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2020-12-14 騰訊網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甘肅簡牘博物館

翻開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歷史畫卷,簡牘作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躍然於紙上,它帶著兩千多年前的印記鋪陳在我們面前,一幅幅歷史畫面宛若昨日重現。這裡有君王雷霆之怒,有邊塞狼煙四起,有驛使馬蹄疾馳,有家書堪抵萬金。

素有「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漢簡是其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和重要文化標識。為讓這一資源「活」起來,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已在蘭州市七裡河區馬灘拔地而起,計劃2021年建成並向社會免費開放。屆時,它將與位於七裡河區西津西路的甘肅省博物館遙相呼應,共同開啟甘肅省文博事業搶佔「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邁向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徵程。

01

甘肅簡牘的前世今生

在紙張面世之前,竹木簡牘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載體,它記載了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書信往來、政治外交、商貿軍事以及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簡牘以來,甘肅百餘年間已有30多個批次8萬多枚歷代簡牘出土。甘肅簡牘既是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甘肅簡牘除一部分流存臺灣之外,其餘絕大部分,包括4萬多枚簡牘以及相伴出土的1萬餘件文物,集中保存在甘肅簡牘博物館。文物藏品類型多樣,有竹木簡牘、漢代紙張、印章文具、布帛絲綢、木器構件、青銅鐵器等生產生活用品,文物資源價值稟賦極高。

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12月,主要承擔甘肅出土簡牘的收藏保管、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等職責。其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設立的省博物館漢簡整理研究室。1986年,被分撥為省考古所漢簡研究室,2007年擴大為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2012年12月其職責併入甘肅簡牘博物館。

甘肅簡牘博物館集中保存了50129件(組)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679件,二級文物3160件,三級文物27096件,珍貴文物數量屬全省之最。文物藏品類型多樣,既有出自墓葬的珍貴典籍文獻,也有出自長城邊塞遺址的各類社會文書,對於研究秦漢魏晉時期河西走廊段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民族交流、軍事防禦、津關制度和文書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數萬枚漢簡亦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真跡珍品,對於書法藝術史研究具有獨特價值。

02

新場館未來可期

甘肅省自2017年開始組織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該建設項目於2019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建設場址位於蘭州市七裡河區馬灘片區,S183#規劃路以南、T188#規劃路以東、馬灘南河道以北範圍,總建築面積37987.75平方米,為地下一層,地上主體四層、局部三層、二層和單層建築。主要包括辦公區、陳列區、藏品庫區、文物修復區、學術報告廳、影視廳、接待室、文創展廳、觀眾互動廳、社教活動區、地下車庫等。計劃於2021年建成並向社會開放,達到日接待觀眾6000人次規模。

甘肅簡牘博物館在建築外型的設計上,從簡牘文物、象形文字、漢代建築、傳統空間模式等元素中提取文化符號,並加以創新運用,並以現代簡潔的建築形體表現「簡以承典,牘以載道」的立意,設計團隊把悠久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從古傳遞到今,創新性地實現了簡牘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創造性轉化,塑造展示簡牘文化的場所,讓建築、簡牘和公眾之間產生對話,相通相融。

在推動簡牘博物館實體建設穩步推進的同時,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學者開始籌劃簡牘博物館的陳列及展出,目前已經基本構思成型了四個陳列主題:簡牘時代、絲路見證、邊塞生活、簡牘書法。新建成的甘肅簡牘新館將有著更明確的職能劃分,陳列區將展出甘肅省令人矚目的簡牘實物,屆時眾多古人的親筆書法將與大家見面,簡牘不再只是學術界鑽研的學術課題,更是成為大家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窗口。藏品庫區將擺脫借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庫房的局面,而是有了更為專業、適宜古籍存放條件的藏品庫區。學術報告廳將承辦多種以簡牘為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跟進國內簡牘研究學術的新動向,推動簡牘文化研究與發展。影視廳、觀眾互動廳、社教活動廳等的設立為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在這裡青少年們不光能夠體會到簡牘這種古老的書寫方式所帶來的震撼,還可以領略2000多年中國古人的政治外交、衣食住行以及喜怒哀樂。

03

聆聽「簡牘」裡的千年故事

收藏在甘肅省簡牘博物館裡的數萬枚簡牘,詳細記載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屯戍勞作、衣食住行、往來書信等絲綢之路上你來我往、萬千故事的日常,也是秦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的第一手資料,真可謂絲路故事「存儲卡」。書寫在簡牘上的故事,經過千年歲月的洗禮,在今天讀來充滿了悠遠的智慧和厚重的歷史感。

古代「通緝令」

這枚編號73EJT37:688的簡,是個全國通緝令,短短19個字,就將逃犯的身體相貌特徵大致勾勒了出來。簡牘原文為「□細身,小頭,方面,小髭,少須,身端直,初亡時黑幘。」翻譯過來是逃犯身材瘦小,身子細且端直、頭小、方臉,嘴上有小鬍子,面部鬍子較少,初逃時戴黑幘(幘:古人所帶頭巾)。

解憂公主歸國記

簡牘上所記載的解憂公主,在漢代史學家班固所撰寫的《漢書》中也有記載。解憂公主一生經歷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且曾嫁予三任丈夫,皆為烏孫王,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一直活躍在西域的政治舞臺上。她積極配合漢朝,遏制匈奴,為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係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年逾七十之時,她上書給漢朝皇帝陳述思鄉之苦,請求把自己的遺骨埋葬在故國,甘露三年即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如願回到漢朝。天子憐憫她的境遇,親自出城迎接解憂公主的歸來。

龜茲王夫婦留宿懸泉置

這枚編號為T0114:112A/B的簡,是龜茲王和夫人途經敦煌懸泉置時住宿情況的記載。龜茲王夫妻二人為何會留宿懸泉置?說來話長……元康元年(前65年), 龜茲王和其夫人在懸泉置得到了漢朝政府的高規格接待。懸泉置為龜茲王夫妻專門準備了相應的坐臥生活用品。在堂上放置有一八尺臥床,床上有青黑色帷。其他的四張臥床皆張帷。除此以外,在傳舍門內供人坐用的床亦張帷,專供貴人使用。帷帳輕飄間,隱約可見龜茲王和夫人在懸泉置愜意享受的身影。龜茲王夫人弟史是解憂公主的長女,是漢家血脈,漢宣帝作為「娘家人」,沒有理由不為漢家公主返鄉而高興,沿途驛置為龜茲王夫妻提供最好的接待自是情理之事。

「鎮館之寶」—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召條》

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召條》是目前所見最完整的漢代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文書,在繼承先秦以來「天人合一」「以時禁發」「用養結合」生態觀的基礎上,確立了以 「四時」為基礎的自然時序,要求人事活動和社會生產都應遵循自然四時規律,並對如何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做了明文規定,以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起期待這座傳承千年文化的博物館吧,來聆聽「簡牘」裡的千年故事~

來源 | 《蘭州文旅》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甘肅:讓千年簡牘煥發時代光彩
    新華社蘭州12月19日電(記者何問)為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傳統歷史文化,近年來甘肅省加強簡牘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在紙張面世之前,中國人利用竹簡與木牘作為書寫載體,這兩種材料合稱為「簡牘」。「甘肅簡牘博物館目前集中保存了4萬多枚從秦漢到西晉時期的簡牘和1萬餘件相伴出土的文物。」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肖從禮介紹,近年來該館將簡牘整理釋讀與數位化手段相結合,加強文物保護研究。肖從禮說,截至目前,該館已基本完成館藏簡牘文物中1679件國家一級文物的高清影像採集工作。
  • 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展讀簡活動 讀出「不簡單」的漢代簡牘
    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一場讀簡活動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展開。在紙張未發明及未廣泛使用前,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片、木片等材質上,用絲、麻等編製成冊,並稱其為簡牘。甘肅是簡牘大省,出土的漢簡佔全國出土總量的約八成。漢簡記錄了兩漢時期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認識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故事。    「古代的省親是什麼樣的?
  • 甘肅數萬枚千年簡牘「安身立命之所」封頂
    原標題:甘肅數萬枚千年簡牘「安身立命之所」封頂 中新網蘭州12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歷時一年多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主體18日封頂,這意味著「漢簡之鄉」甘肅長期「沉睡」在庫房的數萬枚千年簡牘擁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過不了多久,這批珍貴文物將走出「深閨」,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
  • 甘肅簡牘博物館項目主體封頂 預計2021年年底向社會開放
    原標題:甘肅簡牘博物館項目主體封頂預計2021年年底向社會開放中國甘肅網12月19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 我省素有「簡牘之鄉」的美譽,漢簡是其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和重要文化標識。12月18日上午,隨著最後一個施工段屋面板被澆築完成,甘肅簡牘博物館主體結構順利完成封頂。在鞭炮齊鳴的施工現場,在所有參建單位的矚目下,大家共同見證了該工程建設開工以來最為激動人心的階段性成果。甘肅簡牘博物館位於蘭州市七裡河區馬灘片區,總建築面積37987.75平方米。據甘肅簡牘博物館副館長楊眉介紹,該建築為地下一層,地上主體四層,局部三層、二層和單層建築。
  • 中鐵二十一局用心用情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給「絲路珍寶」安個家
    來源:經濟日報甘肅簡牘既是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在炎暑流金的三伏天,走進由中鐵二十一局承建、使用年限100年、計劃於2021年建成並向社會開放的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工地,大屏幕上滾動播放的宣傳片,告訴南來北往的行人和慕名參觀的遊客,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是我們生生不息、取之不竭的寶藏。透過簡牘的呈現,浩瀚的歷史長河,似在眼前。聆聽建設者的講述,千年的文化迴響,猶言在耳。
  • 甘肅出土漢簡完成出版發布 新技術促簡牘「活化」
    【解說】「簡述中國故事——《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成果發布會暨甘肅簡牘博物館未來發展思享會」日前在蘭州舉行。這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後的最新重大成果,將為「一帶一路」的歷史研究帶來新的學術增長點。
  • 中國「漢簡之鄉」甘肅出土漢簡成果完成出版發布
    中新社發 丁思 攝中新社蘭州12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 李亞龍)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1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兩本著作出版發行,有中國「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伴隨了整個20世紀出土漢簡的成果整理出版工作基本完成,其將成為古絲綢之路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 對話|從敦煌漢簡到武威三簡,簡牘何以持續成為國際性顯學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與敦煌學一樣,簡牘學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顯學澎湃新聞: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新中國成立以來「武威三簡」、居延新簡、敦煌馬圈灣漢簡、天水放馬灘秦簡、敦煌懸泉漢簡等的發現,無不震驚世界。伴隨著這些漢簡的不斷發現,能否請您先簡要介紹一下甘肅簡牘的現狀與收藏,為什麼甘肅簡牘出土量最大?
  • 甘肅漢簡是歷史文獻的重要補充 ——訪考古學家張俊民
    整理編輯《西北文獻叢書續編·西北考古卷》之《西北石刻輯錄續》、《中國簡牘集成》、《肩水金關漢簡》等。出版專著論文集《簡牘學論稿》、《敦煌懸泉置出土文書研究》。而甘肅不僅是最早發現漢簡的地方,出土漢簡數量也最多。而且甘肅漢簡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多個方面,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更是文獻歷史的重要補充。」這是張俊民在甘肅研究了三十多年漢簡後,對甘肅漢簡最直接的認識。  張俊民出生在河南,喜歡歷史的他在考大學時選擇了歷史,1982年他考入蘭大歷史系進行學習,而最讓他感興趣的就是古代史。
  • 敦煌漢簡書體「重出江湖」 探尋千年絲路「邊塞往事」
    馮志軍 攝   中新網蘭州9月22日電 (馮志軍 高瑩 閆姣)30多年前,因參與發現位於甘肅河西走廊大漠戈壁「深閨」中的懸泉置遺址,現場出土大量珍貴的簡牘,令現任敦煌市文化館美術室主任、敦煌市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朱群魂牽夢繞了很多年。而此後,當時出土簡牘上的漢簡書體,成為他研究、傳承和弘揚的事業。圖為朱群和他的敦煌漢簡書體。
  •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文/陽?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甘肅發現和出土的歷代簡牘有7萬多枚,其中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僅漢簡就佔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客居日本的羅振玉、王國維以斯坦因的發現為研究,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關於簡牘的專著《流沙墜簡》。
  • 星辰文藝 | 蔣集政:遙想當年走馬樓——參觀長沙簡牘博物館有感
    當年這批簡牘的出土發現震驚了考古界,被評為199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20世紀中國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這些簡牘主要是三國時期吳國所屬長沙地方紀年簡牘,因而被稱為長沙走馬樓吳簡,或稱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或長沙走馬樓簡牘。
  • 簡牘學者解讀漢簡中的廉政故事
    甘肅的簡牘學者通過對漢簡資料的研究,揭開了古人的「廉政秘密」。  在紙張未發明及未廣泛使用前,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片、木片等材質上,用絲、麻等編製成冊,並稱其為簡牘。甘肅是簡牘大省,出土的漢簡佔全國出土總量的約八成。僅在世界文化遺產點敦煌懸泉置,考古學家就發現了2萬餘枚漢簡。
  • 千年的回首——市五涼文化博物館落成記
    千年的回首——市五涼文化博物館落成記2020年10月,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合體在武威地標性建築南城門樓,就那樣波瀾不驚,端端地落成,和秋天的最後一抹夕陽一樣,深深地封存在了涼州記憶裡。
  • 「鼎立千秋——鼎與簡的對話」特別展在裡耶秦簡博物館開展
    紅網時刻湘西11月7日訊(通訊員 周金標 朱家司)11月7日上午,由首都博物館和裡耶秦簡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鼎立千秋--鼎與簡的對話」特別展在裡耶秦簡博物館開展。展覽以首都博物館藏文物秦「三年詔事」銅鼎為中心,從天命威權、形制變遷、度量定製、書同文字四個部分延伸,挖掘鼎這一器物作為中華文化神聖符號背後所承載的多重文化內涵。同時,通過此鼎與裡耶秦簡的深度「對話」,立體地反映秦王朝統一度量衡、書同文字等威嚴法制,多角度呈現博大精深的秦代歷史文化。首都博物館秦「三年詔事」銅鼎。
  • 《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出版 部分簡牘屬首次公布
    記者19日從甘肅簡牘博物館獲悉,歷經20多年整理研究,《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正式出版。專家表示,這為古代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據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介紹,《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後的最新重大成果。  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張德芳說,西北漢簡涉及西北邊疆政治、軍事、經濟和民俗等諸多方面。這兩部著作為「兩漢」「西北」「絲綢之路」等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 李宗瑋:簡牘帛書以及豐富多彩的庶民世界
    但從傳承文明和殷承夏制、周承商祚這一文化承繼方式來討論問題的話,我們通過甲骨文來看金文,就會發現金文幾乎都是豎寫和右行式的。在大規模使用紙張以前,簡牘和絹帛是最主要的書寫載體。紙張被普遍使用之後,竹木簡牘才被逐漸廢棄。古代簡牘文字的內容十分廣泛和豐富,包括官方的各種文書檔案、私人信件往來、各種書籍抄件、歷譜,以及專為隨葬用的遣冊等,這些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是極其珍貴的書法墨跡。
  • 紅外釋讀儀「尋痕」 不可辨識的三國吳簡有望「解密」
    簡,不簡單。能夠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投身到文物修復行列,來自攸縣的胡冬成感嘆,完全是因為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大考古發現帶來的人生際遇。1996年10月15日至11月17日,長沙市文物工作隊配合城市基本建設,在長沙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角走馬樓50號地下9米的22號古井內,清理出土共計10餘萬枚距今約1700年的三國吳簡。走馬樓三國簡牘的發現,震驚了全國。長沙走馬樓簡牘包括2千餘枚木質簡牘和10餘萬枚竹簡,其數量之巨,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地出土簡牘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