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歐美的發展之勢,人們會這樣解讀:有兩根繩子捆住了歐美所有人,一條是宗教,另一條是法律。不管是統治者,還是平民百姓,都逃脫不了這兩條繩子的束縛。宗教信仰這條繩子,它規範人們的精神層面。而法律這條繩子,它規範人們世俗層面。對於中國來說,什麼可以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是文明?是法律?是宗教……
其實,是我們的母親。
今天見到高志,說到他最崇拜誰,他想了一下,這樣回答:
「我是50後的,受到的都是正統的革命理想教育,從小是背毛澤東語錄長大的。在我們那個時代毛澤東的話句句是真理,其實到現在也是一樣的,你去讀一讀《毛選》,真的是句句經典」。
「他老人家說的都對。後來鄧小平實行了改革開放,那也是建立在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之上,沒有毛澤東思想,之後中國的發展也很難繼續進行。當然,70年代末要沒有鄧小平的開拓,毛澤東的思想的內容可能就枯萎了,正是鄧小平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解放初期,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的許多理論自有他的道理,可以說那是中國歷史發展最偉大的時期,他也是最偉大的人,大家都崇拜他,我也不例外」。
「如今,很多人都崇拜宗教,如佛祖、耶穌、真主等,這些都是人們心靈的寄託,人們崇拜他們,認為這些能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為什麼那麼多人崇拜上帝?因為宗教是最高的文化結晶,宗教不是在改造環境,而是在改造人的心靈」。
「如果你聽過貝多芬的《莊嚴彌撒》,你就會知道他為什麼可以譜寫出《第九交響曲》。貝多芬那種音樂的氣勢從哪而來,都是從宗教而來。那是對宗教的頂級狂熱,這都是基於對上帝的崇拜」。
「作為一名建築師,要想去做好任何地域性的建築,就要去研究這個地域民族的本性。而民族的本性源於他們的宗教信仰,去探索他們的宗教信仰的根源,你就能做出他們想要的好的東西」。
「其實,對於崇拜而言,怎麼說呢,我認為應該是沒有固定的,時間不同,領域不同,崇拜都不一樣」。
「就我們那個年代來說,科學家崇拜誰,愛因斯坦,沒有一個科學家比他厲害,大家崇拜的科學家差不多都是愛因斯坦;音樂家大都崇拜貝多芬,他絕對是音樂界的奇才;教育家崇拜孔子,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學者;在家裡也有崇拜的人,那就是我太太;現在呢,社會上崇拜習大大」。
「崇拜對誰來說都一樣,沒有固定的,都是在變化的。但是崇拜和信仰是不同,崇拜有很多,可以變,信仰就一個。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可不這麼認為」。
檔案聲音:中國人有信仰嗎?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還沒有人能客觀地回答出來。至今很多答案都充滿了情緒化。「中國人什麼都信,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等;今天的中國人追名逐利,跟著錢跑,信仰的是權利和財富;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其實,這些尖銳的觀點並沒有正直說到中國人的心坎兒上,那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
高志 說:「中國人有信仰啊,而且中國人的信仰是全世界最厲害的。那中國人信什麼?中國人信仰母親!母親就是我的上帝」!
「中國人口世界第一,13.5億,一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麼大的國家能夠不分裂。你說中國厲害不?團結這麼多人靠什麼?靠信仰而不是崇拜,不是財富!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70億人,沒有一個國家有中國這麼多人而不分裂的。為什麼?因為他們信仰多又雜,而中國信仰就一個,那就是母親」。
「中國人信仰母親,是因為中國信仰孝道,中國的孝道也是全世界最厲害的。在我小時候,我奶奶就常常這麼教育我:誰能夠成為你的好朋友?誰對他媽媽好,你就和誰交朋友,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長大了一定不會太差。等我長大了發現我奶奶說的都是真理呀」。
「你看,好多名人的回憶錄裡寫的最多的是誰,是名人自己嗎,不是呀,都是他們的母親。一個孝順母親的人也許不一定事業有成,但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人一定是非常懂得孝順母親。中國從古至今提倡的是以孝當先,衣錦還鄉」。
為什麼要鼓勵女孩子讀書,因為所有偉大的男人都是媽媽調教出來的,雖然男人是社會的主宰,但是再厲害的男人也得由母親教育,你看那些成功的人,他們的母親都不糊塗,這些母親可能沒有太多的學識,沒有很多財富,但是她們都有足夠的胸懷。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在另一個時空裡,就在自己的身邊,母親就是中國人真正的信仰。
高志的回答讓人不禁想起《風聲》中顧曉夢說的話:「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諒我此刻的決定,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我最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將於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麥家也曾經這樣說過:「人生多險,生命多難,我們要坦然,平安地度過一生,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給一個『信仰』——它可以是一個具體的人或組織,也可能是一個虛無的人或組織,讓這個你終生的信仰的東西陪伴你,讓你變得堅強,去挑戰,去贏得」。
檔案聲音:這個時代需要信仰,中國人的信仰更為親切。母親,樸實而偉大,現實而具體的形象,我們可以與她交流,在她的庇護下成長,最後再去保護她。中國人的信仰如此簡單,卻如此的真實。我想,高志是唯一一個把所謂中國人的信仰說到我心上的人,我突然感覺到中國人不是西方人說的沒有信仰,我們中國人的信仰是多麼的可愛、親切、牢固。
本期索引
檔案編號:20160915
【17-3-1】《莊嚴彌撒》:是貝多芬創作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前後花了4、5年時間創作才得以完成。而且這部作品誕生的時候,距離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陰。似乎作曲家已經提前預知了死神的來臨,因此寫下了這部具有神聖意義的宗教音樂作品。
【17-3-2】《第九交響曲》:由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曲,於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該曲首演於維也納凱倫特納託爾劇院。該曲一共四個樂章,一直以來,該組曲被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
【17-3-3】《風聲》:是中國現代作家麥家於2007年發表在《人民文學》(10月刊)上的懸疑推理諜戰長篇小說,整本刊物只刊登一本長篇小說,是《人民文學》創刊以來第一次,同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成書。
- End -
本文由檔案記錄人原創撰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欲給檔案君提供寶貴建議,請在 | 建築檔案 | 公眾號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