字如比利·懷爾德評價所說:「雷蒙德·錢德勒,每頁都有閃電。」《漫長的告別》作為錢德勒最出名的代表作,讀它時,重點不應該放在故事、反轉,而應在它的文字和描寫,否則會錯失本文的一大亮點。
  • 《漫長的告別》:偵探小說外表下,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自嘲和無奈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漫長的告別》是部毫無瑕疵的傑作,極其出類拔萃。如果允許我用誇張的表述,那幾乎達到了夢幻的境界。」《漫長的告別》是美國著名推理小說作家雷蒙德.錢德勒創作的長篇小說。該書出版後,成為美國文學黃金時代四大傑作之一,和《了不起的蓋茨比》齊名。
  • 村上春樹:要是我能寫出像《漫長的告別》般的小說,便死而無憾了
    說一聲再見,就是失去一點點。——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1953年 ,當時已經有65歲的錢德勒,發表了自己的代表作——《漫長的告別》,一舉成名。倘若想要在世界範圍內找一位最受作家們喜歡的作家,那麼錢德勒一定是前幾名。
  • 再見,三道門
    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 今天要說大小兩個告別。 先說小的。 十三年前,大約也是這個時候,有個人歡喜雀躍,作為處於軍校食物鏈最底端的一名紅牌學員,他終於要畢業了。 可能這就是人生吧。當時他想。 他心裡悲憤莫名,愁腸百轉千回,在超市磨磨蹭蹭,思前想後了半天,最後還是心意發狠嘴裡咬牙,頭也不回的走進了那個當初萬分抗拒,最終卻深深融入血脈的地方——三道門。
  • 後來的我們,一聲再見就再也不見
    曾經,我們習慣了在分別的時候,擁抱著說一聲再見,可漸漸地,卻發現很多遇上的人,約好的事,也變成了再也不可能。曾經,我們以為可以相守一輩子的人,也只跟我們相伴了一程,我們能做的就是,淡然告別過去,好好珍惜眼前。
  • 胡爾克發文告別上港:到了說再見的時候
    虎撲12月07日訊 胡爾克發文告別上港,稱「到了說再見的時候。」胡爾克微博全文「今天是和我剛加盟那天同樣重要的一天,在加盟的時候我受到了來自上港球迷的熱烈歡迎,而今天我要和上海上港俱樂部說一聲再見。在這四年多時間裡,我非常感謝那些支持我的球迷。對於董事會和隊友們,我很感謝他們這些年來的奉獻。我們一起取得了無數成就,例如中超和超級盃冠軍。
  • 評論|再見老馬:關上回望青春的一扇門
    有人說,馬拉度納的去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其實那個時代早已經結束了。馬拉度納的去世,只是命運隨手關上了回望那個時代的一扇門。雷蒙 • 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別》裡寫道:" 每說一次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 評論|再見老馬:關上回望青春的一扇門
    或者就是記憶?也許都有一點。我永遠都記得 1990 年那個 " 義大利之夏 ",甚至於開幕式上列隊成行的美麗模特,其中一位驚為天人,至今在我腦海中栩栩如生。對於一個 12 歲男孩來說,那是一次美的啟蒙。我也記住了馬拉度納,他在決賽敗北後的痛哭流涕,伴隨那個夏天永遠定格。
  • 再見2020,告別過往,踏浪前行
    時間過得太快,仿佛只是一眨眼,就又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縱使有千般不舍萬般無奈,我們也無法留住時間;縱使不願放手,我們也得面對歲月的流逝。2020年即將結束,那就笑著,鬧著,道一聲再見,道一聲珍重吧。時間如流水般,從未停止它的腳步,而我們就是岸邊的植被,享受著它的滋養,目送著它的離去。在時間的見證下,我們成長了,我們也成熟了,我們拿起了,我們也放下了。
  • 村上春樹:如果我能寫一部像《漫長的告別》這樣的小說
    說再見就是失去一點點。--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65歲的錢德勒出版了他的傑作《漫長的告別》,使他成名。如果你想在世界範圍內中找到你最喜歡的作家,那麼錢德勒必須在最上面。在歐美中,加繆、毛姆、艾略特、奧尼爾和奧登都是他的粉絲,在亞洲,錢鍾書中,村上春樹是他的最忠實粉絲。
  • 有的人,道一聲再見,便再也不見了!
    有的情,一旦閉幕,就不會再重演;有的人,道一聲再見,便再也不見了。世界很小,轉角處就能有驚喜地相遇;世界很大,尋尋覓覓那麼久,相見的人一直見不到。或許誰也沒想過,道一聲再見過後,就是漫長而無望的等候,等了很久都不見來,等了很久都了無消息。
  • 李賀用一首七言絕句,對過往的人生,說了一聲「再見」
    一件事很說明問題,就是815年這一年,主戰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早朝的路上被砍去了腦袋,另一位宰相裴度在護衛拼命力保之下也身受重傷,倒在路邊溝裡的血泊之中,這直接導致朝士人人自危,皇上緊急下令捕殺,但賊人氣焰並未收斂,反而更加囂張,遺紙府、縣,寫道:「毋急捕我,我先殺汝」你要是追捕得緊,我就先殺了你……這是晚唐國家動亂全豹之一斑。當然還有原因,就是李賀身體實在不好。
  • 《學著說再見》:一轉身,就是江湖不再見
    初次聽朋友說起《學著說再見》,我腦海裡瞬間閃過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超驗駭客》,有很多的共同之處,同樣是藉助程序,製造過世之人的電子人版本,來延緩人們對已經去世之人的留戀之情,最後卻發現,要面對的痛苦更嚴重,《超驗駭客》裡,這種痛苦甚至演變成科技對人類生存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