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要是我能寫出像《漫長的告別》般的小說,便死而無憾了

2020-12-23 九月的小書屋

說一聲再見,就是失去一點點。——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

1953年 ,當時已經有65歲的錢德勒,發表了自己的代表作——《漫長的告別》,一舉成名。

倘若想要在世界範圍內找一位最受作家們喜歡的作家,那麼錢德勒一定是前幾名。

在歐美,加繆、毛姆、艾略特、奧尼爾、奧登,都是他的狂熱粉絲,在亞洲,錢鍾書、村上春樹,更是他的頭號迷弟。

當然,最出名的一個便是這個喜歡錢德勒足足40多年的村上春樹了!

據說,村上春樹在這期間把《漫長的告別》整整讀了12遍,每當自己寫作的時候陷入的困境無法自拔,就會拿出來這本書看看。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說:

「最初閱讀《漫長的告別》時,我不由得驚嘆,竟然還有這種東西。錢德勒的文字在某種意義上是極其個人化、具有獨創性的,屬於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模仿的那一類。」它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交流的故事,是人與人之間自發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類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發的深深幻滅的故事。

他親自把這本書翻譯成日文,並坦言:

要是我能寫出像《漫長的告別》一樣的小說,就死而無憾了。

他後來真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的模仿了錢德勒,比如在《尋羊冒險記》中,他模仿了錢德勒經典作品《長眠不醒》的舒適結構。

那麼,《漫長的告別》究竟好在哪裡,讓村上春樹如此的頂禮膜拜呢?

《漫長的告別》是錢德勒在照顧病中的妻子同時,在她身邊寫完的,直到一九五四年妻子去世。而他則是在之後的一九五九年病逝,只相隔了五年。

錢德勒一直深愛著妻子,一個比他大十八歲的女人,與她共同生活了30年10個月零2天。

錢德勒

所以《漫長的告別》這本書裡,總瀰漫著一絲傷感和離別的氣息。如同主角之一的倫諾克斯,身上與生俱來的憂鬱和優雅,讓人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一些無法抹去的傷痛,以及掩藏在那張破損的,蒼白的臉之下的炙熱情感。

在他顛沛流離的一生中,經歷的幸福與痛苦,也猶如跨越在光明與黑暗兩個世界之間。

在名義上,《漫長的告別》雖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偵探小說的書,卻遠遠取得了超出通俗讀物的意義。

讓我們通過幾個簡單句子看看裡面冷漠黑色的腔調

● 形容熱狗不好吃——「那玩意給狗,狗都不願吃。」

● 形容一個生氣走出門的壯漢——「他走了出去,差點把門都扛走了。」

● 描寫惡棍——「惡棍都很無趣,就像玩一副只有A的牌,好像什麼都有,其實什麼也沒有。」

● 梅嫩德斯問馬洛知道他是怎麼發財的,馬洛說——「你大概是拉皮條起家的吧。」

● 形容一種破滅——「你要麼就是一切,要麼就什麼都不是,最後,你什麼都不是。」

● 一種退讓——「你可以選擇說謊,我可以選擇相信,但你連謊都不說。」

倫洛克斯的妻子西爾維亞拋下他,最後又想找到他,向馬洛打聽倫洛克斯去了哪裡,馬洛說他去了拉斯維加斯——西爾維亞突然開心道,「哦,他真多情,那是我們結婚的地方。」

馬洛說,「我猜他可能忘了,否則他寧願去別的地方。」

書中還有很多很多這樣黑色幽默的描寫,都很有趣味。

還記得在書中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就是馬洛告別琳達時的這一句:

說一聲再見,就是失去一點點。

這就是書名「漫長的告別」的來歷。

總之,我認為,《漫長的告別》是一本能帶給你非凡文字體驗的書。

晚年的錢德勒得了肺炎,一個人孤單的客死他鄉,而他的出版經紀人和秘書正為爭奪他的版權打得不可開交。

據說後來,他被收容到一個專為窮人設置的墓地裡,只有17個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錢德勒留下的作品,卻從沒有被遺忘。

正如作家阿城在為《漫長的告別》所作序言中寫道:「錢德勒因自己的小說而不死。 」

什麼是經典小說的魅力,我想,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明白了。

頭條唯一正版,僅需要49塊錢,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頓飯錢而已,便能換來體味多樣的人生,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如果我能寫一部像《漫長的告別》這樣的小說
    --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65歲的錢德勒出版了他的傑作《漫長的告別》,使他成名。如果你想在世界範圍內中找到你最喜歡的作家,那麼錢德勒必須在最上面。在歐美中,加繆、毛姆、艾略特、奧尼爾和奧登都是他的粉絲,在亞洲,錢鍾書中,村上春樹是他的最忠實粉絲。當然,最有名的是村上春樹,他喜歡錢德勒超過了!
  • 他生前娶媽媽閨蜜,死後僅17人參加葬禮,卻是村上春樹膜拜的傳奇
    村上春樹瘋狂膜拜,奉之為傳奇村上春樹說:「毋庸置疑,《漫長的告別》是部完美的傑作,極其出類拔萃。如果允許我用誇張的表述,那幾乎達到了夢幻的境界。」這本書是讓村上春樹入坑的作品,根據村上回憶,從高中第一次讀到《漫長的告別》起,四十餘年間,每每陷入困境,他便打開這本書,到如今已經讀過12遍甚至更多。有時從頭到尾通讀,有時隨意翻開一頁選擇部分閱讀。就像一會兒從遠處眺望一幅大油畫,一會兒走到近處觀察細節。
  • 兩女同床共侍一夫,村上春樹竟然靠寫這種小說,走上全職作家之路
    我偏愛村上春樹,對他的閱讀貫穿了整個學生時代。早期的作品本本翻個底兒掉,反倒最新出版的《刺殺騎士團長》未能讀完。老實講,總覺得不像自願寫出的作品,起碼不夠誠心,加之出版的封面屬實不敢恭維,便愈發看不慣這種「旁門左道」的產物。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喜歡的人自有道理,只能怪自己欣賞不來。
  • 村上春樹的小說真有那麼好嗎?會不會有點吹噓過頭了?
    好像村上春樹就是一個標籤,一個用來標榜自己的標籤。先來了解一下村上春樹,他是日本作家,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在還沒有寫小說以前,他開過酒吧,還玩過樂隊,自從寫了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呤》之後,他就開始專注於文學創作,沒有再開酒吧。此後他陸陸續續寫出了很多的小說,直到1987年出版了《挪威的森林》後,他的名氣越來越,他的作品,也在那個時候進入到中國,一進入到中國,便被人們爭相閱讀。
  • 當我看村上春樹時我看些什麼
    村上春樹是日本80代作家的旗手,他的作品風靡全球,《挪威的森林》等多部小說在國內甚至引發了「村上現象」。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後記中寫這本書 「是想以『跑步』為媒介,對自己作為一個小說家,同時又是一個『比比皆是的人』,是如何度過這約莫四分之一世紀的,動手進行一番整理。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以跑步與寫小說作為一明一暗兩條主線,談論了自己生活的一些心得和經驗法則。
  • 可以讓村上春樹讀十二遍的書《漫長的告別》
    有人說,每一次告別都是一次死亡。1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雷德蒙·錢德勒所寫,據說村上春樹每當陷入人生的困境時便會打開這本書,他一共將此書讀了十二遍。一張巨額鈔票,一個美夢,一連串的謀殺,一個謎,一次漫長的告別,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這是一部很酷的小說,一個很酷的男人在很酷的環境下說出了很酷的詞。雖然這個男人(偵探馬洛)有著堅不可摧的外表,但他的內心卻柔軟的一塌糊塗,他對世事不屑一顧,卻又堅持著自己內心的原則。
  • 村上春樹驚豔時光的句子:「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村上...
    村上春樹驚豔時光的句子:「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村上春樹1.「曾經以為走不出去的日子,現在都回不去了」——村上春樹2.「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村上春樹3.
  • 《漫長的告別》:這部不燒腦的偵探小說為什麼成為世界經典?
    《漫長的告別》是美國推理小說作家雷蒙德·錢德勒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3年。在該小說中,主人公馬洛遇到了一個優雅神秘的酒鬼特裡,和他在酒吧相識後便開啟了一段男人間的友誼。隨後一場謀殺接著另一場謀殺而來,馬洛用自己倔強的方式一步步靠近真相。最終案件水落石出,他放棄了這段友誼。
  • 村上春樹的推薦書單(100本)
    ——村上春樹 ……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和雷蒙德·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它們都是我人生(身為讀書人、身為作家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說。倘若只讓我從中挑選一本,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不起的蓋茨比》。
  • 村上春樹 一棵什麼樣的樹
    ……於是就有了所謂「村上現象」。在這個據說文學越來越低迷的時代,一個作家,尤其是一個日本作家能受到這樣的愛戴,實在是件稀罕事。    了解作家的最佳途徑是閱讀作品。如今村上春樹的主要作品幾乎都已譯成中文或正在譯介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譯文出版社陸續推出的17卷本《村上春樹文集》。
  • 村上春樹經典語錄: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村上春樹,1949年出生於日本京都市,父親和母親均是日文教師。村上春樹自小特別愛讀書,尤其是喜歡西方文學類的書籍,他熟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託馬斯、巴爾扎克等西方作家的各類作品,可以說對他本人的文學生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 《林少華看村上》:讀懂了村上春樹,也就讀懂了我們自己
    鍾情於村上春樹,勢必撇不開林少華,有人開玩笑,說他是「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而我始終認為林少華是懂村上春樹的。如果你是一個村上春樹迷,那麼對林少華的名字就不會陌生。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20多年間,林少華翻譯了40多部村上春樹的作品。
  • 村上春樹:廚房中誕生的作家
    1987 年,以代表作《挪威的森林》的問世為標誌,村上春樹完成了一場小說藝術的「個人革命」。村上文學被提升到「後戰後」的日本精神史的高度,受到了不同國別的讀者的廣泛關注,引發了久盛不衰的「村上現象」。村上春樹對戰後日本社會現存精神危機的藝術揭示,顯示出戰後日本、乃至整個文明人類的某種革命性的文學變革與走向。
  • 寫小說難不難?村上春樹:小說這玩意兒,只要想,差不多提筆就來
    今天和大師分享一篇村上春樹的文章,他在這篇文章裡分享了一些追夢乾貨,教你若何成為一名小說家,踏入文學圈。除了生成的「資歷」,後天的全力必不成少。看完之後你還能堅持下去嗎?文 | 村上春樹▍我莫名其妙地搖身一變,成了一位職業作家想作為鋼琴家或芭蕾舞者灑脫登臺,就得從小培育,早夙起頭漫長而艱苦的練習。
  • 「少年」村上春樹,生日快樂!
    村上春樹說,少年與年齡無關,只關乎三件事:穿運動鞋、每月去一次理髮店而不是美容室、從不一一自我辯解。在29歲之前,他從未寫過小說,也從沒產生過要寫小說、要當作家的念頭。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樹出生於日本京都,父親是一名語文老師。村上春樹12歲時,他父親和家附近的書店打了招呼,讓他能夠去書店自由地賒帳買書,每月給他結算一次。
  • 村上春樹談跑步與寫作:能掌控自己身體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書中講述了村上春樹是如何通過跑步,形成自律的習慣,從而掌控自己人生的故事。村上春樹說,跑步可以說是他為數不多長久以來養成的好習慣。對於村上春樹而言,跑步裨益良多。小說家需要長期伏案寫作,一個強健的體魄可以說是妙筆生花背後的強有力支撐。
  • 村上春樹的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現在想想,要不是看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或許認知水平還是停留在原地,不會像現在這樣更廣泛地接觸更出色的作品。很長一段時間,看到村上春樹的作品擺在書城暢銷作品最顯眼的地方都沒有買下來,倒是站在書攤前一本一本地看完。實在太多優秀的暢銷作品了,也忍不住一探究竟。
  • 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爆紅至今,讀者的評論,揭露真正原因
    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在1987年發表時成為暢銷書,掀起「村上春樹旋風」。在2009年的時候,據「中央社」報導,《挪威森林》在中國的發行數量累積總冊數達1000萬3400冊。在2018年上海譯文新版《挪威的森林》,再次掀起銷售熱潮,各大書店,線上均有售賣。
  • 村上冬樹vs村上春樹vs上村春樹,悶騷村上的平凡世界
    作為一個村上春樹重症閱讀患者,碰到好玩的發現,總是忍不住要和各位分享一下的。這不,上周末就發現了一本村上春樹,有點特殊的作品集。《碎片,令人懷念的1980年代》。之所以說特殊,首先是譯者,楊若思。用村上春樹的原話說,就是:我只要躺在家裡譁啦譁啦翻閱雜誌,看到有趣的報導就留下來,然後用日文寫出原稿。這就完成了一篇。如果非要以原創度論英雄,這部作品的村上算不得英雄。大約2/3的故事都是基於現有的美國雜誌,諸如《君子》、《紐約客》、《生活》、《人物》、《滾石》等等。
  • 這一次,村上春樹談起了父親
    熟悉村上春樹的讀者,一定不難感覺到,在很多村上的小說中,對於父親這一概念所做出的特殊隱喻。往往,它以一種權威和強權的體現登場,出於對生命個體性和人格獨立性的一種尊重和追求,主人公會同父親產生一種隔閡甚至是厭惡的情緒。所以,當村上春樹談起自己的父親時,你會有一種怎樣的閱讀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