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大安環珠寨安陸縣城遺址見聞

2020-12-23 騰訊網

日前,在陸豐市大安鎮陸軍村黨總支部書記謝俊超的帶領下,來到該村唐初安陸縣遺蹟(環珠寨村)參觀。遺址現在僅存普玄樓北門樓及高5米的寨牆,「普玄樓」三個字已經看不清,寨子裡古建築除了殘存幾堵斷垣殘壁,其他的已經蕩然無存。寨子裡有一口古井,現已沒人取水飲用,只有清潔衛生時抽取井水。寨子裡還有一塊「安陸向前紀念路」石碑,路是新修建的水泥路面。

據考是宋以後歷代重修的鄉寨圍牆,並非當時的建縣城牆。從村北面進入,走過數座新建民房,北門便赫然躍入眼帘。一段約20米長的斷壁殘垣,班駁黝黑,傳說中的五色石子璀燦身影隱褪在歷史的黑幕裡,早就不見蹤影。所有的一切都透出滄桑。城門門框是用石板做成的,寬約1米8,高約2米,底石板早就被幾百年來進進出出的人們的足跡磨光。頂板由幾條石板並列構成,縫隙裡鍥著青色泥土磚。青磚為宋時所特有,考古人員據此推斷此門系宋時重修。門上有一四方小殘樓,開有一小窗。

「普玄樓」城門外的右側有一座小巧的廟宇,裡面供著諸神靈位。據村裡人說:這神靈原先是供在城樓上的,後來城樓年久失修,成了危樓,村民才把神靈位從樓上搬到門口,另建廟宇供奉。廟旁有一株古榕枝繁葉茂,據說有幾百年的樹齡,仍透著旺盛和生機,像身著戎裝配著武器威武勇猛的將軍守護著古城門。古寨形狀近似橢圓形,設置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從海豐縣劃出東部地區建立安陸縣(即後來的陸豐縣),縣城設在今市轄之大安鎮陸軍環珠寨,距今有1378年歷史。唐貞觀元年(627年),陸豐併入海豐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屬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相傳當時的安陸縣城平面布局為一圓形,並置有四城樓,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牆嵌飾著許多河卵石,形狀如珠(後人稱環珠寨)。周圍有駐軍把守。現環珠寨附近有一座叫軍寨的村莊,就是當年的兵營遺址。歷史滄桑,唐代安陸縣城遺址現為環珠寨村民以向氏為主的村民居住。當屬宋末時期重修的遺蹟。城牆有三個門:南門施德樓、北門普玄樓、西門太平門。村內有古祠堂三座:城內向氏宗祠(供葛氏媽太)一座、向厝埔向氏宗祠(供明朝昭信校尉向書)一座、中巷向氏宗祠(仰之堂)一座,在1992年大房公敏芝堂,二房耀明堂建成入夥,現有祠堂5座。

安陸縣的存廢,主要取決於不同時期的政策走向。如果不算海陸豐縣誌沒有記載五代時期的那一次,那麼,海陸豐第二次的分治,則是在距貞觀元年安陸縣被撤併後的1104年的事了。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清延析海豐縣東部的坊廓(今陸豐之中西部)、石帆(今陸豐之東南部)、吉康(今陸河及揭西縣一部分)為新置縣,取舊名安陸的「陸」字和海豐的「豐」字,命名為陸豐。縣治設在坊廓之東海滘,也即是今天的東海鎮。首任知縣系監生身份的正白旗人黃煌,隸屬惠州府。

古寨內,排列有序的泥瓦民房,整齊有序,很多人已經將房子建在寨外,但仍有人執著的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寨內房子整體布局不同於農村的民居建築:一是同列房子左右牆體是連接共用的,十多座房子連成整體。這種建築形式常見於舊時的城鎮,在農村是極少見的;二是前後列的房子間隔距離在6米以上,寬闊筆直。有趣的是,村裡人說,從古至今村人一直使用「前街、中街、后街」的叫法,這是否緣於唐初的遺風呢?

相關焦點

  • 汕尾海陸豐革命遺址大全,你們鎮有嗎?
    紅四師赤石戰鬥遺址10. 大安峒紅軍醫院遺址11. 東縱六支衛生隊傷兵站遺址12. 中共海陸豐縣委舉行幹部會議遺址13. 中共海陸豐縣委成立遺址14. 東縱六支天仔壁戰鬥遺址15. 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第五團成立遺址16. 彭桂同志犧牲處17.
  • 大安歷史 | 張威避難大安軍寨
    革命志士張威,1902年出生於陸豐東海鎮舊墟一戶貧苦人家。他自幼好學,胸懷大志,就讀海豐陸安師範時,受「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同志的影響,毅然決然投身革命運動,被彭湃讚譽為「農運先鋒」。1928被捕,慘遭敵人殺害時,年僅26歲。    民國初年,在龍山讀書的陸豐大安鎮軍寨村人黃裕與張威結識,兩人志同道合,遂成莫逆之交。
  • 陸豐已審定的革命遺址共有82處,來看看在你們鎮你們村嗎?
    7.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黨員學習班遺址1.中共陸豐縣委駐地遺蹟2.墩仔山紅軍烈士紀念碑3.中共陸惠縣委機關駐地舊址1.炎蒼埔村農會、赤衛隊舊址1.豐圍村農會舊址1.姜文生、姜英毅舊居(去來廬)2.王國祥烈士紀念址3.殉難革命戰士墓4.大安鎮革命烈士紀念碑
  • 大安尋古|大安南山古寨
    點擊藍色字「陸豐大安圈」關注「 南安寨,亦稱「南山古寨」。
  • 揭開塵封的歷史:大安興教寺石爐
    話說十年前,即成化八年(1472),安陸縣春和鄉高竅村大安山東衝坐著一戶人家。男主人姓何名汝霖,女主人陳氏。康熙《湖廣通志》卷三十七,選舉志,記載:「明貢生,何汝霖,安陸人,知縣。」道光《安陸縣誌》卷二十五,記載:「正統朝,何汝榮,知縣,府志、通志俱作汝霖。」
  • 大安正月十五:菜粿
    在大安鎮,農曆正月十五的這一天,大安鎮內的居民家家戶戶都要用菜粿奉拜祖先或神明。除其他街市常見的麵條、粉絲、包點、餃子之外,在舊時的大安,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各種各樣的粿:包括重糕仔粿、菜頭粿、發粿、龜仔粿、紅印粿、桑粿,真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而如今,由於重糕仔粿、桑粿的做工較為複雜,無人製作售賣,在大安市場上已經銷聲匿跡,剩下的只有紅印粿在大安的市場獨撐一面。
  • 陸豐特產之神衝菜脯
    在陸豐,「大安扎某 神衝菜脯」(扎某為女子,大安、神衝均為陸豐地名)幾乎家喻戶曉。幾百年來「吃稀飯配菜脯」的生活飲食習慣,道出了潮汕人勤儉持家、不爭名利、淡然處世的生活氣息。菜脯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進入千家萬戶。    陸豐菜脯首推神衝。神衝村位於東海城東,歷史以種植蘿蔔、醃製菜脯而盛名。該地方半土半沙,最適合種植良種白玉蘿蔔。而神衝人獨有的菜脯醃製方法,令菜脯清脆爽口,滿堂飄香。
  • 老家味道:細數陸豐揚名海外的特產
    諮詢/建議/廣告投放 QQ:2635536751 微信號:one-piese中華大地,許多地方都有土生土長、本地特色的著名物產(土特名產)。如天津大麻花、西安涼皮、雲南普洱茶、廣西沙田柚等等,這些產品價格並非昂貴,但都風味獨特、聲名遠播。
  • 採用即酬/「活化革命遺址 展現紅色魅力」徵文大賽
    共青團海陸豐地方委員會紅樓舊址5. 東徵軍黃埔軍校政治部南湖別墅舊址6. 中共海陸豐地方委員會鑑湖舊址7. 海豐失散黨員首次集會舊址8. 彭湃烈士故居9. 六人農會舊址10. 彭湃在龍舌埔燒田契舊址11. 海豐縣農民協會馬氏祖祠舊址12. 中共海豐支部成立舊址13.
  • 汕尾市革命遺址目錄!海豐有332處,分別是……
    紅四師赤石戰鬥遺址10. 大安峒紅軍醫院遺址11. 東縱六支衛生隊傷兵站遺址12. 中共海陸豐縣委舉行幹部會議遺址13. 中共海陸豐縣委成立遺址14. 東縱六支天仔壁戰鬥遺址15. 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第五團成立遺址16. 彭桂同志犧牲處17.
  • 安陸古城憶四門
    ,以期拋磚引玉,共同回憶復原安陸古城樣貌,以慰見者之懷,給未見者存錄。殘存在府河正街的民居    水易居攝 於2021年2月15日       近年安陸城區規模不斷擴展,若未發現有第二座城牆遺址,則我所見過的城垣,走過的門洞,應是當年李白在安陸十年多次進出過的城池
  • 汕尾市革命遺址目錄,潭西東山村赤衛隊舊址入選
    紅四師赤石戰鬥遺址10. 大安峒紅軍醫院遺址11. 東縱六支衛生隊傷兵站遺址12. 中共海陸豐縣委舉行幹部會議遺址13. 中共海陸豐縣委成立遺址14. 東縱六支天仔壁戰鬥遺址15. 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第五團成立遺址16. 彭桂同志犧牲處17.
  • 中國電信陸豐分公司: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
    中國電信陸豐分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擔當央企責任,在最短時限內快速完成南塘、銅鑼湖農場、內湖等疫情防控重點區域187支視頻監控槍安裝建設任務。 中國電信陸豐分公司副總經理 黃炳楷: 這次緊急行動我司面臨諸多困難和壓力,一是時間急、工期短;二是天氣惡劣,時而大降暴雨、時而酷暑當頭;三是現有資源短缺,需要緊急尋求上級支援。
  • 陸豐特產!下次有人叫你帶的時候你就不會懵逼了!
    從陸豐來說,也有一批具有特色的名產。陸豐有首順口溜曰:「金廂魷魚水乾蠔,東海明糖柚皮膏;南塘花生大安蒜,甲子還有芝麻糕」。這個順口溜,其中包括七種土特名產的產地與品名,在陸豐流傳甚久,有的還名揚海外。我在陸豐工作四十多年,對陸豐的土特名產,略知一二。現將歷史上遠近聞名的海產品、農副產品、小食品、水果產品、還有手工藝品等土特產品,記錄於下,與眾共賞。
  • 飲水思源:陸豐葉氏宗長累計捐款超1億元
    葉宏達生於50年代,廣東汕尾陸豐人。 桑梓情誼深,宏助教育 坐落於汕尾陸豐市大安鎮的大安中學,因為有一個又一個從陸豐走出去,事業有成後不忘反哺家鄉的企業家、慈善家的關心愛護而變得不同。葉宏達就是其中一位出色的鄉賢。
  • 汕尾市革命遺址目錄(陸河節選)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確定的全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
  • 探訪陸豐置縣古建遺存「下馬碑」
    據正史及清代乾隆版《陸豐縣誌》載: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將海豐縣的坊廊都、吉康都和石帆都分析陸豐縣,獲一千七百六十六號縣印,陸豐正式建縣始於此,縣治設在東海滘寨城。按舊制規定,凡省、府、縣城內必建孔廟、城隍廟、忠義祠、節孝祠、關帝廟等建築與衙府相配套。當時,東海滘寨城不夠建設這些建築。
  • 陸河有103處革命遺址,有你們鎮嗎?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確定的全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在建黨初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海陸豐人民,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進行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在海陸豐地區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歷史和珍貴的革命遺址。省委書記李希在汕尾調研時指出:「汕尾是承載著紅色記憶的革命老區,一定要保護好開發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在新時代幹出新氣象,實現新作為。」
  • 圖文並茂:海豐梅隴41處革命遺址(核定版)
    在建黨初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海陸豐人民,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進行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在海陸豐地區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歷史和珍貴的革命遺址。 省委書記李希在汕尾調研時指出:「汕尾是承載著紅色記憶的革命老區,一定要保護好開發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在新時代幹出新氣象,實現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