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潮菜師傅」傳承千年曆久彌新,以至簡廚藝還原最濃鄉土味

2020-12-26 騰訊網

將放血乾淨的全鴨,浸入燒開的清水中,以中慢火浸煠,再用搭鉤撈出鴨子,進行「吊湯」。如此經過「三煠三吊」,一隻原汁原味的「白煠鴨」就被潮菜大師陳映武做好了。切好的鴨肉用當地的菜脯油蘸著吃,肉質鮮嫩,味道醇鬱,滿口留香。

作為揭陽市高級技工學校潮菜烹飪專業首屆學生,17歲的林桂濤已完成了兩年的在校學習。收拾好行囊,他與父母告別,出發前往廣州某潮菜餐飲企業,開啟為期1年的實習。立志創業的他,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在一家企業食堂裡,廚師吳映周正在專心致志地製作「粿肉」。老闆笑著說,以前公司要請客不敢讓吳映周主廚,自從他參加了「粵菜師傅」培訓班後,食堂飯菜 「盤盤光」,員工們用胃投票,效果立竿見影。

藉助「粵菜師傅」工程,揭陽當地院校新設立了潮菜烹飪專業

自2018年「粵菜師傅」工程開展以來,揭陽市結合當地實際,重點推動「潮菜師傅」工程,開展潮菜師傅培訓,加強培訓基地及大師工作室建設力度。截至目前,已建設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2家,創建粵菜大師工作室2個,已培訓「潮菜師傅」2080人,預計至2022年將達4000人。

藉助「粵菜師傅」工程,揭陽以「鄉土潮菜」為紐帶,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與就業創業、產業發展串聯起來,不僅培養出新一代粵菜師傅,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更讓傳承了千年的潮菜文化愈加發揚光大,歷久彌新。

一道鄉土潮菜,流傳千年再創新

南潮村位於揭陽市炮臺鎮,由名列「潮州八賢」之一的吳復古創建。生於北宋的吳復古堪稱史上第一位「潮菜大師」,其摯友蘇東坡曾長期向他學習飲食和養生知識。吳復古提出的「安和之道」成為潮菜的立系宗旨,也是潮汕人由古至今所遵循的飲食理念。

也許是歷史的機緣巧合,2018年,揭陽首個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也在位於南潮村的揭陽市高級技工學校掛牌成立,負責人為「粵菜大師」陳映武。

陳映武是「廣東省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和「陳映武潮菜師傅大師工作室」負責人

陳映武1972年出生於炮臺鎮,在他小時候,當過炊事兵的二哥展示了「勾芡」技法,也就是在菜餚將熟時,將澱粉汁淋入鍋內,以此改善菜餚的味道和色澤。「勾芡」讓陳映武對廚藝產生了興趣,十二三歲就成為家裡的「掌勺」。高中畢業後,他到汕頭的酒樓當學徒,開始了粵菜師傅的職業生涯。27年間,他勤學苦練,成長為大廚,週遊山東、安徽、上海等省市,將潮菜風味傳播到全國各地。

陳映武的招牌菜是「揭陽五柳魚」。傳說五柳魚由杜甫在草堂發明,做法被蘇東坡帶入廣東,而後傳入潮汕。廣東氣候溼熱,為了適應本地人口味,揭陽五柳魚不是以四川泡菜來調味,而是用菠蘿、楊桃、冬瓜丁等揭陽土特產不經加熱切成絲,撒到松子魚上,再淋上普寧青梅製成的梅膏醬。入口時一冷一熱、一甜一酸,給舌尖帶來絕妙享受。

陳映武製作的「揭陽五柳魚」受訪者供圖

陳映武擅長以最簡單的食材、最直接的手法做出最鄉土的美味。在揭陽市榕城區首屆烹飪大賽中,他以一道成本僅十幾元的「烏欖炒飯」,在一眾價值數千元的山珍海味中脫穎而出,奪得金獎。

「潮菜講究的是大道至簡、返璞歸真。就算是最普通的食材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廚師要做的就是把它的本味展現出來。」陳映武堅信,粵菜師傅要讓潮菜變得「物美價廉」和簡單易做,才能更好地服務老百姓,在更大範圍推廣潮菜。

粵菜師傅變「師父」,「炊烰煠熻」有傳承

玻璃八寶飯、芙蓉潺菜羹……30餘道色香味俱全、寓意深遠的菜餚擺上展臺,引來參觀者的陣陣讚嘆,這是在揭陽市高級技工學校舉辦的首屆烹飪專業學生作品匯報暨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成果展上的情景。

「是『粵菜師傅』工程成就粵菜大師,而不是粵菜大師成就『粵菜師傅』工程。沒有這個平臺,我們技藝再好也只是『廚師』,不會成為『老師』。」陳映武感慨道。

揭陽市高級技工學校「粵菜師傅」培訓基地的刀工實訓室

2018年,揭陽開始落實 「粵菜師傅」工程,揭陽市人社部門聯合揭陽市委農辦印發《揭陽市「潮菜師傅」培育工程實施方案》,揭陽市高級技工學校新開設潮菜烹飪專業,按照烹飪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教學,並融合4D廚房的理念要求,高標準建設「粵菜師傅」培訓基地。

陳文修是揭陽高技學刊《揭陽鄉土風味》的總編

培養優秀的人才,首先需要卓越的師資。陳文修出生於揭西縣棉湖鎮,1981年他從汕頭市高級技工學校畢業後留校從事烹飪教學。作為知名的潮汕飲食文化專家,2018年他得知揭陽市高級技工學校要開辦潮菜烹飪專業後,謝絕母校高薪返聘,毅然來到家鄉學校擔任客座教授。62歲的他每天早上都要自己開車從汕頭來到揭陽授課,下午又驅車回汕頭去指導一線的粵菜師傅。

「對於粵菜師傅,學校要把他們培訓成善於言傳身教的『師父』。對於從大學招聘來的烹飪理論專業老師,則要求他們也練好實操。」陳文修說道。

也是在陳文修的帶動和指導下,陳映武放棄了月薪過萬的大廚職位,來到學校任教,將自己幾十年來的絕技和經驗傳授給年輕學子,完成了從「廚師」到「教師」的華麗轉身,成為真正的「潮菜大師」。

「陳映武潮菜師傅大師工作室」的成立,也集聚起一批傑出的潮菜師傅。藉助「粵菜師傅」工程,他們在揭陽市與學校的支持下,著手挖掘鄉土風味美食,還原烹飪技術,歸納總結成系統理論,制定標準化工藝流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讓越來越多的鄉村孩子獲得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從而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陳映武示範做「炸香蕉」,學生在旁用手機計時

在烹飪一體化教室裡,2019級潮菜烹飪專業學生黃建燁站在灶臺前,按照規範檢查必備用具,整理灶臺衛生,然後在陳映武的指導下,拋鍋、旋鍋、掄勺、揮鏟,一套動作完成得如行雲流水。

今年16歲的黃建燁來自惠來縣農村,他表示,第一學期主要練習刀工、鼎工等基本功,目前在學習做熱菜,特別是「炊烰煠熻」等傳統潮菜技法。

「老師授課嚴格認真,還傳授了很多小口訣,比如磨刀要『平順滑』,用刀要『穩準狠平』。」 黃建燁說道,「老師總強調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就是衛生、清潔、合規,要求我們提高職業道德和個人修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說起報讀潮菜烹飪專業的初衷,黃建燁說:「除了對烹飪感興趣,我也考慮到當潮菜師傅前景好,收入高。」

2018級的55名學生則成為各大粵菜酒樓的「香餑餑」,被用人單位「搶訂」一空,其中22人受聘於設立了陳映武粵菜大師工作站的上海某潮菜餐飲企業。在2020年新學年,學校也將在2個班的基礎上再擴招1個班。

揭陽當地院校與培訓機構積極開辦「粵菜師傅」培訓班

揭陽的技工學校、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也積極面向全社會,開辦「粵菜師傅培訓班」。據揭陽市高級技工學校副校長倪曉洲介紹,該校的「粵菜師傅培訓班」每期有200課時,為期3個月,目前在開辦第三期培訓班,已經培訓了100多人。

廚藝和經驗本是廚師的獨家秘密,但潮菜大師們卻願意通過「粵菜師傅」工程無私共享知識財富。「能夠讓學生習得一技之長,幫助學員就業創業,並且為潮菜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我認為這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陳映武說道。

一菜一故事,帶動產業發展農民致富

「檳醅粿」怎麼演變成「桌球粿」?番薯葉羹為什麼被皇帝賜名為「護國菜」?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揭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既盛產各種名特優農產品,也流傳著許多動人的美食故事。

藉助「粵菜師傅」工程,陳文修等人在發掘鄉土風味菜餚的同時,也在收集整理與之相關的民間傳說,將這些寶貴的歷史記憶記錄下來,統合成集,編制學刊《揭陽鄉土風味》,以期實現「一菜一故事」,讓揭陽鄉土菜食之有味、聞之有趣。

陳映武(右一)指導學生烹飪

隨著揭陽經濟發展與對外交流增加,湘菜、川菜等外省菜系與西餐、日料等外國菜也越來越普及。「粵菜師傅」工程則鞏固了潮菜的「基本盤」,並帶動揭陽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揭陽空港經濟區的地都鎮瀕臨榕江入海口,這裡是淡水與鹹水交匯處,獨特的環境孕育了青嶼蟹這一優質蟹種,讓「地都蟹糜」成為潮汕砂鍋粥的代表。蟹糜的風靡帶來了市場效益,當地農民通過養殖螃蟹走上了小康之路。

類似的還有家禽養殖業。製作白煠鴨、滷鵝等菜品需要大量經原生態飼養的優質肉禽供應。炮臺鎮的龍頭、下隴、浮崗等鄉村河網密集,水草豐茂魚螺生衍,鴨鵝養殖業日益壯大仍供不應求。

「粵菜師傅」工程也拉動了旅遊業與商業的發展。揭陽提出發展「美食+旅遊」,推出一批美食小鎮和潮菜鄉村旅遊景區,打造潮菜美食鄉村旅遊精品路線,讓遊客一路玩、一路吃。

企業食堂廚師吳映周參加了「粵菜師傅培訓班」,正在製作沙茶五花肉燜豆乾

在去年的第八屆僑博會上,一位70多歲的老華僑品嘗到了陳映武製作的桌球粿、護國菜等揭陽傳統名菜後,激動地說:「這就是我童年記憶裡的味道!想念了半個世紀終於又吃到了!」老人還表示,吃到純正的家鄉菜,勾起了他回揭陽旅遊與投資的心願。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潮汕商會負責人也都熱情邀請潮菜師傅們出訪。

「鄉土風味是潮菜的根。」陳映武說道,「華僑們希望潮菜師傅出國傳播潮菜,讓在海外出生長大的子孫們不僅僅從長輩口述中認識揭陽,而是通過親口品嘗潮汕美食,在舌尖上真真切切感受家鄉味,念根不忘本。」

數讀:

●2019年,揭陽「粵菜師傅」工程烹飪技能人才考核評價合格人數為675人。

●揭陽17家培訓機構開展了粵菜師傅相關培訓,培訓學員686人。

●2019年揭陽建設2個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累計培養培訓學生450人,其中貧困戶子女9人。2020年揭陽正在申請認定2家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

【記者】林捷勇 唐楚生

【攝影】林捷勇

【作者】 林捷勇;唐楚生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粵菜師傅|揭陽「潮菜師傅」傳承千年曆久彌新,以至簡廚藝還原最濃鄉土味
    截至目前,已建設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2家,創建粵菜大師工作室2個,已培訓「潮菜師傅」2080人,預計至2022年將達4000人。藉助「粵菜師傅」工程,揭陽以「鄉土潮菜」為紐帶,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與就業創業、產業發展串聯起來,不僅培養出新一代粵菜師傅,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更讓傳承了千年的潮菜文化愈加發揚光大,歷久彌新。
  • 潮菜之根——樸素的鄉土風味
    潮菜源溯至漢唐之前,數千年烹飪文化,傳至潮汕一層層的沉澱下來,保留完整的同時又有創新,在歷代傳承過程中不斷發展而形成潮菜及其飲食文化
  • 汕頭大力建設粵菜師傅(潮菜)鄉村實訓基地 培養更多潮菜廚藝人才
    今年,隨著潮汕滷鵝製作專項職業能力的考核規範、試題庫開發完成,當地將培養更多潮菜廚藝人才,助力澄海獅頭鵝等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壯大。近年來,汕頭市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助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先後在全市建設11個粵菜師傅(潮菜)鄉村實訓基地,設立3個鄉村技師工作站,以滿足鄉村勞動力和精準扶貧對象就地就近培訓。並採取創新培訓方式,出臺短期專項技能培訓方案,遴選一批餐飲行業重點院校、重點機構、重點企業,開展「潮菜師傅」「請進來」學制培養、「送上門」短期培訓。
  • 揭陽鄉土風味:糕燒番薯芋
    揭陽森梅森陳烈生師傅的「糕燒番薯芋」更有特色,其烹調工藝分為二個步驟:「糖醃」是將番薯芋雕刻成佛手和元寶形狀,用白沙糖醃製12小時以上;再用「漿燒」,即將番薯芋撈出後的糖漿,用中火澆開後,回放入番薯芋,繼續加熱糕燒。成品造型美觀,寓意深長。用於壽宴的叫「福壽安康」,用於交際宴會的叫「榮華富貴」,用於家庭聚餐的則稱之為「勤儉節約」。
  •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數萬枚漢簡亦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真跡珍品,對於書法藝術史研究具有獨特價值。
  • 「以至簡 敬國風」——柏廚家居舉辦高端設計師品鑑沙龍
    柏廚家居,在中國經典文化傳承中不斷創新,為消費者打造當代美好生活。  2020年12月14日,「以至簡 敬國風」高端設計師品鑑沙會在寧波隆重舉行,本次沙龍由柏廚家居主辦,旨在打造一場關於家居產品設計與國潮國風潮流趨勢的設計交流活動。這場美學生活追溯盛宴吸引了眾多上海精英設計師蒞臨參加,在他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象。
  • 「第六屆江蘇鄉土風味烹飪大賽」川商餐飲榮膺桂冠
    「第六屆江蘇鄉土風味烹飪大賽」川商餐飲榮膺桂冠2015-12-11 15:35:33 來源:  中國網    近日,第六屆江蘇鄉土風味烹飪大賽暨江蘇省青年名廚技能大賽在南京舉行,我川商公司應邀參加並派川渝大酒店總廚張永雷、王海軍,鹽巴客南京旗艦店總廚胡恩華以及金碧輝煌大酒店大廚王森參加此次比賽。
  • 我向老師傅討教廚藝,師傅卻給我講了一個《西遊記》裡的故事
    我在隨著大家讚嘆之餘,就突然想起了,我在多年前,向一位老師父討教廚藝的時候,老師傅當時給我引用了《西遊記》裡面的一個故事。也許大家會笑,西遊記那打妖精的故事,和廚藝能有啥關係?其實這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那些感悟,名著裡的思想,是不分層次,不分行業的,只是需要用歲月去沉澱和思考而已。
  • 【南粵潮菜】廣東烹飪協會潮菜專委會成員風採——林準興(副理事長)
    ,七十年代初是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物質匱乏,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憑著對烹調技藝的領悟,用普通的食材烹製出款款不同口味的精美菜餚。由於他對烹飪技藝的執著和部隊領導的支持,林師傅被推薦到省城深造,烹飪技術不斷提升。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他繼續尋師學藝,師從林松興老師傅,專修傳統潮菜,深得林松興老師傅真傳。
  • 潮菜天下丨蟬味
    鄒樹文1981年出版的《中國昆蟲學史》,引乾隆《潮州府志》所載:「潮人常取蟬,向火中微炙即啖之」,以證明「直到清代文獻中還是有以蟬為食的記載」。那時我們一般都是將蟬玩到不太會叫的時候才拿來烤,要將頭先擰下來,從脖子裡塞進幾粒鹽和烏豆,這樣烤熟後的蟬才有滋味。張新民簡介:知名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汕頭市潮菜研究會會長。
  • 以至簡 敬國風 柏廚家居高端設計師品鑑沙龍即將開啟
    2020年12月14日,由柏廚家居舉辦「以至簡 敬國風」高端設計師品鑑沙龍活動即將在寧波慈谿舉行。屆時,柏廚家居將特邀15位業內知名設計師,共同賞析柏廚家居極簡新中式雲澗新品系列,在一場對話中共同探討未來家居設計趨勢。
  • 為什麼汕頭能摘得「中國潮菜之鄉」稱號,看了你就知道了!
    在同時舉行的中國烹飪協會第六屆常務理事會第七次會議上,汕頭再次捧得「中國潮菜之鄉」金字招牌,也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近期,中國烹飪協會對「全國美食地標城市」進行覆審,經認證組專家覆審認定,我市再次獲得中國烹飪協會授予的「中國潮菜之鄉」榮譽稱號。
  • 揭陽特產——榕城篇
    揭陽醬油,在潮汕是出名的調味佳品。它以工藝精湛、質量超群的風味獨特而著稱。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汕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汕小食,歷史十分悠久。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嘗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嘗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 悅回顧│歷久彌新,傳承經典-寧波金昌寶順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之旅
    放慢匆忙的生活節奏拋開城市紛擾沒有什麼比享受生活更為重要6月21日「歷久彌新,傳承經典 」>/時不我待/矚目之作,致敬與時代共進的行動者創新科技貼心隨行在BMW 5系的引領之下,眾多新時代精英領袖們齊聚柿子紅了民宿現場,與植物染非遺傳承人張劍鋒老師一起追溯他們的傳承故事與
  • 「粵菜師傅」工程讓老闆底氣十足
    據高培強介紹,潮州市饒平縣開展的「粵菜師傅」工程培訓讓他學到一手好廚藝,他便底氣十足地創業當老闆。現在大排檔每日營收超過3000元,讓他的收入大大提高。  據悉,2019年起,潮州市饒平縣人社局依託新豐鎮培訓基地,針對有一定文化程度且有技能提升意願的勞動力分期分批開展粵菜(潮州菜)師傅培訓,至今共組織潮州菜「中式烹調師」技能培訓三期,參訓86人,其中精準扶貧戶49人,高培強就是其中之一。此前,他在舅舅家的農家樂做廚師,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參加了新豐鎮的首期粵菜師傅培訓班,生活節奏從此改變。
  • 全省頂尖粵菜師傅齊聚​順德比拼廚藝!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來了
    本次大賽暨活動的主題為「聚合粵味力量 賦能產業發展」,旨在高質量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弘揚粵菜文化,促進粵菜的傳承,深化粵菜產業融合,打造「粵菜師傅」文化品牌。活動發揮「粵菜師傅+商旅文娛」集聚效應,打造一場全民體驗、全民參與的粵菜文化盛宴。
  • 【高橋動態】傳承本幫菜 最美家常味
    ——高橋鎮第二屆家庭廚藝大賽圓滿收官時隔一年,廣受好評的家庭廚藝大賽再度開賽,各路民間廚藝高手齊聚一堂
  • 從沉寂到崛起:傳承千年的榮昌陶「歷久彌新」
    「榮昌陶一爐窯火千年不熄,除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傳承,更得益於榮昌陶器的複雜工藝和優秀品質。」梁先才稱,在漫長的演進中,榮昌陶器形成了一套十分複雜的製作工藝,包括選泥、曬泥、碾泥、過漿、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燒窯、出窯等24道工藝流程。
  • 百餘「粵菜師傅」同臺競技
    新星組的參賽選手則為粵菜的未來之星,是來自全省技工院校或職業院校烹飪專業的全日制學生精英,是「粵菜師傅」最好的傳承苗子。  各地參賽選手通過公開報名、激烈選拔或行業協會精選推薦產生。中式烹調師粵菜新星組不分菜系統一評比,中式麵點師工匠組和新星組兩個組別統一為「廣式點心」品種評比。在獎項設置方面,本屆賽事設置了授予「廣東省技術能手」、晉升職業資格等級、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等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