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陸豐市大安鎮陸軍村黨總支部書記謝俊超的帶領下,來到該村唐初安陸縣遺蹟(環珠寨村)參觀。遺址現在僅存普玄樓北門樓及高5米的寨牆,「普玄樓」三個字已經看不清,寨子裡古建築除了殘存幾堵斷垣殘壁,其他的已經蕩然無存。寨子裡有一口古井,現已沒人取水飲用,只有清潔衛生時抽取井水。寨子裡還有一塊「安陸向前紀念路」石碑,路是新修建的水泥路面。
據考是宋以後歷代重修的鄉寨圍牆,並非當時的建縣城牆。從村北面進入,走過數座新建民房,北門便赫然躍入眼帘。一段約20米長的斷壁殘垣,班駁黝黑,傳說中的五色石子璀燦身影隱褪在歷史的黑幕裡,早就不見蹤影。所有的一切都透出滄桑。城門門框是用石板做成的,寬約1米8,高約2米,底石板早就被幾百年來進進出出的人們的足跡磨光。頂板由幾條石板並列構成,縫隙裡鍥著青色泥土磚。青磚為宋時所特有,考古人員據此推斷此門系宋時重修。門上有一四方小殘樓,開有一小窗。
「普玄樓」城門外的右側有一座小巧的廟宇,裡面供著諸神靈位。據村裡人說:這神靈原先是供在城樓上的,後來城樓年久失修,成了危樓,村民才把神靈位從樓上搬到門口,另建廟宇供奉。廟旁有一株古榕枝繁葉茂,據說有幾百年的樹齡,仍透著旺盛和生機,像身著戎裝配著武器威武勇猛的將軍守護著古城門。古寨形狀近似橢圓形,設置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從海豐縣劃出東部地區建立安陸縣(即後來的陸豐縣),縣城設在今市轄之大安鎮陸軍環珠寨,距今有1378年歷史。唐貞觀元年(627年),陸豐併入海豐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屬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相傳當時的安陸縣城平面布局為一圓形,並置有四城樓,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牆嵌飾著許多河卵石,形狀如珠(後人稱環珠寨)。周圍有駐軍把守。現環珠寨附近有一座叫軍寨的村莊,就是當年的兵營遺址。歷史滄桑,唐代安陸縣城遺址現為環珠寨村民以向氏為主的村民居住。當屬宋末時期重修的遺蹟。城牆有三個門:南門施德樓、北門普玄樓、西門太平門。村內有古祠堂三座:城內向氏宗祠(供葛氏媽太)一座、向厝埔向氏宗祠(供明朝昭信校尉向書)一座、中巷向氏宗祠(仰之堂)一座,在1992年大房公敏芝堂,二房耀明堂建成入夥,現有祠堂5座。
安陸縣的存廢,主要取決於不同時期的政策走向。如果不算海陸豐縣誌沒有記載五代時期的那一次,那麼,海陸豐第二次的分治,則是在距貞觀元年安陸縣被撤併後的1104年的事了。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清延析海豐縣東部的坊廓(今陸豐之中西部)、石帆(今陸豐之東南部)、吉康(今陸河及揭西縣一部分)為新置縣,取舊名安陸的「陸」字和海豐的「豐」字,命名為陸豐。縣治設在坊廓之東海滘,也即是今天的東海鎮。首任知縣系監生身份的正白旗人黃煌,隸屬惠州府。
古寨內,排列有序的泥瓦民房,整齊有序,很多人已經將房子建在寨外,但仍有人執著的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寨內房子整體布局不同於農村的民居建築:一是同列房子左右牆體是連接共用的,十多座房子連成整體。這種建築形式常見於舊時的城鎮,在農村是極少見的;二是前後列的房子間隔距離在6米以上,寬闊筆直。有趣的是,村裡人說,從古至今村人一直使用「前街、中街、后街」的叫法,這是否緣於唐初的遺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