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人人月薪過萬,十萬遍地都是?這3種倖存者偏差,你應該知道

2020-12-23 虎虎說職場

在二戰時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沃德,對遭受了攻擊的轟炸機進行數據分析,他得出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他建議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措施。但是軍方指揮官則認為應該加強油箱部分,因為油箱中彈,則直接墜機,沒法飛回來。現在能看到的都是中彈後飛回來的倖存者。這就是很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倖存者偏差現象也很普遍。特別是這3種現象。

01讀書無用論

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們看多了那些沒讀多少書的人,一樣能平步青雲。

比如微軟的比爾蓋茨,臉書的扎克伯格,他們都選擇退學,而去創業。

還看過,那些讀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很成功的人。

比如,我們熟知的那個讀完清華去賣豬肉的人。

生活中,還有不少人高中學歷當上公司CEO,初中學歷在大城市買房買車,更有李子柒小學學歷已經年入幾個億。

似乎讀書就是個錯誤,不值得。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並不是,只是那些沒讀多少書的人,更容易被我們看到,我們更喜歡看到這樣「勵志」或「逆襲」的故事。同樣那些讀了很多書,但是混得不好的人,他們也更容易出現在我們視野。

我們總是喜歡看到這樣反差很大的人和事。

拋開這些個例,要知道,讀了很多書的人比沒讀多少的人,普遍是要好點。

讀書無用論,就是很典型的一種倖存者偏差。不要被誤導,好好讀書才是正道。

02隻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特別火的話題,關於「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

是啊,你再怎麼努力又怎麼能抵得上別人幾代人的努力奮鬥。

在這裡,並不是勸你不要努力,只是不要盲目相信努力這回事。

就好比,你不會彈鋼琴,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但是你再怎麼努力,也很難達到鋼琴家的水平。就像,你再怎麼努力寫作,也幾乎不可能成為像莫言那樣的文學大家。

顯然這些都不是努努力就可以的。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小時候我們都特別喜歡這句話,也確實被這句話給打動了,覺得要好好努力學習,這都沒錯。

但是,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的重要。」

有沒有一種冰冷的水突然從頭頂上倒下來的感覺?

我們看到別人很努力,然後成功了,但沒看到的是他們背後的「天才」成分,或許背後還有可能會帶有「運氣」成分。

通常那些成功的人,也不願把這些「天才」或者「運氣」成分展現給你,而你只能看到他們的努力。

這就導致了絕大多數人的「倖存者偏差」。

生活中,工作中,我們依然要努力,但是不要太強調「努力」的強大。

只要努力過,即使失敗,也知足。明白這一點就夠了。

03網上人人月薪過萬

經常刷視頻,看文章,很容易有種錯覺:網上人人月薪過萬,十萬遍地都是。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原因是網上有一部分人誇大收入,也有一部分人確實賺到錢了。比如那些視頻大V發幾個視頻真有可能賺幾萬,甚至十幾萬。

但是,這並不能說所有人都是這樣。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他們收入很低,他們不太願意也不想在網上進行公布。

網上很多人發一個視頻賺的可能就幾分錢。這些公布出來,也就訴苦而已,得不到大家普遍的關注。

另外,給我們這樣錯覺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看了很多有關「大錢」的信息。

比如,萬科董事長王健林曾說,要設立一個小目標,先掙它一個億。一個億是個小目標?

還有每年福布斯排行榜都會公布,誰以多少億的身價進入前十前百,誰又跌落排行榜。

而且在一線城市的房價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小城市的房價相對也不便宜,但是這些房子在一開盤幾乎就售賣完了。

看著這些,似乎遠在網絡那端甚至身邊的好多人,都很有錢。

但是,這給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絕大多數人還是很「苦」,每月賺不到多少錢,還得為每天的各種開銷煩惱。

現實中,人們常常偏愛「成功」,而很少去關注「失敗」。就像很多人說的,每100個創業者裡面,能成功的不到1人,這是事實。但是不少人看到這1%的成功,就盲目跟進,以為自己也可以,最後很有可能會導致血本無歸。

真正理解「倖存者偏差」現象,更客觀地去看待他人的成功與失敗,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會受他人影響。

相關焦點

  • 辭職之前請確定你真正理解了倖存者偏差
    什麼叫做倖存者偏差呢?話說二戰期間,戰鬥過後,工程師研究飛回來的飛機身上的彈痕,本來軍方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的防彈程度。但是統計學家沃德確提出恰恰相反的觀點,很簡單的道理,彈痕少的部位被擊中的飛機估計都是飛不回來了,所以導致了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最後經過驗證,證明沃德的統計學理論是正確的。這就是一個很經典的表現倖存者偏差的案例。
  • 身邊人工資都是幾千塊,為啥感覺月薪過萬很普遍?原因很簡單!
    我們知道,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是北上廣深這四個城市,可以說在這些城市工作的人的收入水平代表了我國最高的一批。根據騰訊出示的一份調查報告,我們了解到,在北京和上海月薪過萬的就業者比例剛剛超過三成,在深圳一個月收入超過一萬元的不到30%。而在廣州更少,只有15%的就業人口月薪過萬。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當我們看全局才會知道,倖存下來的的人提供的經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部分「真相」而已。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
  • 倖存者偏差,你知道嗎?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倖存者偏差。 如果搜索倖存者偏差關鍵詞,大概率會追溯到二戰期間的轟炸機中彈事件。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亞伯拉罕沃德教授,接受軍方要求,給出關於加強戰鬥機的防護建議。
  • 倖存者偏差告訴你成功學不可靠!
    有個統計學家叫做沃爾德,他說不應該在機翼和尾翼上加強防護。因為我們看到的都是倖存下來的飛機,看不到那些已經墜毀的。墜毀的飛機很可能是在螺旋槳和駕駛艙中彈,因此我們更要在這螺旋槳和駕駛艙加強防護。後來人們他說得有道理,聽了他的話,也起到了作用!倖存者偏差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成功的我們叫做A,另一類失敗的叫做B。
  • 「倖存者偏差」不是教你狡辯的,因為例子都是倖存者
    不要迷信倖存者pian'cha今天和大家聊聊傳說中的「倖存者偏差」,相信很多人都只是聽過,卻並不理解。這個詞聽上去很高大上,但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謂的倖存者偏差就是只針對被選擇出來的倖存者,或者說成功者進行研究,而忽略不去研究那些沒有被選擇出來的情況,這樣往往會得到一些非常扯淡的結果。
  • 先看看月薪過萬的人到底有多少
    有那麼一句話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月薪1萬上街要飯年薪百萬,剛剛脫貧,如果你也被這些標題黨擊中過,先別忙著懷疑自己是不是又拖了祖國的後腿了。
  • 倖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西塞羅的朋友回答說,因為拜過神出海的人都活著回來了。於是西塞羅就說那你把那些沒有活著的人叫回來,我問問他們有沒有拜過神。因此,西塞羅也就成了第一個提出「倖存者偏差」的人。要想救那些轟炸機飛行員的性命,更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去研究那些被打中並墜毀的轟炸機。這說明偏信「倖存者偏差」只會導致更多的不幸,只有看到「倖存者偏差」背後的邏輯錯誤,才有可能阻止更多不幸的發生。
  • 疫情之下,倖存者偏差
    現實正是如此的骨感,當你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分享給這些正處於「群嗨」狀態的人們,得到卻是一種自取其辱的孤獨,他們會回之「群嘲」的!其實,大疫來襲,是全人類的災難——人人都廁身其間,人人都是受害者!更何況,我們這一邊,疫情並沒有真正結束,也根本說不上已經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 倖存者偏差:小飛的第一本書
    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什麼?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人們又稱其為 "生存者偏差" 或 "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只關注那些成功存活下來的人,而忽略了那些失敗的人。
  • 開車的「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其實是在統計概率分布時一個典型的錯誤。錯誤在於對統計過程中對於基數的錯誤估計。如果上面這兩句話你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A吃了一個偏方治好了某種病,於是說這個偏方可以治好這種病。
  • 心理學:倖存者偏差,你最應該防止掉進去的人性誤區
    比如,沒來的請舉手,哦,沒人舉手,大家都到了。但是,有些東西就不是那麼明顯了。比如我們經常說的:淹死的都是會遊泳的。這話聽起來沒問題。然而,不會遊泳的,一般是不會下水的。即使下水,也是帶著遊泳圈小心翼翼的在家長看護下遊泳。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倖存者偏差,表面上看是統計學、邏輯學的範疇,但實際上卻是來自於人性。很多倖存者偏差問題,是非常隱蔽,危害性也相當大的。
  • 倖存者偏差:被忽視的大多數,才最致命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是從戰爭中的一個故事來的。在二戰期間,空軍是每個國家最重要的戰鬥力之一,為了減少戰鬥機的損耗,各國都派了大量的專家來研究如何保護戰鬥機,在保證戰鬥力的同時還能減少戰損率。
  • 股市中的倖存者偏差
    來源:雪球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
    在上千人的大會上,倖存者會告訴大眾,他成功是多麼的容易,賺錢唾手可得,只要你加入傳銷,你就可以像他一樣,住豪宅,開豪車。有些不法的傳銷公司甚至會採用欺騙的方式,包裝和製造倖存者,曾經有從傳銷公司出來的分享者講到,當時自己在講自己成功的經歷,說的都是假的,為了感動大眾,在臺上啼哭成聲,轉身到了後臺,憋不住哈哈大笑,嘴裡說到「這幫傻瓜,講什麼都信」。
  • 騙子密碼:倖存者偏差
    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很多時候你統計的數據與你要調查的結果沒有任何聯繫,甚至與你要調查的結果正好相反。
  • 網際網路人必須要懂的 「倖存者偏差」
    不管你是否聽過這個詞,這篇文章都會讓你對 「倖存者偏差」 理解的更加深刻,先讓我們來看幾個段子:學校組織郊遊,老師問:沒來的同學舉個手,好,人齊了,我們出發吧!央視記者在一輛高鐵上問:您買到票了嗎?買到了!您呢,您買到了票了嗎?買到了!媽媽為什麼不挑食?因為她買菜的時候已經挑過了!降落傘的電商店鋪為什麼都是好評?因降落傘有問題而失事的人想給差評也給不了!
  •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指的是取得數據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數據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西塞羅是無神論者,有人就跟他說要拜神,他質疑說:「為什麼要拜神呢?」西塞羅的朋友回答說,因為拜過神出海的人都活著回來了。於是西塞羅就說那你把那些沒有活著的人叫回來,我問問他們有沒有拜過神。因此,西塞羅也就成了第一個提出「倖存者偏差」的人。因為只有活著的人才可以說話,死人是開不了口的,每當活著的人回來之後說:「因為我是拜過神的,所以我就活下來了。」
  • 統計學中的「倖存者偏差」,如何影響著你和我?
    專家們檢查了執行任務歸來的戰鬥機,發現所有的飛機腹部都是傷橫累累,於是專家們建議,機腹非常容易受到炮火的攻擊,應該加強對機腹的保護。最後國防部的要求卻是,改進和加強對機翼的保護。因為國防部的統計學家們發現,能夠倖存返航的戰鬥機,機翼都是完好無損的,這說明了被擊中機翼的戰鬥機都已經墜落了,而僅僅被擊中機腹的戰鬥機卻還能返航,應該加強保護的是機翼,而不是機腹。
  • 重大疾病保險市場規律:倖存者偏差
    統計學專家沃爾德給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他通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得出結論:應該加裝的是引擎部分,因為被擊中引擎的飛機基本都回不來了,根本就沒有進入統計樣本,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倖存者偏差,學術上也叫做沉默的證據或者死人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