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高校力推民族古籍文獻保護緩解「後繼乏人」之困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11月12日,甘肅省民族事物委員會副主任海佔德和蘭州文理學院黨委書記閻曉輝共同揭牌成立該校西部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編譯與創新研究所。 葉萌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13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除西藏以外,甘肅是四省藏區裡藏有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最多的省份,但是古籍整理、出版、編輯、翻譯等民族文化傳媒人才緊缺。」蘭州文理學院西部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編譯與創新研究所所長道周教授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尤其僅次於漢文古籍數量的藏文古籍文獻,甘肅藏量最大,保護研究出版事業迫在眉睫。

12日,甘肅省民族事物委員會副主任海佔德和蘭州文理學院黨委書記閻曉輝共同揭牌成立該校西部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編譯與創新研究所,旨在推動整理出版以拉卜楞寺藏文文獻為代表的藏文古籍,以及研究整理敦煌文獻中的少數民族古籍文獻,培養更多民族文化傳媒人才,推動甘肅民族古籍文獻傳承和保護研究。

甘肅古籍總藏量約140餘萬冊,其中漢文文獻110餘萬冊,吐蕃文、回鶻文、吐火羅文、西夏文、粟特文等少數民族文獻30餘萬冊。甘肅古籍跨越戰國至西夏9個歷史時期,涉及語言文字、文學、歷史、地理、哲學、宗教、科技、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

尤其,甘肅少數民族文獻、敦煌文獻、秦漢簡牘以及大量的地域文獻,是具有世界影響的特色文獻。

道周說,除了拉卜楞寺藏文獻和敦煌文獻裡的少數民族文獻外,他們還將重點整理研究甘肅各地寺院廟宇藏書和民間藏書,比如近年在甘南白龍江沿線迭部舟曲縣一帶大量被發現的苯教文獻,亦是該研究所重點研究整理內容之一,同時培養更多藏漢雙語古籍保護人才,為甘肅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保護培養一支專業的隊伍。

據悉,蘭州文理學院是甘肅省首批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試點院校,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傳承人群研培基地。

蘭州文理學院校長鄭偉強教授介紹,該校具有致力於民族文化、傳媒、旅遊、藝術等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學科優勢,在甘南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編譯、甘南少數民族節日、服飾、飲食等文化研究已經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出版了相關專著,並獲得多個獎項。

下一步,該校將「西部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編譯與創新研究所」打造成集研究性與協調性於一體的教學科研機構,重點開展藏文經典編譯、藏漢互譯、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民族文化傳媒等,開展文化、藝術和產業的創新性研究,使該校成為西部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交流傳播的基地。(完)

相關焦點

  • 「雲南民族文化和民族古籍專題培訓班」學員到雲南省圖書館學習交流
    12月9日,雲南省民族宗教委和雲南民族幹部學院聯合舉辦的「提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突出人才綜合素質,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雲南民族文化、民族古籍專題培訓班」的80餘名學員到雲南省圖書館學習交流民族古籍保護工作。交流以講座的形式進行。
  • 百餘孤本驚豔新疆文獻古籍展 《海國圖志》首亮相
    1月26日上午,伴著新疆民間藝人熱烈高亢的「刀郎木卡姆」歌舞,「西域遺珍——新疆歷史文獻暨古籍保護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鐵力瓦爾迪•阿不都熱西提,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周和平等出席了開幕儀式。本次展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北京全面展示新疆珍貴歷史文獻,匯集了全國23家收藏單位的320餘件文物,其中超過半數為現今僅存的孤本。
  • 內蒙古社科院圖書館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這些珍貴文獻資源是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收集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品。多年來,他們搜集搶救民族文獻資料,加強文獻資源建設,圍繞著科研工作的需要不斷完善藏書結構,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學科特色的藏書體系。
  • 湖南傳統工藝藍皮書發布 傳統工藝大多後繼乏人
    湘繡行業擁有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不足30人,年齡也都在50歲以上。《發展報告》顯示,益陽小鬱竹藝歷史悠久,2018年5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但目前其從業人員僅100餘人且大多從業者以其他營生為主;侗錦織造技藝是侗族文化的深厚累積,目前侗族地區30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少有人會織錦;花瑤挑花是花瑤民族文化的根基,現僅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代表性傳承人8人。
  • 佛山經典——佛山市圖書館藏古籍地方文獻展
    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飽經歲月風霜的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古籍地方文獻,是地域文化的源頭活水,是地方特色文化自信的基石。佛山市圖書館成立於1957年,迄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館藏古籍2.4萬餘冊,民國線裝文獻1.9萬餘冊。
  • 長途駕車又困又乏?試試這幾招吧,讓你輕鬆度過漫長旅途!
    經常開車的朋友們也都知道,開車時間久了就會有一種非常乏累的感覺,那是因為駕駛人在長途駕駛過程中,始終都會保持一個高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疲憊感,但很多人為了能夠快點回家或者有什麼急事的時候,都會選擇去堅持,但當你堅持不住的時候危險也就降臨了。那在長途駕駛過程中,如果困了乏了到底怎麼怎麼做呢?本篇文章就為大家帶來幾個小妙招,希望能夠對經常長途駕車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 2020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完整
    、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已經國務院批准同意,現予公布。
  • 流派還能「流」多遠 藝術家為後繼乏人而擔憂
    這對合作了50年的「老搭檔」,如今在為戚畢流派的後繼乏人而擔憂。  《解放日報》的報導說,1960年,當時的合作越劇團曾委託上海戲校培養了朱祝芬、楊文蔚等一批演員,現在都到了退休年齡。1980年,劇院改名為靜安越劇團,又請戲校培養了金靜等一批接班人,但現在也已年近不惑,而且早已脫離舞臺。早在90年代初,戚畢二人就提出請戲校招學生,因種種原因迄今未能實現。
  • 「聖靈之光」東巴古籍文獻與麗江古代繪畫展轟動了上海灘!
    ▼ 展覽時間2017/2/17-2017/2/24展覽地點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   目錄大廳 ▼由上海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圖書館主辦的「聖靈之光——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與麗江古代繪畫展」,於2017年2月17日上午在上海圖書館目錄大廳開幕。
  • 《全宋文》|新宋學文獻淵藪,天水朝詞翰寶庫
    歷經近三年的修訂、編輯,期間又力邀安徽教育出版社加盟,方得成此盛業。——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新宋學文獻淵藪,天水朝詞翰寶庫。——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王水照有史以來,第一部大型宋人文獻總集,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足資嘉惠後學。
  • 在出土文獻裡勾稽中國歷史 ——記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籍研究所教授...
    1989年高考後,吳良寶被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錄取,但他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翻閱了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田繼周《先秦民族史》、錢穆《先秦諸子系年》等歷史著作。大三上學期,他在著名古漢語學者古敬恆先生開設的《說文解字》課上學習到一些古文字字形,徹底激發了他學習古文字的興致。
  • 「一肩挑」是破解基層幹部隊伍「後繼乏人」困境的有力舉措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空心化、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基層幹部隊伍「後繼乏人」問題日益凸顯,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重大戰略任務在農村匯聚,迫切需要一支強而有力的基層幹部隊伍,基層幹部隊伍建設中的這種供需矛盾不容忽視。
  • 中國蒙藏古籍檔案文獻收藏者袒露心聲:「願為歷史提供真實底稿」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烏蘭察布9月26日電 題:中國蒙藏古籍檔案文獻收藏者袒露心聲:「願為歷史提供真實底稿」中新網記者李愛平兩天前,巴特爾和愛人傅娜英做了一個「重大抉擇」,倆人把部分蒙藏古籍檔案文獻捐贈給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一時被外界傳為美談。
  • 奧沙利文再奪冠,斯諾克真後繼乏人嗎?
    在頌揚的同時,包括羅尼本人在內,都在感慨斯諾克的後繼乏人。回頭看看中國斯諾克,不免感到另一番的困惑。自丁俊暉後,中國選手可謂如雨後春筍,不時有新人冒出,人也一茬又一茬。他們中不乏靈光乍洩之人,但隨後就淹沒在茫茫人海中,偶爾會有浮現。
  • 秋乏症狀怎麼緩解?一套秋天練習的瑜伽序列,幫你趕走秋乏
    大家好,我是瑜伽老師小二呆~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一到秋天,人就很容易感到疲乏,總感覺提不起精氣神來……這是因為,經歷了夏季的高溫,我們的機體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減弱導致食欲不振等等。
  • 宜昌這些傳統技藝後繼乏人,一起看看「九佬十八匠」最後榮光
    自清朝政府在土家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後,漢族地區的工匠大量進入長陽,定居於各大小集鎮、山寨,促進了民間工藝的發展。建國初期,俗稱「小漢口」的長陽資丘集鎮﹐外來人員含十三個省市,幾乎全都是手工業者。長陽「九佬十八匠」在各地工種不盡相同,而且九佬和十八匠在各地說法不一。長陽有關史料記載九佬為:修腳佬、剃頭佬、閹豬佬、補鍋佬、鑽磨佬、渡船佬、殺豬佬、打魚佬、趕仗佬。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推薦名單
    (四)多文種一、漢文珍貴古籍(一)先秦兩漢時期00001 厚父戰國中晚期 竹簡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00002 封許之命戰國中晚期 竹簡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00003 命訓戰國中晚期 竹簡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00004 湯處於湯丘戰國中晚期 竹簡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00005 湯在啻門戰國中晚期
  • 瞭望丨後繼乏人,村幹部的班誰來接?
    ◆ 「我們班子5個人,平均年齡55歲,在鎮上都不算是年紀最大的」「有的年輕人進城打工3個月收入就頂上我一年,很難把他們留在村裡」,一些地方村幹部工資低、任務重,缺少社會保障,一定程度上存在幹部隊伍老齡化、後繼乏人現象  ◆ 「村裡想依託網際網路搞電商,但村幹部年齡偏大,不會弄,更需要熟悉網絡的年輕人回歸,來帶動村級經濟發展
  • 【潮俗】後繼乏人的潮汕老行當——雕粿印
    據載,1956年合作化運動時期,揭西縣棉湖由刻印和刻粿印的28人組成棉湖雕刻社,專門從事粿印生產。1965年為滿足市場需求,隨之擴大生產,以傳、幫、帶培訓新工人,品種、規格增多,年產量近五萬支。1980年由於傳統木雕粿印受現代塑料粿印的衝擊,因而產量驟降。
  •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此次也收入名錄。這是早期印刷品實物的重要例證。一批名家稿抄校本在此次評選中湧現,如上海圖書館的範欽輯《建安七子集》,卷首題辭、小傳、目錄及書眉所注詩文出處均為天一閣主人範欽手跡,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