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沃德,對遭受了攻擊的轟炸機進行數據分析,他得出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他建議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措施。但是軍方指揮官則認為應該加強油箱部分,因為油箱中彈,則直接墜機,沒法飛回來。現在能看到的都是中彈後飛回來的倖存者。這就是很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倖存者偏差現象也很普遍。特別是這3種現象。
01讀書無用論
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們看多了那些沒讀多少書的人,一樣能平步青雲。
比如微軟的比爾蓋茨,臉書的扎克伯格,他們都選擇退學,而去創業。
還看過,那些讀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很成功的人。
比如,我們熟知的那個讀完清華去賣豬肉的人。
生活中,還有不少人高中學歷當上公司CEO,初中學歷在大城市買房買車,更有李子柒小學學歷已經年入幾個億。
似乎讀書就是個錯誤,不值得。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並不是,只是那些沒讀多少書的人,更容易被我們看到,我們更喜歡看到這樣「勵志」或「逆襲」的故事。同樣那些讀了很多書,但是混得不好的人,他們也更容易出現在我們視野。
我們總是喜歡看到這樣反差很大的人和事。
拋開這些個例,要知道,讀了很多書的人比沒讀多少的人,普遍是要好點。
讀書無用論,就是很典型的一種倖存者偏差。不要被誤導,好好讀書才是正道。
02隻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特別火的話題,關於「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
是啊,你再怎麼努力又怎麼能抵得上別人幾代人的努力奮鬥。
在這裡,並不是勸你不要努力,只是不要盲目相信努力這回事。
就好比,你不會彈鋼琴,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但是你再怎麼努力,也很難達到鋼琴家的水平。就像,你再怎麼努力寫作,也幾乎不可能成為像莫言那樣的文學大家。
顯然這些都不是努努力就可以的。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小時候我們都特別喜歡這句話,也確實被這句話給打動了,覺得要好好努力學習,這都沒錯。
但是,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的重要。」
有沒有一種冰冷的水突然從頭頂上倒下來的感覺?
我們看到別人很努力,然後成功了,但沒看到的是他們背後的「天才」成分,或許背後還有可能會帶有「運氣」成分。
通常那些成功的人,也不願把這些「天才」或者「運氣」成分展現給你,而你只能看到他們的努力。
這就導致了絕大多數人的「倖存者偏差」。
生活中,工作中,我們依然要努力,但是不要太強調「努力」的強大。
只要努力過,即使失敗,也知足。明白這一點就夠了。
03網上人人月薪過萬
經常刷視頻,看文章,很容易有種錯覺:網上人人月薪過萬,十萬遍地都是。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原因是網上有一部分人誇大收入,也有一部分人確實賺到錢了。比如那些視頻大V發幾個視頻真有可能賺幾萬,甚至十幾萬。
但是,這並不能說所有人都是這樣。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他們收入很低,他們不太願意也不想在網上進行公布。
網上很多人發一個視頻賺的可能就幾分錢。這些公布出來,也就訴苦而已,得不到大家普遍的關注。
另外,給我們這樣錯覺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看了很多有關「大錢」的信息。
比如,萬科董事長王健林曾說,要設立一個小目標,先掙它一個億。一個億是個小目標?
還有每年福布斯排行榜都會公布,誰以多少億的身價進入前十前百,誰又跌落排行榜。
而且在一線城市的房價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小城市的房價相對也不便宜,但是這些房子在一開盤幾乎就售賣完了。
看著這些,似乎遠在網絡那端甚至身邊的好多人,都很有錢。
但是,這給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絕大多數人還是很「苦」,每月賺不到多少錢,還得為每天的各種開銷煩惱。
現實中,人們常常偏愛「成功」,而很少去關注「失敗」。就像很多人說的,每100個創業者裡面,能成功的不到1人,這是事實。但是不少人看到這1%的成功,就盲目跟進,以為自己也可以,最後很有可能會導致血本無歸。
真正理解「倖存者偏差」現象,更客觀地去看待他人的成功與失敗,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會受他人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