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出臺文件,給國內各大銀行的房地產貸款業務劃定了兩條「警戒線」,被市場解讀為打響了2021年房地產調控的「第一槍」。該文件全名為《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將國內的銀行按規模分為五檔,要求各家銀行的房地產貸款(包括個人房貸、企業房貸)和個人住房貸款,不能超過貸款總額的上限比例。該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具體要求如下表所示:
新規之下,房地產貸款佔比「超標」的銀行,必須限期調整——超標2個百分點以內的,調整過渡期為2年;超標2個百分點及以上的,調整過渡期為4年。
對於沒有「超標」的銀行來說,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給企業和個人「貸貸貸」了呢?不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說了,銀行要「穩健開展」房地產貸款業務,一旦被監測到異常增長,就得及時校正。
為什麼要出臺這一要求?歸根結底,還是「房住不炒」的指揮棒在發揮作用。「十四五」期間,「房住不炒」仍將是主基調,以確保全國樓市的平穩運行。
那麼,銀行未來會不會因為兩條「警戒線」的出臺而對房地產業務「惜貸」甚至「停貸」?對於個人購房者,想從銀行貸款買房,會不會變得更難?
1
1月4日,A股新年第一天開盤,滬指三年來首次站上3500點,實現「開門紅」。與大好行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銀行和房地產這一對「好搭檔」,在「行業跌幅榜」上成了「難兄難弟」,一個下跌1.93%,一個下跌0.79%。銀行板塊中,成都銀行大跌8.06%,成為今日最慘銀行股,杭州銀行、興業銀行、鄭州銀行、青島銀行緊隨其後,下跌幅度均超4%。僅有工商銀行和浦發銀行分別微漲0.4%和0.1%。
銀行和房地產板塊逆市下跌,被認為是對房地產貸款佔比新規的直接反應。
長久以來,由於房價居高不下,房貸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優質資產和利潤增長點,導致的結果就是,個人住房貸款猛增,房貸規模持續快速膨脹。
現在,央行和銀保監會給銀行設定了房貸業務佔比上限,銀行在放貸的時候,不得不時刻小小懸在頭頂的「紅線」,構成明顯利空,對於已經觸碰到「紅線」的銀行來說,形勢更是不妙。
以今天領跌的成都銀行為例,按照新規,應被劃入第三檔「中資小型銀行和非縣域農合機構」,房地產貸款佔比不得超過貸款總額的22.5%,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不得超過17.5%。然而,成都銀行2020年半年報顯示,其個人住房貸款佔到貸款總額的26%還多,已經大幅突破「警戒線」。
這也就意味著,成都銀行必須按照通知要求,在接下來的4年之內,積極整改,降低房貸業務佔比。成都銀行今日股價大跌8%以上,背後邏輯也正在此。
今日股價下跌的其他幾家銀行,比如興業銀行、青島銀行、鄭州銀行,2020年中報顯示,其個人住房貸款佔比分別為25.73%、19.86%、18.43%,也都超過了各自檔位的要求上限,面臨整改。
此外,截至2020年6月底,個人住房貸款佔比突破「警戒線」的銀行還包括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招商銀行、廈門銀行等,這些銀行的房貸業務規模今後將受到嚴格的限制和監管。未來,房地產企業和個人購房者,要想從上述幾家銀行申請貸款,可以說難度頗大。
2
央行《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到去年三季度,我國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產貸款餘額48.8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3.7萬億元,同比增長15.6%。
但此次新規出臺,讓一些購房人心生擔憂,以後會不會買房貸不到款?
事實上,對於個人購房者,新規的直接影響就是,今後可以選擇的銀行變少了,但完全沒有必要擔心買房貸不到款。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出,儘管有多家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已經超過「警戒線」,但還有數量更多的銀行,佔比處於安全範圍之內,其中部分銀行,距離「警戒線」還有較大的空間。
比如第一檔國有六大行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佔比都在30%出頭,距離32.5%的上限還有2個百分點的富餘;而交通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僅有20.89%,遠遠低於新規設定的上限。
第二檔「中資中型銀行」中,光大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上海銀行、浙商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佔比分別為15.09%、12.51%、12.04%、10.22%和5.94%,與20%的上限相比,仍有不小的增長空間。
普通個人購房者去上述銀行申請貸款,相信只要符合資質,手續齊全,應該不會遇到太大的麻煩。而如果是炒房客,加槓桿購房,無論哪家銀行,面臨的審核將會更加嚴格。
未來2至4年內,我國各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房貸業務,預計將會迎來一波明顯的調整。企業和個人的房地產貸款業務,將集中流向上述沒有「超限」的銀行。
當然,考慮到央行和銀保監會的監測措施,這將是一個緩慢而有序的集中過程,不會出現急劇的異常變化。一句話,穩字當頭。
結語
高層已經多次明確表態,房地產泡沫是威脅我國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新格局,也必須保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因此,近年來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根據「房住不炒」的政策精神,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召集12家房企召開會議,正式出臺被稱為「三道紅線」的監管規定,從資產負債率、淨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這三個指標限制房企的融資規模,倒逼房企去槓桿、降負債。
此次央行、銀保監會再出重磅新規,給國內銀行的房地產貸款業務佔比設定了兩條「警戒線」。銀行,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重要資金來源,從此也戴上了「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