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回首
——市五涼文化博物館落成記
2020年10月,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合體在武威地標性建築南城門樓,就那樣波瀾不驚,端端地落成,和秋天的最後一抹夕陽一樣,深深地封存在了涼州記憶裡。
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張軌出鎮涼州,拉開了五涼政權經營河西的序幕。此後,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政權先後更迭,除西涼外,其餘四涼皆曾建都姑臧。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涼沮渠牧犍出降北魏,宣告140年的五涼歷史終結……
五涼時期,中原動亂,北方偏安,武威相對的獨立和安定,成了中原避亂者的樂土。五涼政權的統治者注重發展經濟文化,重視儒學,廣納人才。前涼、西涼統治者出身於隴右士族世家,重視文化建樹,後涼、南涼、北涼建立者長期深受漢文化的浸淫,也在自覺不自覺地推動著五涼文化的形成。五涼文化內涵豐富、積澱深厚,是最具代表性的武威歷史文化,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有「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延綿一脈」的論斷。
近年來,我市以五涼歷史文化展對外開放為契機,不斷加強對五涼歷史文化的發掘、整理、研究和展示工作,戳力打造中國五涼文化的宣傳教育、研究展示基地。今天,讓我們走進五涼歷史文化展,掀開這段歷史的神秘面紗——
博物館外景
一
10月19日上午,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完成布展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大涼州文化弘揚研究,深入挖掘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加快文化旅遊名市建設的又一可喜成果。
自此,看武威,有了新視覺。
「五涼文化」,指建立在今甘肅西部的五個割據政權——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和西涼這五個政權在其發展階段所創造的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武威歷史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武威是五涼文化發祥地的中心都城,河西走廊是五涼文化醞釀、衍生、形成並發展的核心地帶。
博物館展廳一角
素有古涼州八景之一「夜雨打瓦」奇觀的南城門樓巍峨壯觀,大氣磅礴,它既是古涼州獨具特色的地標性建築,也是武威歷史文化的重要記憶。為做好五涼歷史文化展,市上專門成立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單繼剛和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賈小軍領銜,武威當地文化工作者組成的五涼歷史文化展陳列大綱編寫組。編寫組在認真翔實地研讀了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趙向群先生的《五涼史》和張澍先生的《涼州府志備考》等歷史文獻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專家認寫編寫出科學嚴謹的五涼歷史文化布展大綱。大綱編制完成後,多次組織省、市文博專家進行討論評審,博釆眾長,深入廣泛吸收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了目前較為翔實的五涼歷史文化布展方案。
武威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力親為,認真擘劃,全程推進,力促落地。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安全性評估,按照展廳布展要求進行了水電暖、消防、安防等基礎設施改造。與此同時,對武威南城門樓周邊環境也進行了綜合性提升改造,配套建設精品綠地翰林園一期工程,及時開放賦予「書城不夜」內涵的李銘漢故居,力爭把南城門樓片區打造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五涼歷史文脈、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新名片。
博物館展廳一角
二
根據記載,五涼時期,「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河西地區呈現出學術繁榮、文教昌明局面,中原士人眼裡的「偏隅涼州」成為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具有全國意義上的三大據點之一」。
五涼文化見證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而五涼歷史文化展是對五涼文化的精緻濃縮。走進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歷史的大幕便徐徐拉開,戰馬、戈矛、馳騁沙場的將軍以及隱入塵埃中的故事都在滾滾硝煙中翻騰起來,千年以前的河西大地傳唱千年的經典,無法複製的壯闊撲面而來。
在五涼歷史文化展展廳,處處可見文明的痕跡。
五涼歷史文化展基本陳列面積2290平方米,共分三層,共展出「五涼」及同時期的文物藏品,並輔以聲、光、電等現代傳媒技術,通過「政權興替、民族融合」、「經濟繁榮、貿易暢通」等十二個單元,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五涼歷史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136件藏品,似要喚醒幾千年的涼州記憶。
博物館展廳一角
展廳中展示了「涼造新泉」,這是中國古代第一種以國號為錢文的金屬圓形方孔錢幣。錢文為懸針篆書,有對讀、直讀兩種讀法,錢文上的字體也稍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種樣式,大多在甘肅武威及其附近出土,是十分罕見的古錢幣珍品。「涼造新泉」的鑄造與流通,進一步反映了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商品經濟繁榮發達的景象。
另外還出現了粟特人信札,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亞地區的古老民族,自漢代以來因善於經商而著稱。
五涼文化的全面展示,其內容涉及典章制度、經玄文史、佛學思想、天文地理,以及樂舞、書畫、建築、石窟、石塔藝術等方面,館內陳設特色鮮明,底蘊深厚,見證了絲路重鎮武威的燦爛輝煌,是歷史留給武威人民的巨大財富,為武威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無窮魅力。
展櫃,展品萬象紛呈、鮮活生動,百聞不如一見的「國寶」,近在咫尺,觸手可及,親身感受到了五涼文化底蘊的浩瀚深厚;解讀展品背後的文明印記與奇妙文物故事,會驚嘆那是五涼文化現給世人的精神家園,一個呈現和概括古涼州歷史的宏大世界,一個從遠古走來的華夏之魂。
博物館展廳一角
三
五涼時期,是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上的高光時刻,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五涼文化是武威具有絕對優勢的文化式樣,不可替代,亦不可複製。
五涼文化在武威留下了大量文化遺存,如天梯山石窟、鳩摩羅什寺、靈鈞臺、大雲寺等。五涼時期的英才俊傑、禮樂制藝、詩詞文賦和譯文典籍,見證了五涼時期的武威是西北地區的一塊「文化高地」。作為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結合的產物,五涼文化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深遠。五涼之後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寓寄涼州的中原學者和河西本土學者大量東遷,使中原大地激蕩起五涼文化的餘波大瀾。隨著五涼歷史文化展的對外開放,五涼文化也必將對弘揚涼州文化、傳承歷史文脈,提升武威的知名度和建設文化旅遊名市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
博物館展廳一角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加大對五涼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工作,不斷展示放大涼州文化魅力,提升武威文化影響力。通過舉辦以五涼文化為主題的宣講學習活動,形成普及研究學習五涼歷史文化的社會氛圍。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多次專題學習五涼文化。常態化舉辦以五涼文化為主題的「涼州講壇」活動,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舉辦五涼文化研討會,進一步挖掘五涼文化精髓。組建「弘揚涼州文化,傳承歷史文脈」五涼文化宣講團,在市直單位部門開展普及性宣講,聽講人數2000餘人,網絡傳播點擊量達30萬人次。開展五涼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編印《五涼書目提要》,啟動《五涼名儒》編撰工作,編印出版《涼州文化研究之「五涼文化」專刊》。組織撰寫《話說五涼》文化讀本,創意設計《圖說五涼》文創產品,生動直觀展示五涼文化。創新五涼文化宣傳方式,創作錄製《話說五涼》文化短視頻節目,利用《武威日報》、武威市廣播電視臺、涼州文化研究院公眾號、今日頭條等多媒體傳播途徑傳播五涼人文精神,推動五涼文化傳承。成立五涼文化博物館,圍繞「承前啟後,繼絕扶衰」的五涼文化特徵設計布展,採用背景、模型、文物、多媒體及輔助展品等組合方式,動態立體呈現博大精深的五涼文化。
醉聽古來橫吹曲,雄心一片在西涼。站在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新的起跑線上,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武威市,加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大涼州文化弘揚研究,深入挖掘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吸收先進的文化、擁抱外來文化,提煉自己獨有的氣象、氣度和氣脈,提升武威人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從而使「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實,「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實至名歸。
來源:武威市新聞傳媒集團
猜你喜歡
■自駕武威■
在武威,走街串巷找美食■
春天裡的自駕遊,在武威是這樣的■
在春天裡踏青,遇見沙漠的詩意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及時審核處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千年的回首——市五涼文化博物館落成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