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幹薑湯有何玄機?傷寒大家劉渡舟一語道破

2021-02-22 效驗方

柴胡、黃芩清少陽之熱,解鬱利氣;

乾薑、炙草溫焙中州,以暖太陰之寒

桂枝通陽行氣,以化津液;

栝樓根、牡蠣生津軟堅以療肝脾痞硬。

我認為這個方子,有小柴胡湯與理中湯合方之義。並與大柴胡湯遙相對應——一(大柴胡湯)治(胃)實熱,一(柴胡桂枝幹薑湯)治(脾)虛寒。仲景為少陽病機橫逆脾胃時,而分寒熱兩途,與虛實兩治之法,體現了「一分為二」的精神。

但是,論中所載並無下利腹脹等證,國內注家亦鮮有報導。我看日本人榕堂尾臺先生的《類聚方廣義》內赫然寫出治「大便溏薄、小便不利」八個字,也可以說是記載治下利的第一手材料。

由此推論,臨床抓住主證,首先要抓住「陰證機轉」的病機,那就是太陰脾寒所發生的下利與腹脹這一特點。

所以,儘管柴胡桂枝幹薑湯,在臨床上的治療(症狀)會有千變萬化,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證一—下利,則左右逢源而萬變不離其宗,

如果在它的主證中,而出現「後背疼痛」。這是因為少陽氣機鬱勃不伸,而又脾寒下利,「背為陽府」,既不能暢通,又不能溫煦,所以背痛之證,就勿怪其然了。

本方有柴胡之疏利、桂枝之溫通、乾薑之斡旋,則大氣一轉,下利與背痛可以立已。

如果本證兼見脅痛的,此為少陽氣鬱,經脈不利,而又脾寒土漸,不灌四旁之所致。這種脅痛對利氣活血止痛等藥往往無效可言。

餘治李姓婦,45歲,患B型肝炎,纏綿不愈,而右脅苦痛,繞及後背,入夜為甚。曾服疏肝活絡之藥六十餘劑而不效。切其脈弦沉,視舌苦則白滑。問其大便則稱溏薄,每日三次,伴有腹脹。

本證既有少陽氣鬱,又有「陰寒機轉」,腹滿下利,主證在於脾寒而無復可疑。為疏柴胡桂枝幹薑湯,服至第七劑,大便不瀉,而脅痛遂瘳。

如果主證同時又兼見「小腹脹滿」,而「小便不利」,則為膀胱氣冷,氣化不及,寒氣下滯所致,可用本方通陽行水,以化寒溼,則小腹不脹,而小便暢利;

如果在主證基礎上,而又出現兩手麻木,甚則不能握物的,此乃脾寒氣衰,不能充養四末。本方溫通脾陽,而促進衛陽之氣,故其療效十分顯著。

書畫家唐老,82歲,兩手發麻,不能握管作書,服黃芪、當歸十數劑而效果不顯。餘切其脈沉緩,大便則溏薄不實。乃書柴胡桂枝幹薑湯,服至八劑,則霍然痊癒。

如果本證而兼見「糖尿病」,口渴欲飲,血糖、尿糖增高,可用本方治療。則大便成形,口渴不發,檢驗血糖指標則下降為顯。本方在《金匱要略方論》用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的少陽病榮衛兩虛之證。

國內經方諸師,往往認為本方治療少陽病樞機不利,又兼有水飲內伏之病變。日本的古方派的認識大致與中國相同,但提出「氣上衝」與「腹中悸動」等主證而為難能可貴。

本方能溫寒通陽,解結化飲,疏利肝膽之氣。善治背痛、腹痛、腹脹、脅痛、脅脹、小腹痛、小腹脹、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證。

其中,大便溏薄在少陽病中即反映出來了「陰證機轉」的病機在肝病、膽病中亦為由熱轉寒,由陽入陰的一個轉折點。這個病機,稍縱即失,就會發展成為肝硬化與腹水等證。

所以,柴胡桂枝幹薑湯在臨床上大有用武之地,其療效與預防作用的實踐意義很大,很廣。

相關焦點

  • 柴胡桂枝幹薑湯
    中文名柴胡桂枝幹薑湯主要原料柴胡、桂枝、乾薑、黃芩是否含防腐劑否主要食用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斂陰適宜人群傷寒者副作用用量需注意簡介【來源】《傷寒論》。【主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神經官能症,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內涵應用】劉渡舟教授論柴胡桂枝幹薑湯的內涵與應用出處劉渡舟教授(1917-2001),為我國已故著名中醫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首批中醫博士生導師。
  • 經典名方「柴胡桂枝幹薑湯」
    主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神經官能症,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見於《傷寒論》第147條:原文為「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 方|柴胡桂枝幹薑湯
    今天蘆根君與大家分享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枝幹薑湯來自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我們先看看原文怎麼說的147
  • 【經方習讀】柴胡桂枝幹薑湯
    (傷寒論:147)柴胡桂枝幹薑湯方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樓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功效配伍】柴胡桂枝幹薑湯和解少陽,溫化水飲。
  • 傷寒論29: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湯.
    條辨一六一: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柴胡桂枝湯方柴胡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劈,生薑一兩半切。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病位、病機、方義分析
    王宗柱認為柴胡桂枝幹薑湯證與大柴胡湯證同屬少陽病腑證,少陽分司手足二經,包括膽與三焦兩腑,邪入少陽,致少陽樞機不利,內傳於腑,不僅可使膽腑壅滯而為大柴胡湯證,也可因三焦氣機壅滯不暢而形成柴胡桂枝幹薑湯證。
  •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
    >【8.26】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講完這個湯呢,接下來一個柴胡桂枝幹薑湯。講到柴胡桂枝幹薑湯就會給人一種錯覺,什麼樣的錯覺呢?就是柴胡桂枝幹薑湯跟我們剛剛講的這個柴桂各半湯是不是一個很類似的方啊?其實路數不太一樣哦,你不要說主症不一樣,它的藥的走法也不一樣。 我覺得它可以標示出它的藥味相當不同的點哦,是在於一個是有姜棗的方,一個是沒有姜棗的方。
  • 日精錄 |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柴胡桂枝幹薑湯方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
  • 兩則醫案論解柴胡桂枝幹薑湯
    桂枝幹薑湯應用體會柴胡桂枝幹薑湯和小柴胡湯一樣,千百年來被古今醫家在臨床應用得非常廣泛,從而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像我們熟悉的當代著名經方家胡希恕先生和劉渡舟先生都是運用柴胡桂枝幹薑湯的高手。我近幾年通過學習前輩醫家經驗和臨床摸索,逐漸積累了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的一些經驗,下面從幾個不同方面講講柴胡桂枝幹薑湯的應用。
  • 柴胡桂枝幹薑湯的臨床運用
    學習過《傷寒論》的人,肯定對於柴胡桂枝幹薑湯這個方子不陌生,但是論起這個方子該如何在臨床中使用,確實很多人也不曉得如何抓住使用這個方子的特徵點。我們試著來分析柴胡桂枝幹薑湯是怎麼來的。     首先來看條文:「14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 經方:柴胡桂枝幹薑湯
    清•陳修園《長沙方歌括》柴胡桂枝幹薑湯是由柴胡、桂枝、乾薑、栝樓根、黃芩、牡蠣(熬)、炙甘草組成,味辛,微苦。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斂陰的功效。用於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心煩,或大便溏洩等症。
  • 柴胡桂枝幹薑湯治驗
    原文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147)  解說柴胡桂枝幹薑湯為小柴胡湯的一個變方,由小柴胡湯減去半夏、人參、大棗、生薑,加乾薑、桂枝、牡蠣、花粉而成,用於治療少陽膽熱兼太陰脾寒,氣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的腹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胸脅發滿或脅痛控背,口渴心煩,往來寒熱,手指發麻,舌紅苔白#039;脈弦而緩等證。本方和解少陽,兼溫脾家寒溼;與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瀉陽明裡實,一實一虛,相互發明。
  • 傷寒論小柴胡湯解表散熱疏肝和胃及柴胡桂桂乾薑湯證與臟腑辨證的肝氣鬱結證+肝胃不和證+肝膽溼熱+食滯胃脘證+腎虛證+心腎不交證:
    柴胡桂桂乾薑湯加附子: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柴胡桂桂幹薑湯合半夏厚樸湯:?半夏厚樸湯方證:半夏厚樸湯加桔梗豆蔻方組:四逆散方證:八味解鬱湯方證:八味除煩湯方證:膽熱脾寒證:脾陽虛證:寒溼困脾證:?柴胡桂桂乾薑湯方證與肝鬱不調證:?
  • 全面學習柴胡桂枝幹薑湯
    【原文】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147)柴胡桂枝幹薑湯方: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 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癒頑固性痞證
    柴胡桂枝幹薑湯重點是和解少陽的作用。臨證時充分發揮柴胡桂枝幹薑湯調理少陽樞機的作用,將厥陰病引出少陽,陰病出陽則向愈;或將太陰病拉回少陽,機轉回陽則病癒。    柴胡桂枝幹薑湯出自《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此方具有和解少陽,溫化寒飲之功,用途甚廣。
  • 胡希恕論柴胡桂枝幹薑湯
    我們看看這個柴胡桂枝幹薑湯,這個方劑在這個臨床的應用也挺廣。這個方劑我們看起來,它沒有半夏,所以它不治嘔,在這個書(指《傷寒論》)上呢,也是不嘔而渴。它這個栝樓、牡蠣也是個方劑呀,你看那個《金匱要略》裡有,栝樓牡蠣散呀,它治渴。那麼不嘔而渴的柴胡證,這個方劑的很多。
  • 劉渡舟解傷寒|關於治療膽熱脾寒諸多消化系統的疾病
    原文: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柴胡桂枝幹薑湯證是傷寒誤治而導致的邪傳少陽,氣化失常,津液不布的湯證。此方與大柴胡湯是個對比方,大柴胡湯治少陽之邪歸併入陽明,陽明燥熱,所以既解少陽,又下陽明,是治實證。
  • 雙解表裡溫脾陽 柴胡桂枝幹姜湯
    ,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本條講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其實,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就是上一條柴胡桂枝湯證出現陰性特徵時候的方劑。
  • 整個方子雖然只有七味藥,卻是妙合病機諸症——柴胡桂枝幹薑湯醫案合輯
    ,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聽過塗華新導師經方講座的人都知道,塗師常說,「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一部《傷寒論》為什麼叫『傷寒』,仲景以傷寒為例,為我們講述了寒邪這個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是有其深刻意義的」。塗華新導師在經方講座中告訴我們:生病是源於肌體紊亂,是我們看不見的小情人,告訴我們肌體哪裡出現問題,需要關注修正一下,如是而已。把患者體質狀態辨證準確,臨床應用常能取效。
  • 全解: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四逆散
    仲景書中以柴胡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柴胡桂枝湯,柴胡龍骨牡蠣湯四者,皆屬小柴胡湯的加減方,茲所討論者,為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四逆散等四主方依次述之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