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回首——市五涼文化博物館落成記

2020-12-14 澎湃新聞

千年的回首

——市五涼文化博物館落成記

2020年10月,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合體在武威地標性建築南城門樓,就那樣波瀾不驚,端端地落成,和秋天的最後一抹夕陽一樣,深深地封存在了涼州記憶裡。

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張軌出鎮涼州,拉開了五涼政權經營河西的序幕。此後,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政權先後更迭,除西涼外,其餘四涼皆曾建都姑臧。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涼沮渠牧犍出降北魏,宣告140年的五涼歷史終結……

五涼時期,中原動亂,北方偏安,武威相對的獨立和安定,成了中原避亂者的樂土。五涼政權的統治者注重發展經濟文化,重視儒學,廣納人才。前涼、西涼統治者出身於隴右士族世家,重視文化建樹,後涼、南涼、北涼建立者長期深受漢文化的浸淫,也在自覺不自覺地推動著五涼文化的形成。五涼文化內涵豐富、積澱深厚,是最具代表性的武威歷史文化,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有「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延綿一脈」的論斷。

近年來,我市以五涼歷史文化展對外開放為契機,不斷加強對五涼歷史文化的發掘、整理、研究和展示工作,戳力打造中國五涼文化的宣傳教育、研究展示基地。今天,讓我們走進五涼歷史文化展,掀開這段歷史的神秘面紗——

博物館外景

10月19日上午,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完成布展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大涼州文化弘揚研究,深入挖掘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加快文化旅遊名市建設的又一可喜成果。

自此,看武威,有了新視覺。

「五涼文化」,指建立在今甘肅西部的五個割據政權——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和西涼這五個政權在其發展階段所創造的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武威歷史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武威是五涼文化發祥地的中心都城,河西走廊是五涼文化醞釀、衍生、形成並發展的核心地帶。

博物館展廳一角

素有古涼州八景之一「夜雨打瓦」奇觀的南城門樓巍峨壯觀,大氣磅礴,它既是古涼州獨具特色的地標性建築,也是武威歷史文化的重要記憶。為做好五涼歷史文化展,市上專門成立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單繼剛和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賈小軍領銜,武威當地文化工作者組成的五涼歷史文化展陳列大綱編寫組。編寫組在認真翔實地研讀了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趙向群先生的《五涼史》和張澍先生的《涼州府志備考》等歷史文獻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專家認寫編寫出科學嚴謹的五涼歷史文化布展大綱。大綱編制完成後,多次組織省、市文博專家進行討論評審,博釆眾長,深入廣泛吸收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了目前較為翔實的五涼歷史文化布展方案。

武威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力親為,認真擘劃,全程推進,力促落地。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安全性評估,按照展廳布展要求進行了水電暖、消防、安防等基礎設施改造。與此同時,對武威南城門樓周邊環境也進行了綜合性提升改造,配套建設精品綠地翰林園一期工程,及時開放賦予「書城不夜」內涵的李銘漢故居,力爭把南城門樓片區打造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五涼歷史文脈、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新名片。

博物館展廳一角

根據記載,五涼時期,「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河西地區呈現出學術繁榮、文教昌明局面,中原士人眼裡的「偏隅涼州」成為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具有全國意義上的三大據點之一」。

五涼文化見證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而五涼歷史文化展是對五涼文化的精緻濃縮。走進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歷史的大幕便徐徐拉開,戰馬、戈矛、馳騁沙場的將軍以及隱入塵埃中的故事都在滾滾硝煙中翻騰起來,千年以前的河西大地傳唱千年的經典,無法複製的壯闊撲面而來。

在五涼歷史文化展展廳,處處可見文明的痕跡。

五涼歷史文化展基本陳列面積2290平方米,共分三層,共展出「五涼」及同時期的文物藏品,並輔以聲、光、電等現代傳媒技術,通過「政權興替、民族融合」、「經濟繁榮、貿易暢通」等十二個單元,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五涼歷史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136件藏品,似要喚醒幾千年的涼州記憶。

博物館展廳一角

展廳中展示了「涼造新泉」,這是中國古代第一種以國號為錢文的金屬圓形方孔錢幣。錢文為懸針篆書,有對讀、直讀兩種讀法,錢文上的字體也稍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種樣式,大多在甘肅武威及其附近出土,是十分罕見的古錢幣珍品。「涼造新泉」的鑄造與流通,進一步反映了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商品經濟繁榮發達的景象。

另外還出現了粟特人信札,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亞地區的古老民族,自漢代以來因善於經商而著稱。

五涼文化的全面展示,其內容涉及典章制度、經玄文史、佛學思想、天文地理,以及樂舞、書畫、建築、石窟、石塔藝術等方面,館內陳設特色鮮明,底蘊深厚,見證了絲路重鎮武威的燦爛輝煌,是歷史留給武威人民的巨大財富,為武威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無窮魅力。

展櫃,展品萬象紛呈、鮮活生動,百聞不如一見的「國寶」,近在咫尺,觸手可及,親身感受到了五涼文化底蘊的浩瀚深厚;解讀展品背後的文明印記與奇妙文物故事,會驚嘆那是五涼文化現給世人的精神家園,一個呈現和概括古涼州歷史的宏大世界,一個從遠古走來的華夏之魂。

博物館展廳一角

五涼時期,是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上的高光時刻,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五涼文化是武威具有絕對優勢的文化式樣,不可替代,亦不可複製。

五涼文化在武威留下了大量文化遺存,如天梯山石窟、鳩摩羅什寺、靈鈞臺、大雲寺等。五涼時期的英才俊傑、禮樂制藝、詩詞文賦和譯文典籍,見證了五涼時期的武威是西北地區的一塊「文化高地」。作為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結合的產物,五涼文化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深遠。五涼之後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寓寄涼州的中原學者和河西本土學者大量東遷,使中原大地激蕩起五涼文化的餘波大瀾。隨著五涼歷史文化展的對外開放,五涼文化也必將對弘揚涼州文化、傳承歷史文脈,提升武威的知名度和建設文化旅遊名市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

博物館展廳一角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加大對五涼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工作,不斷展示放大涼州文化魅力,提升武威文化影響力。通過舉辦以五涼文化為主題的宣講學習活動,形成普及研究學習五涼歷史文化的社會氛圍。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多次專題學習五涼文化。常態化舉辦以五涼文化為主題的「涼州講壇」活動,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舉辦五涼文化研討會,進一步挖掘五涼文化精髓。組建「弘揚涼州文化,傳承歷史文脈」五涼文化宣講團,在市直單位部門開展普及性宣講,聽講人數2000餘人,網絡傳播點擊量達30萬人次。開展五涼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編印《五涼書目提要》,啟動《五涼名儒》編撰工作,編印出版《涼州文化研究之「五涼文化」專刊》。組織撰寫《話說五涼》文化讀本,創意設計《圖說五涼》文創產品,生動直觀展示五涼文化。創新五涼文化宣傳方式,創作錄製《話說五涼》文化短視頻節目,利用《武威日報》、武威市廣播電視臺、涼州文化研究院公眾號、今日頭條等多媒體傳播途徑傳播五涼人文精神,推動五涼文化傳承。成立五涼文化博物館,圍繞「承前啟後,繼絕扶衰」的五涼文化特徵設計布展,採用背景、模型、文物、多媒體及輔助展品等組合方式,動態立體呈現博大精深的五涼文化。

醉聽古來橫吹曲,雄心一片在西涼。站在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新的起跑線上,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武威市,加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大涼州文化弘揚研究,深入挖掘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吸收先進的文化、擁抱外來文化,提煉自己獨有的氣象、氣度和氣脈,提升武威人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從而使「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實,「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實至名歸。

來源:武威市新聞傳媒集團

猜你喜歡

■自駕武威

在武威,走街串巷找美食

春天裡的自駕遊,在武威是這樣的

在春天裡踏青,遇見沙漠的詩意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及時審核處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千年的回首——市五涼文化博物館落成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館際交流促發展——武威市博物館、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五涼文化博物館進行館際交流
    為更好地服務觀眾,進一步加強兄弟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促進博物館事業進一步發展。近日,武威市博物館、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和五涼文化博物館開展館際交流活動。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走進武威市博物館,參觀了基本陳列展覽《河西都會 天馬故鄉》,臨時展覽《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後,重點參觀市博物館新開設的天梯山石窟專題展《天梯神韻 涼州佛光》。
  • 資源共享優服務 館校合作強教育 五涼文化博物館與武威第十五中學...
    資源共享優服務 館校合作強教育 五涼文化博物館與武威第十五中學館校聯姻展教並重 2020-12-13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威五涼文化探秘——「五百年間延綿一脈!」
    五涼文化博物館  10月19日,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在當地標誌性建築南城門樓正式開館。五涼文化有哪些精彩看點,應讀者要求,記者再次來到該館探秘尋寶。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燾攻滅北涼,「徙涼州民三萬餘家於京師」,北涼文士、僧人及能工巧匠,牖啟儒風,振興禮樂,開窟造像,「略勝一籌」的五涼文化隨之彌散中原大地。迨至隋唐,五涼文化作為重要一源,匯入大國盛世波瀾壯闊的文化洪流之中,使得當時的河西成為中國北方文化的制高點。
  • 跟著文物遊武威(7)||追蹤歷史足跡 傳承五涼文化
    跟著文物遊武威(7)||追蹤歷史足跡 傳承五涼文化 2020-08-12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素有「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漢簡是其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和重要文化標識。為讓這一資源「活」起來,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已在蘭州市七裡河區馬灘拔地而起,計劃2021年建成並向社會免費開放。屆時,它將與位於七裡河區西津西路的甘肅省博物館遙相呼應,共同開啟甘肅省文博事業搶佔「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邁向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徵程。
  • 文以載道 博採眾長 我在天馬故鄉等你開啟一次領略涼州文化風採的...
    市博物館現館藏可移動文物46111件,其中一級文物170件,二級文物274件,三級文物592件。館藏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漢簡、漢唐木雕、西夏木板畫、西夏文文獻、明代大藏經、清代水陸畫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佛教文物、少數民族文獻文書等館藏文物特色鮮明,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藏品總量僅次於甘肅省博物館和甘肅簡牘博物館。
  • 甘肅河西走廊上的明珠,僅次於甘肅省博的博物館,知道的遊客很少
    但是去過那麼多次武威,卻從沒去過武威當地的市博物館,所以當我第三次前往武威的時候,就到了博物館參觀。抵達武威市博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規模宏大,到過那麼多城市,規模如此龐大的市博物館還真不多見。進入博物館,發現博物館的整體建築也是非常大的,共分為地下局部一層,地上三層、局部四層。
  • 悠悠湖湘文化、千年馬王堆漢墓,探秘湖南省博物館
    對於長沙這座城市,估計很多90後、00後是從看芒果臺才知道的,而文藝小青年對坐落於長沙的嶽麓山或許更加的熟悉,畢竟有千年書院——嶽麓書院,就在那裡呢。我雖對長沙早已嚮往,之前卻沒有機會,2019年當北方進入蕭瑟的冬季時,長沙,我來了。
  • 王其英:展現千年武威的歷史滄桑和文化魅力
    編者按近年來,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緊緊依託武威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加強對涼州文化特色、亮點的提煉總結,在文化研究成果轉化上積極開拓視野、擴展思路,為文史工作者搭建平臺,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 匾額文化 | 李銘漢與《範公祠記》
    他經過一番認真考證,查閱了張玿美編纂的《五涼全志》,理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便盡心竭力,一絲不苟,伏案寫作,很快就完成一篇文筆優美、言簡意賅的銘文文稿,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範公祠記》。現將全文抄錄如下,供廣大文史愛好者研究考證。範公祠記縣署東範公祠,康熙中闔邑創修,以祀涼州衛監屯同知廣陵範公者。按縣誌,公諱仕佳,蒞任多惠政。
  • 千年俎豆驚回首
    「團結宗親,服務會員」 是本公眾號的服務宗旨,點擊最上方標題下藍字關注【戴氏商幫】公眾號後,點擊進入公眾號的下方菜單「微交流 」,即可與全國各地區、各行業的戴氏宗親進行互動交流,項目推介、供求發布、招聘求職、創業交流、親情互助、尋根問祖、文化傳承
  •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建德市博物館正式開館啦!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建德市博物館正式開館啦!很多人將博物館比作一座城市的「會客廳」走進這個「會客廳」 可以直觀地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今天 建德自己的博物館正式開館啦
  • 在上海博物館走進「墓室」——千年壁畫「活」起來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國古代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的重要舞臺,保存了諸多優秀文化遺產,其中的二十二萬五千餘平方尺的古代壁畫,堪稱世界壁畫藝術的寶庫。這些國寶級珍稀藝術品,絕大多數是出土修復後首次亮相,可以說是迄今為止中國博物館展覽史上北朝和宋金元藝術史的經典之作。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說:「北朝和宋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相會交融的兩個重要時期,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 古鎮青州博物館,一眼千年
    這次,我來到了青州博物館,透過一件件文物之吉光片羽,仿佛看到了先人祖祖輩輩生活的印記。透過明淨的展覽玻璃,我面對著他們曾用過的一隻只碗的碎片,在腦海中構想著古人生活的畫面。而後又去看筆筆細緻入微的青花瓷器,最後與龍興寺的一尊佛像驀然對上了目光,「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見,沉默也似萬語千言」。
  • 「空中操場」落成記
    「空中操場」落成記 2020-12-16 10:12:38   來源:黃山日報
  • 一口千年!博物館×美食跨界聯名 網友:「真・文化大餐!」
    一口千年!博物館×美食跨界聯名 網友:「真・文化大餐!」而這場美食節的策劃靈感,來自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平天下——秦的統一」特展。博物館×美食跨界聯名「僅元旦節期間,特展就吸引近6000人次觀眾觀展,如何用好這一文博IP,打造文物『活化』新模式,讓傳統文化創意呈現,一直是我們在嘗試的。」
  • 【文化禮堂 精神家園】記悅來鎮松山村禮堂落成典禮
    【鄧氏世系】湖南省郴州鄧氏少卿公後【鄧氏宗祠】湖南郴州周臺南陽堂鄧氏【鄧氏簡訊】瑞禎公支系湘潭郴州宗親【鄧氏祖廳】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鄧氏【鄧氏修陵】鄧氏陵園」竣工祭祀大典隆【鄧氏宗祠】郴州鄧氏思、魯家族十寺     今天上午,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悅來鎮松山村舉行了隆重的文化禮堂落成典禮
  • 【"天馬行空·自在武威"線上博物館】《武威文物精品圖集》連載二...
    【"天馬行空·自在武威"線上博物館】《武威文物精品圖集》連載二十四——漢、魏晉、五涼時期文物 2020-02-28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晉中市出土帶鉤藝術展》亮相河北邯鄲市博物館
    由晉中市博物館主辦的《束帶矜莊犀比玎璫——晉中市出土帶鉤藝術展》,在邯鄲市博物館開展。這是市博新館開館以來引進的第一個文物交流展,展品細緻精巧,多姿多彩,引人入勝。該展覽持續至2021年2月8日。本次展覽分《鉤寫春秋》《鉤韻風尚》《鉤雲掠彩》三部分,展出晉中市出土的精美帶鉤328件。帶鉤歷經數千年,包括玉、金、鐵、青銅等多種材質,包金、貼金、錯金銀、鑲嵌綠松石等不同工藝,琵琶形、水禽形、獸面形、龍紋、蟠虺紋、羽人紋、捲雲紋等不同形制和紋飾。
  • LPGA小畫家環球國際藝術展走進義大利LANUVIO市博物館
    展覽主題:(LPGA)小畫家環球國際藝術展——走進義大利LANUVIO市博物館展覽時間:2019年4月12日—22日主辦單位:LANUVIO市政府、ASIART意中文化交流協會出品單位:(LPGA)小畫家環球國際藝術展協辦單位:北京鹿鳴文化出品人:車鹿鳴、劉暢展覽支持:LANUVIO市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