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光嶼(爸媽進化論主筆)
每當孩子造句,總會出現有意思的段子。
近日,應採兒在個人社交平臺曬出了兒子Jasper的作業,題目是用「浪費」造句,腦洞大開的他竟然寫出:我每天浪費錢。
評論區網友們紛紛笑評Jasper:小小年紀覺悟很高嘛,還知道自己費錢,哈哈哈……
還有網友忍不住把自己攢了多年的庫存拿出來:
我小孩用「既…又…」造句:我媽媽既愛發脾氣又愛打人;我的侄子用「會」造句:我會玩手機。我兒子用「像」造句:酒像水。我小外甥女用「一…就…」造句:爸爸一回家就向媽媽要錢」
不得不說,孩子們在造句方面的造詣,真是讓成年人望塵莫及。這些稀奇古怪(洞察真相)的句子,能分分鐘把人噎得無話可說,但,這也並非是壞事。
科學研究表明,腦洞大的孩子想像力豐富、思維活躍,而且極富探索和開創精神。這些品質甚至是「科學家必備技能」之一。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保護孩子的腦洞,讓孩子的想像力自由馳騁。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孩子的腦洞究竟能有多大
香蕉除了吃之外,還能幹什麼?
當香蕉碰上有創意的孩子,就會有很多用處。
一個小孩在動車上,為了邊吃邊看視頻,用兩根香蕉做成手機支撐架。
8歲的女孩的特別喜歡看書,她用繩子把書綁在鉤子上,這樣再也不怕書掉水裡啦!
一個小男孩為自己做了一個私密的家庭影院。
這個孩子為媽媽用樂高做了一個平板電腦的支撐架。
年僅3歲的小男孩飽受撿鉛筆之苦,做了這個「神器」。
這個可愛的娃,小小年紀就會利用自身優勢了……
還有用紙杯做的揚聲器、永遠不會掉進碗裡的勺子、用卡片做成遮陽帽、以氣球為動力的小汽車……
在他們小小的腦瓜裡,有那麼多天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在那個奇妙的「小宇宙」裡,有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他們獨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曾看過一本書,名叫《孩子們的詩》,裡面收錄了一些3-12歲孩子的奇思妙想。細細翻看,每一首都有著犀利又充滿靈性的想像,讓我們這些大人甘拜下風。
在6歲的姜二嫚小朋友眼中,「光」是這樣的:晚上,我打著手電筒散步。累了就拿它當拐杖,我拄著一束光。5歲的多多小朋友告訴大家:要是笑過了頭,你就會飛到天上去。要想回到地面,你就必須做一件傷心事。8歲的陳科全有一雙這樣的「眼睛」: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裝得下高山,裝得下大海,裝得下藍天,裝得下整個世界;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時遇到心事,就連兩行淚也裝不下。
有網友酸酸的說,年紀限制了我的想像力,18歲的我,再也寫不出這樣的詩了。深有同感。
小朋友本身就是一首詩,一首充滿想像和無限希望的詩。
孩子的想像無處不在,同樣的事物在他們眼中會呈現出不同的模樣,這份童心和肆無忌憚的想像,我們要讓它保留的時間長一點、再長一點。
想像力是需要保護的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卻囊括了一切。」
慶幸的是,想像力不用我們努力追尋,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稍有遺憾的是,它從開始發展到趨於穩定大概只有12年。
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神經聯結數量在9歲時達到14億的頂峰,之後大腦開始整合,神經聯結的數量開始下降,連接得不好的和少用的神經聯結會消失。
整合會在孩子12歲左右完成。此後人一生的神經聯結,除非接受特別的腦力訓練,否則會大致停留在此水平。
想像力是一項有限的資源,它很珍貴。但它又很脆弱,可能會因父母的一句責罵,或是一次的挫敗就拒絕再嘗試,從而丟失這一能力。
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破壞孩子的想像力:
當孩子做了一個小手工讓你欣賞時,你是否撇著嘴說:這是什麼鬼?一點都不像!當看到孩子給花朵塗色時,你是否會說:哪有綠顏色的花?塗個靠譜的顏色好不好?
殊不知,父母用自己的思維定勢,對孩子進行否定和批評,會讓孩子想像力的翅膀剛剛翱翔起來,就被殘忍折斷。
教育學家稱,保護孩子想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理性的支持和鼓勵對待孩子的奇思妙想。
曾經有一位老師讓孩子們畫媽媽的背影,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僅僅在紙上畫了一片大海,然後畫了幾對腳印。
老師很奇怪,走過去問他:「你畫的是什麼?」
他的回答讓所有的人吃驚:
她說:「媽媽去潛水了,所以在沙灘上留下了她的腳印。」
多有趣的想像力,多妙的回答。
孩子的想像力是他與生俱來的寶藏,父母要做的是盡最大能力的保護和挖掘。
保護孩子的想像力人人有責
在美國,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內華達州一個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
這位媽媽非常吃驚,在得知是幼兒園老師教的之後,她一紙訴狀把這個幼兒園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兒園剝奪了伊迪絲的想像力。
她說:「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及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幼兒園教她識讀了「O」後,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
3個月後此案開庭,幼兒園敗訴。不僅僅因為伊迪絲的遭遇,更因為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
「我曾在公園裡見過兩隻天鵝,一隻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隻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在較大的一片水塘裡,完好的一隻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裡。
當時我非常不解,問管理人員原因,他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
被剪去一邊翅膀的天鵝無法保持身體的平衡,飛起後就會掉下來,因此可以放在大水塘裡;
而在小水塘裡的天鵝,雖然翅膀完好無損,但起飛時因沒有必需的滑翔路程,也會老實地呆在水塘裡。
而那天,我女兒的遭遇,讓她變成了幼兒園的一隻天鵝。
老師剪掉了伊迪絲的一隻幻想的翅膀,然後早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只有26個字母的小水塘。」
這段辯護詞後來成了內華達州修改《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其中規定幼兒在學校必須擁有的兩項權利:「玩的權利」和「問為什麼的權利」,也就是擁有想像力的權利。
雖然這位母親的做法看似有些極端,但這種對孩子想像力保護的意識,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過:「總是告訴孩子標準答案,是最失敗的教育。」深以為然。
那無異於強行把一個孩子關進一個封閉的箱子,讓他以為那裡就是天地之大,是多麼可悲。
如何幫助TA放飛想像力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態,站到孩子身邊,與他一起胡思亂想,指引他把想像力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
1、和孩子聊天
一位大學教授曾說: 我女兒五歲了,她對世界會有無窮的疑問和好奇:
為什麼小貓不會說話?月亮上黑黑的東西是什麼?我為什麼叫丫丫?」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
我會引導他去思考,「能先說說你的想法嗎?」或者「你覺得這是怎麼回事呢?」鼓勵他自己去尋找答案。
2、改編故事
當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可以在講到某一個精彩的情節時停下來,問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來做這件事呢?」
「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做呢?」
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越多越好。
比如,在讀《小熊維尼》的故事,讀到:「小熊從樓梯上蹦蹦跳跳地走下來,這是他唯一走下來的方法……」
這時,可以問孩子,維尼還能怎麼下樓梯呢?
你可能會可以聽到許多奇思妙想的答案:
他為什麼一定要下來呢?伸出雙臂保持平衡,從把手上滑下來。用床單做一把降落傘,然後跳下來。
經常這樣練習,孩子的想像力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寬廣。
3、親子DIY
父母可以陪孩子收集一些零散的小東西,比如細繩、串珠、羽毛、樹葉、貝殼等。讓孩子憑自己的想像肆意的去創作出一幅粘貼畫或一個小工藝品。
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思考,想像著如何把這些毫無關聯的東西組合在一起。
而當他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作品時,他會更有信心把這個好習慣延續下去。
按部就班是大人的生活常態,豐富多彩才是孩子們的世界。
不給孩子定標準,利用生活的微小瞬間,給孩子以引導,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孩子的想像力才會越來越豐富。
孩子們未來將面臨的挑戰可能會超乎我們的想像,但無論何時何地,擁有超群的想像力,一定是他們最強大的資本。
所以,父母請珍惜孩子的想像力吧!不要做孩子想像力翅膀的剪刀,而是揚起一陣風去助力它飛翔。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個想像力肆意飛翔的快樂童年。
作者簡介:時光嶼,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寫作營第6期基礎班學員,一個家庭關係和親子教育的踐行和愛好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