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甘肅簡牘博物館
翻開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歷史畫卷,簡牘作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躍然於紙上,它帶著兩千多年前的印記鋪陳在我們面前,一幅幅歷史畫面宛若昨日重現。這裡有君王雷霆之怒,有邊塞狼煙四起,有驛使馬蹄疾馳,有家書堪抵萬金。
素有「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漢簡是其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和重要文化標識。為讓這一資源「活」起來,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已在蘭州市七裡河區馬灘拔地而起,計劃2021年建成並向社會免費開放。屆時,它將與位於七裡河區西津西路的甘肅省博物館遙相呼應,共同開啟甘肅省文博事業搶佔「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邁向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徵程。
01
甘肅簡牘的前世今生
在紙張面世之前,竹木簡牘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載體,它記載了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書信往來、政治外交、商貿軍事以及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簡牘以來,甘肅百餘年間已有30多個批次8萬多枚歷代簡牘出土。甘肅簡牘既是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甘肅簡牘除一部分流存臺灣之外,其餘絕大部分,包括4萬多枚簡牘以及相伴出土的1萬餘件文物,集中保存在甘肅簡牘博物館。文物藏品類型多樣,有竹木簡牘、漢代紙張、印章文具、布帛絲綢、木器構件、青銅鐵器等生產生活用品,文物資源價值稟賦極高。
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12月,主要承擔甘肅出土簡牘的收藏保管、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等職責。其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設立的省博物館漢簡整理研究室。1986年,被分撥為省考古所漢簡研究室,2007年擴大為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2012年12月其職責併入甘肅簡牘博物館。
甘肅簡牘博物館集中保存了50129件(組)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679件,二級文物3160件,三級文物27096件,珍貴文物數量屬全省之最。文物藏品類型多樣,既有出自墓葬的珍貴典籍文獻,也有出自長城邊塞遺址的各類社會文書,對於研究秦漢魏晉時期河西走廊段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民族交流、軍事防禦、津關制度和文書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數萬枚漢簡亦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真跡珍品,對於書法藝術史研究具有獨特價值。
02
新場館未來可期
甘肅省自2017年開始組織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該建設項目於2019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建設場址位於蘭州市七裡河區馬灘片區,S183#規劃路以南、T188#規劃路以東、馬灘南河道以北範圍,總建築面積37987.75平方米,為地下一層,地上主體四層、局部三層、二層和單層建築。主要包括辦公區、陳列區、藏品庫區、文物修復區、學術報告廳、影視廳、接待室、文創展廳、觀眾互動廳、社教活動區、地下車庫等。計劃於2021年建成並向社會開放,達到日接待觀眾6000人次規模。
甘肅簡牘博物館在建築外型的設計上,從簡牘文物、象形文字、漢代建築、傳統空間模式等元素中提取文化符號,並加以創新運用,並以現代簡潔的建築形體表現「簡以承典,牘以載道」的立意,設計團隊把悠久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從古傳遞到今,創新性地實現了簡牘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創造性轉化,塑造展示簡牘文化的場所,讓建築、簡牘和公眾之間產生對話,相通相融。
在推動簡牘博物館實體建設穩步推進的同時,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學者開始籌劃簡牘博物館的陳列及展出,目前已經基本構思成型了四個陳列主題:簡牘時代、絲路見證、邊塞生活、簡牘書法。新建成的甘肅簡牘新館將有著更明確的職能劃分,陳列區將展出甘肅省令人矚目的簡牘實物,屆時眾多古人的親筆書法將與大家見面,簡牘不再只是學術界鑽研的學術課題,更是成為大家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窗口。藏品庫區將擺脫借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庫房的局面,而是有了更為專業、適宜古籍存放條件的藏品庫區。學術報告廳將承辦多種以簡牘為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跟進國內簡牘研究學術的新動向,推動簡牘文化研究與發展。影視廳、觀眾互動廳、社教活動廳等的設立為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在這裡青少年們不光能夠體會到簡牘這種古老的書寫方式所帶來的震撼,還可以領略2000多年中國古人的政治外交、衣食住行以及喜怒哀樂。
03
聆聽「簡牘」裡的千年故事
收藏在甘肅省簡牘博物館裡的數萬枚簡牘,詳細記載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屯戍勞作、衣食住行、往來書信等絲綢之路上你來我往、萬千故事的日常,也是秦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的第一手資料,真可謂絲路故事「存儲卡」。書寫在簡牘上的故事,經過千年歲月的洗禮,在今天讀來充滿了悠遠的智慧和厚重的歷史感。
古代「通緝令」
這枚編號73EJT37:688的簡,是個全國通緝令,短短19個字,就將逃犯的身體相貌特徵大致勾勒了出來。簡牘原文為「□細身,小頭,方面,小髭,少須,身端直,初亡時黑幘。」翻譯過來是逃犯身材瘦小,身子細且端直、頭小、方臉,嘴上有小鬍子,面部鬍子較少,初逃時戴黑幘(幘:古人所帶頭巾)。
解憂公主歸國記
簡牘上所記載的解憂公主,在漢代史學家班固所撰寫的《漢書》中也有記載。解憂公主一生經歷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且曾嫁予三任丈夫,皆為烏孫王,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一直活躍在西域的政治舞臺上。她積極配合漢朝,遏制匈奴,為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係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年逾七十之時,她上書給漢朝皇帝陳述思鄉之苦,請求把自己的遺骨埋葬在故國,甘露三年即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如願回到漢朝。天子憐憫她的境遇,親自出城迎接解憂公主的歸來。
龜茲王夫婦留宿懸泉置
這枚編號為T0114:112A/B的簡,是龜茲王和夫人途經敦煌懸泉置時住宿情況的記載。龜茲王夫妻二人為何會留宿懸泉置?說來話長……元康元年(前65年), 龜茲王和其夫人在懸泉置得到了漢朝政府的高規格接待。懸泉置為龜茲王夫妻專門準備了相應的坐臥生活用品。在堂上放置有一八尺臥床,床上有青黑色帷。其他的四張臥床皆張帷。除此以外,在傳舍門內供人坐用的床亦張帷,專供貴人使用。帷帳輕飄間,隱約可見龜茲王和夫人在懸泉置愜意享受的身影。龜茲王夫人弟史是解憂公主的長女,是漢家血脈,漢宣帝作為「娘家人」,沒有理由不為漢家公主返鄉而高興,沿途驛置為龜茲王夫妻提供最好的接待自是情理之事。
「鎮館之寶」—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召條》
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召條》是目前所見最完整的漢代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文書,在繼承先秦以來「天人合一」「以時禁發」「用養結合」生態觀的基礎上,確立了以 「四時」為基礎的自然時序,要求人事活動和社會生產都應遵循自然四時規律,並對如何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做了明文規定,以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起期待這座傳承千年文化的博物館吧,來聆聽「簡牘」裡的千年故事~
來源 | 《蘭州文旅》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