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從敦煌漢簡到武威三簡,簡牘何以持續成為國際性顯學

2020-12-23 澎湃新聞

從二十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發現「敦煌漢簡」,到1930年代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發掘的「居延漢簡」,再到1950年代以來陸續發現的「武威三簡」、 天水放馬灘秦簡、敦煌懸泉漢簡……甘肅簡牘的每一次發現無不震驚世界。

近二十年來,甘肅學者對甘肅秦漢簡牘進行了有計劃的整理出版。近日,隨著《武威漢簡集釋》的正式發布,標誌著歷時8年的「甘肅秦漢簡牘集釋」項目圓滿完成,這是甘肅目前最新的整理成果。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在接受「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專訪時,就甘肅簡牘的整理工作、漢簡對當代國學研究與書法創作的意義等相關問題作了詳細解答。

對於即將在2021年建成開放的甘肅簡牘博物館,朱建軍表示,「簡牘學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顯學,目前我們對展廳陳列構思已形成了四大基本陳列,分別為簡牘時代、絲路見證、邊塞生活、簡牘書法。」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與敦煌學一樣,簡牘學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顯學澎湃新聞: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新中國成立以來「武威三簡」、居延新簡、敦煌馬圈灣漢簡、天水放馬灘秦簡、敦煌懸泉漢簡等的發現,無不震驚世界。伴隨著這些漢簡的不斷發現,能否請您先簡要介紹一下甘肅簡牘的現狀與收藏,為什麼甘肅簡牘出土量最大?今後還有可能有重大發現嗎?

朱建軍:甘肅自1907年以來,共有8萬多枚簡牘出土。其中又以漢簡為最,總量達7萬多枚,佔全國出土漢簡總數的80%以上。甘肅簡牘既是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甘肅簡牘博物館共收藏文物50129件(組),包括秦、漢、魏晉簡牘39465枚以及與簡牘相伴出土的其他相關文物,主要包括放馬灘秦簡、居延新簡、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和臨澤晉簡,以及紙張、紡織品、木器、漆器、鐵器、骨器、陶土器等。其中一級文物1679件(組),二級文物3160件(組),三級文物27096件(組)。

懸泉漢簡甘肅簡牘出土量大主要有幾個因素決定。首先,甘肅簡牘發現時間早,持續時間長。從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探險家斯坦因在敦煌長城烽隧遺址發掘出土第一批敦煌漢簡開始,期間又有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瑞典人貝格曼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和甘肅酒泉金塔地區漢代張掖郡居延地區長城烽隧遺址發現的1萬多枚居延漢簡。1949年迄今,又陸續在甘肅的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天水等地區發現了秦簡、漢簡、晉簡等不同時代的不同性質、不同內容的約4萬枚簡牘,以及萬餘件相關文物。其次,甘肅簡牘出土地域廣,出土性質多樣。從甘肅東部的天水、漸次向河西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區均有數量不等的簡牘出土。簡牘出土地既有墓葬,也有長城烽燧遺址,還有驛置遺址等。再次,甘肅的氣候條件和地質環境適宜簡牘保存。

天水放馬灘秦簡今後,甘肅簡牘還是有可能有重大發現的。舉例來說,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在1990年-1992年發掘出土23000多枚漢簡,以及1萬多件相伴文物。根據懸泉漢簡記載,像懸泉置這樣的驛置構在敦煌郡境內一共設置了九處。或許哪一天,我們就能發現掩埋於黃沙中的其他幾個驛置遺址,發現漢簡和其他文物。

懸泉置遺址澎湃新聞:對於甘肅漢簡的整理有著怎麼樣的過程?過去出版整理過哪些甘肅漢簡?是否留有遺憾?朱建軍:甘肅漢簡的整理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初,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探險家斯坦因首次在敦煌北漢長城烽燧沿線掘獲708枚漢簡,現在這批殘簡已經公開刊布,習稱為「敦煌漢簡」。第二次在1913—1916年間,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時在敦煌、酒泉漢長城烽燧遺址發掘了189枚漢簡。這兩批漢簡現藏於英國國家圖書館。第三次是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漢代張掖郡居延邊塞遺址(今甘肅酒泉市金塔縣和內蒙古額濟納旗轄區內)所發掘的1萬多枚漢簡,習稱「居延漢簡」。此批漢簡現保存於中國臺灣史語所。

居延漢簡與敦煌學一樣,簡牘學從一開始就是一門國際性的顯學。在國際漢學界,1909年,斯坦因把所獲的敦煌漢簡交給法國漢學家沙畹進行整理釋讀,於1913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A·斯坦因在東土耳其斯坦沙漠中所獲漢文文書》一書。沙畹去世後,由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負責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在敦煌、酒泉烽燧所獲的漢簡整理工作,於1953年出版《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所獲漢文文書》一書。在國內學術界,羅振玉與王國維則在1914年合著出版了簡牘學的奠基之作《流沙墜簡》,該書不僅僅停留於文字的釋讀,還對簡牘文獻中的歷史文化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工作,為今後簡牘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範式。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的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今甘肅和內蒙古的漢代居延長城烽燧遺址發掘出土萬枚居延漢簡,居延漢簡的發現是轟動一時的重大考古發現,在那個風雲激蕩、民族危亡的時代裡,居延漢簡的整理、研究和保存的艱難過程也是中國學術界覺醒、抗爭、奉獻的成長過程。居延漢簡的整理研究從一開始就有當時代卓有成績的學者如馬衡、勞榦等參與其中,完成了居延漢簡的基礎整理和研究工作。

至20世紀70年代,隨著甘肅簡牘發現的數量的增加,國內從事甘肅簡牘整理研究工作的人員、隊伍、機構也日益增多,參與居延漢簡研究的隊伍壯大,國內以勞榦、陳夢家、陳直等為代表,國外學者則以日本的大庭脩、英國的魯惟一(Michael Loewe)等漢學家為代表,成績斐然。近二十年來,甘肅學者對甘肅秦漢簡牘進行了有計劃的整理出版,「甘肅秦漢簡牘集釋」項目就是甘肅目前最新的整理成果。

過去由於技術設備條件和釋讀研究水平的限制,整理成果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說有很多簡牘的照片是模糊的,釋文有不少錯訛等,這些都影響了我們對漢簡的深入研究,其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書法藝術價值也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澎湃新聞:那「甘肅秦漢簡牘集釋」項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啟動的?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在編排及釋讀等方面又有哪些獨特性?

朱建軍:「甘肅秦漢簡牘集釋」項目是2012年開始起動的,計劃出版四種十冊(《天水放馬灘秦簡集釋》1冊、《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1冊、《居延新簡集釋》7冊、《武威漢簡集釋》1冊)。該叢書由於體量大、研究難度大、參與學者多,陸續進行了八年之久,至2020年8月《武威漢簡集釋》的正式出版才標誌著「甘肅秦漢簡牘集釋」項目圓滿完成。

《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甘肅秦漢簡牘集釋》設定的目標一是原簡圖片的清晰度和欣賞性,二是簡牘文字釋讀的原始性和準確性,三是版式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四是簡文內容的研究性和集成性。在原簡圖片的清晰度方面,本書的最大貢獻是公布發表了最清晰的紅外圖片,這在出土文獻整理尤其在竹木簡牘的整理方面是一次革命。過去很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簡牘變色汙暗和文字筆劃輕重難以辨認的地方,在紅外圖片上即可一目了然。研究觀覽者有此一冊,日月乾坤盡在書中,不必千裡來訪察看原簡。有些分冊尚未提供紅外照片者,或是由於簡面褪色、簡質損壞,紅外照片難以收到上述效果;或是由於固化在玻璃管裡一時難以操作。但這一部分數量較少,且我們從各個時期留下的照片中選用了最為清晰者作為補充,不影響正常釋讀。除了紅外照片外,本書同時出版了彩色圖片,原簡原色原大,實現了對簡牘使用的那個遙遠年代各類文書的直觀性和欣賞性。

《武威漢簡集釋》在簡文釋讀的原始性方面,依照原簡文字照錄原字,各種異寫異構不以現行通行字代替。在編排方面,此次排版所有原簡圖片不管長短、大小、寬窄一例按照原簡編號順序排出(天水放馬灘秦簡例外)。在簡文的釋讀方面,也通過校記、集釋、說明等形式對文字內容進行解讀。漢代屯戍勞作與酗酒鬥毆等都可在甘肅簡牘中找到記錄

澎湃新聞:您如何理解甘肅漢簡的歷史意義及學術價值?

朱建軍:我館藏有一枚編號為T0114①:112A/B的簡,這是龜茲王和夫人途經敦煌懸泉置時住宿情況的記載。龜茲王夫妻二人為何會留宿懸泉置?說來話長……元康元年(前65年),龜茲王和王夫人在懸泉置得到了漢朝政府的高規格接待。懸泉置為龜茲王夫妻專門準備了相應的坐臥生活用品。在堂上放置有一八尺臥床,床上有青黑色帷。其他的四張臥床皆張帷。除此以外,在傳舍門內供人坐用的床亦張帷,專供貴人使用。龜茲王夫人弟史是解憂公主的長女,是漢家血脈,漢宣帝作為娘家,沒有理由不為漢家公主返鄉而高興,沿途驛置為龜茲王夫妻提供最好的接待自是情理之事。

龜茲王夫婦留宿懸泉置簡牘上的解憂公主在漢代史學家班固所撰寫的《漢書》中也有記載。解憂公主她一生經歷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為烏孫王。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她一直活躍在西域的政治舞臺上,積極配合漢朝,遏制匈奴,為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係作出了貢獻。年逾七十之時,上書給漢朝皇帝陳述思鄉之苦,請求把自己的遺骨埋葬在故國,甘露三年即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如願回到漢朝。天子憐憫她的境遇,親自出城迎接解憂公主的歸來。

解憂公主歸國記漢簡中關於粟特故地康居的記載也極為豐富。敦煌懸泉置出土一件完整的《康居王使者冊》,7簡組成,編繩尚在。據張德芳先生釋文,全文293字,記錄康居王使者和蘇薤王使者及貴人前來貢獻,在酒泉評價貢物時發生了糾紛,朝廷責令敦煌郡和效谷縣調查上報。此事發生在公元前39年7月到9月漢成帝時期。雖然反映的是康居使者入境時發生的一樁矛盾和糾紛,但它折射的是兩國之間正常的外交關係,不僅是我們研究漢與康居以及兩漢絲綢之路的重要資料,亦是今天的中亞各國尤其是哈薩克斯坦研究本國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不僅如此,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們的屯戍勞作、衣食住行、酗酒鬥毆、往來書信簡牘上都有記載。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簡牘文獻,是絲綢之路上你來我往、萬千故事的日常書寫,也是秦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的第一手資料。

澎湃新聞: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從中可以見出漢簡在國學中的重要地位。那麼對於終於完整出版的《甘肅秦漢簡牘集釋》,你如何理解這一系列工作對當代國學研究的意義?

朱建軍:現在都講國學,而國學的研究要回到原點,返本溯源,要從先秦諸家原始經典中主要是儒道法墨中了解傳統文化的真實面貌。在甘肅整理出版的漢簡中有很多關於對傳統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儒家思想精華的記載,如《武威漢簡集釋》中收錄的儒家經典代表《儀禮》簡,記載了儒家思想對當局統治的重要意義。總的來說,《甘肅秦漢簡牘集釋》及一系列漢簡牘整理出版工作既為學術上進一步研究國學流變打下了堅實的「溯源」基礎,也為現代社會和現實人生貢獻傳統智慧和力量,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武威漢簡集釋》中收錄的《儀禮》簡澎湃新聞:除了在國學中的重要地位,漢簡在當下也越來越受到書法界的重視,您如何理解甘肅簡牘的書法風格與多樣性?您認為此次在《甘肅秦漢簡牘集釋》中的一系列高清圖片的公布,對於當代書法研究與書法創作有什麼意義?朱建軍:從甘肅簡牘博物館所藏簡冊中我們可以看到形體勻整、瘦勁挺拔的篆書,字形多變、氣勢豪放的隸書,字字獨立、大小不拘的草書,大小相兼、疏密得體的行書……這同簡牘所記載的時代分不開。漢代是中國書法史上恢弘壯闊的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呈現出從未有過的飛速發展和多樣變化,書法風格也在書體的演進中呈現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形態模式,這些書法風格的演變對後世書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漢簡作為重要的史料彌補了書法史上這一段時期的書體演變和發展的缺失。

武威儀禮簡高清圖片的公布使我們在時隔兩千多年以後,依然能近距離地看到漢人墨跡的真實面貌,有助於我們深入地了解漢代書法發展的演變過程,拓展了我們對傳統的新認識,也給當代書法學習和創作提供了借鑑、取法的寶貴資源。從「有館無舍、館展分離」到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建設

澎湃新聞:甘肅簡牘博物館一直存在著「有館無舍、館展分離」的狀況,2019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順利開工建設,經過一年的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進展到哪一階段?何時建好?

朱建軍: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於2019年9月24日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的45%,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完成率100%,地下室主體結構施工完成85%,地上一層主體結構施工完成50%,地上二層主體結構完成20%,主體結構施工正有序推進。預計2021年建成並面向社會開放。

甘肅簡牘博物館效果圖澎湃新聞:目前對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展廳陳列有何構思?如果評定甘肅簡牘博物館的系列「鎮館之寶」,你認為最重要的是哪些?朱建軍:目前我們在展廳陳列構思已形成了四大基本陳列,分別為簡牘時代、絲路見證、邊塞生活、簡牘書法。「簡牘時代展」主要介紹簡牘在漢唐時代的作用,挖掘簡牘背後的故事,同時也會對甘肅30多批次簡牘的出土情況做一個基本的介紹。「絲路見證展」主要是通過簡牘來看古絲綢之路。甘肅簡牘記載的內容,清晰地反映了漢代中原王朝對西域三十六國有效管控,以及漢帝國和三十六國交流往來的歷史淵源。同時,簡牘對漢代的政治、軍事防禦體系、律法制度等內容都有詳細的記載。所以,可以說簡牘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繁榮和興盛。「邊塞生活展」通過簡牘文獻展現真實故事,還原官員、士卒以及普通民眾工作、生產和生活的場景,反映當時邊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簡牘書法展」主要講述簡牘所體現的中國書法發展的源流和最高成就。以便深入了解秦漢簡牘書法藝術風格發展,再現絲綢之路的簡墨風貌。

甘肅簡牘博物館效果圖

甘肅簡牘博物館效果圖甘肅簡牘博物館所藏一級文物1679件(組),每一件都對我們研究秦漢歷史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敦煌懸泉置出土的壁書——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召條》,該壁書是目前所見最完整的漢代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文書;《新莽勞邊使者過界中費冊》為研究漢人的飲食構成、接待規格、勞邊制度以及冊書編聯形式提供了實物依據;《永光五年康居王使者自言獻駝直不如實冊》為研究西漢王朝與康居等國的關係提供了重要材料;《元致子方書》是兩漢地下出土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數最多的私人書信。

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召條》

《新莽勞邊使者過界中費冊》

《永光五年康居王使者自言獻駝直不如實冊》

《元致子方書》澎湃新聞: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立後如何進一步強化對漢簡的研究,一些學者認為可以繼續在漢簡與絲綢之路的對比研究中花功夫,您如何看待漢簡研究與「一帶一路」的關係?朱建軍:首先會推出高質量的基本陳列展覽,發揮博物館應有的教育傳播功能,讓公眾認識什麼是簡牘,簡牘對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價值,讓簡牘文化真正走進百姓生活。日後也會通過與各方合作,不斷搭建簡牘保護研究與弘揚利用平臺,共同推進中國簡牘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工作活起來,如充分利用5G等新技術,開展數字文物保護、技術應用和業務模式等前沿課題研究,打造優質數字文物保護內容產品。通過數位化手段,對簡牘文物進行數位化信息整合管理,運用大數據、AI等方式,搭建簡牘文物數位化整合信息研究平臺等。

絲綢之路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從長安(洛陽)經河南、陝西、甘肅到敦煌;中段從兩關以西到蔥嶺以東;西段為蔥嶺以西的中亞、西亞、南亞以及北非和歐洲。在甘肅簡牘中,數萬枚西北漢簡明確而詳細地記載了兩漢時期中原王朝對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的軍事防禦、郵驛交通體系的支撐措施,對西域諸國的有效管理以及與中亞、西亞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情況等,為研究兩漢絲綢之路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視點】敦煌漢簡——華彩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遺珍
    陳夢家先生將其稱為酒泉漢簡,但一般在習慣上仍稱其為敦煌漢簡。考古學史上把在敦煌市漢代敦煌郡烽燧遺址及玉門市、酒泉市漢代酒泉郡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統稱為敦煌漢簡。敦煌漢簡發現於20世紀初,後西北科學考察團陸續有發現,1979年又有新的發現,特別是1990年在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東南三危山麓下,漢代效谷縣的懸泉置遺址發掘出數萬枚漢代簡牘。
  • 簡牘學者解讀漢簡中的廉政故事
    甘肅的簡牘學者通過對漢簡資料的研究,揭開了古人的「廉政秘密」。  在紙張未發明及未廣泛使用前,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片、木片等材質上,用絲、麻等編製成冊,並稱其為簡牘。甘肅是簡牘大省,出土的漢簡佔全國出土總量的約八成。僅在世界文化遺產點敦煌懸泉置,考古學家就發現了2萬餘枚漢簡。
  • 天下第一簡《武威漢簡》是怎麼煉成的——學習書法和歷史都要掌握
    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武威漢簡和居延漢簡、明清內閣大庫,號稱中國歷史文獻在20世紀的四大發現。其中,武威漢簡和居延漢簡代表了漢代簡牘的書冊制度和書法水平。1960年,陳夢家在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的關照下,被派往蘭州,協助甘肅省博物館整理武威漢簡和居延漢簡,對這批漢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中國四大漢簡,書法人一定要知道!
    加之漢簡豎長的簡形,豎寫的順序,偏扁的字形,趨橫的字勢,形成了它豎為貫通,橫為聯絡,既為均齊,又置錯落的獨特格局。漢簡的文字,篆、隸、真、行、草(章草)各體具有,從這些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史冊記載,漢簡直到南北朝後期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漢簡書法|人類藝術史上的靈魂之作
    如漢代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簡牘書法,正是當時參與書寫活動人數甚眾的普通者所為。也是文字在實際應用活動中,與社會生活聯繫最為緊密頻繁,最為普遍廣泛的書寫形式。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 漢簡,真的不是那麼簡單!
    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在《居延漢簡》、《武威漢代醫簡》中有大量的墨跡出現,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漢紙墨跡》相比較。體勢近楷書、行書等各種書體。從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
  • 敦煌漢簡記錄書法演變 敦煌遺書留6萬多卷墨跡
    敦煌地區的漢代遺址中先後出土了約17480多枚漢代簡牘,在我國已發現的漢代簡牘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敦煌漢簡的出土,把隸書的成熟期由過去人們公認的東漢晚期提前到了西漢中期,從中看出古隸向漢隸轉化的劇變和成熟過程。漢簡書法承上啟下,開啟了後世的楷、行、草書。
  • 漢簡:一本記錄漢字演化史的「古書」
    於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漢簡被稱為「居延舊簡」,1972年至1982年發現的第二批漢簡,則稱為「居延新簡」,1999年到2002年發現的第三批漢簡稱為「額濟納漢簡」。隸變是漢字的結構和書寫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居延漢簡文字充分反映了隸變之後的文字特徵。通過對居延漢簡文字的觀察分析可以發現,其字體構成是以漢隸為主,草書次之,兼有行書、楷書和一些筆畫部件帶有篆意的文字。
  • 從隸書到章草——《居延漢簡》
    這個世界是由一個叫斯文赫定的瑞典人於光緒25年(1899年)首先在新疆塔裡木河下遊的樓蘭遺址中發掘到120餘枚晉代木簡而拉開序幕的,此後這個領域奇蹟不斷:1901年在新疆于闐遺址、樓蘭遺址1906-1908年在甘肅敦煌1930在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古居延)、新疆羅布淖爾1959-1972在甘肅武威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
  • 簡牘,更像是書法的原始森林!
    漢簡在書寫思想上沒有受到那麼多的束縛,因此,表現出豐富的創造力,最終成為由篆隸向行揩轉化的過渡性書體。漢代簡牘是研究我國漢代歷史最珍貴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兩漢書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的第一手資料。到目前為止,在甘肅發掘的秦漢簡牘數量已達 65000 多枚,佔全國出土簡牘總量的5/6。敦煌和居延簡牘、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文書、故宮明清檔案,被學術界稱為 20 世紀中國四大考古發現。
  • 簡牘更像是書法的原始森林
    到目前為止,在甘肅發掘的秦漢簡牘數量已達 65000 多枚,佔全國出土簡牘總量的5/6。敦煌和居延簡牘、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文書、故宮明清檔案,被學術界稱為 20 世紀中國四大考古發現。   掩埋在漫漫沙海中的木簡,歷經 2000 年而不朽,得益於當地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敦煌地區平均年降雨量只有 39 毫米,而蒸發量卻接近 3000 毫米!
  •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文/陽?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甘肅發現和出土的歷代簡牘有7萬多枚,其中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僅漢簡就佔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1907年和1915年,斯坦因兩次在敦煌玉門關一帶的漢代烽燧遺址發掘出漢代簡牘,這在他的著作《西域考古記》和《亞洲腹地考古記》裡都有記載,並由此拉開了漢簡大規模出土的序幕——斯坦因和45頭駱駝滿載著141箱在敦煌等處搜尋和掠奪的莫高窟藏經洞文物和漢簡等中國寶物,他走出中國時的面孔隱蔽在一場黑風暴的後面。
  • 敦煌擷珍之書法藝術:漢簡、遺書 芝索二聖故裡
    敦煌漢簡——載錄漢字演變100年前,敦煌漢簡重見天日時,就曾轟動世界。1907年3月27日,英國人斯坦因在敦煌玉門關附近考察漢代長城線時,發現了一座削去頂部的烽燧,在對這座烽燧進行了專業的考古挖掘之後,獲得了大批簡牘,其中有一枚寫有「建武十六年」(公元50年)的紀年簡,證明這是漢光武帝時期的木簡。
  • 西北漢簡一百年??張德芳教授在甘肅圖書館的演講
    西北簡牘的發現以1949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在前一階段,開始是在清政府風雨飄搖、國勢衰微的情況下,外國考察家、探險家一批批湧入西北,對大量千年古蹟瘋狂盜挖,所獲文物陸續成了西方列強博物館的藏品。最早的樓蘭、尼雅魏晉文書和敦煌漢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與世人見面的。
  • 敦煌學何以成為國際顯學
    敦煌學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學的國際顯學。
  • 敦煌漢簡出土,找到失傳古籍《急就章》,它退出歷史舞臺有個原因
    20世紀初期,在我國敦煌地區發現的一批敦煌漢簡中,考古人員找到了一卷失傳的古籍,名為《急就章》。該書的出現,立即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廣泛關注,稱其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可此時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出現了,《急就章》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籍?它又因為什麼原因而失傳?
  • 《武威漢簡集釋》圖書首發式舉行
    8月21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張德芳先生擔綱主編,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西北師範大學等多家單位專家學者,歷時八年編纂的《武威漢簡集釋》首發儀式在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武威舉行
  • 蔡萬進:《秦漢簡牘戶籍資料研究》讀後
    這些簡牘主要包括:湖南湘西裡耶秦簡「戶版」;張家山漢墓竹簡中的《二年律令·戶律》和《奏讞書》;安徽天長紀莊木牘《戶口簿》;荊州松柏木牘《二年西鄉戶口簿》;朝鮮平壤貞柏洞漢墓《樂浪郡初元四年縣別戶口集簿》;尹灣漢墓木牘「集簿」中戶口統計資料;長沙五一廣場東漢「舉度民田」木牘;敦煌懸泉漢簡、肩水金關漢簡、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等簡牘,也包含有部分戶籍內容。
  • 敦煌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領域
    漢唐絲綢之路的興盛,使敦煌成為中國歷史上率先向西方開放的地區,成為中原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吐納口。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融匯聚,西傳東漸,使其可以長時期地吸收、汲取這條道路上薈萃的各種文明成果來滋養自己,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聞名於世的莫高窟,就是絲綢路上一處光輝的歷史足跡。
  • 李宗瑋:簡牘帛書以及豐富多彩的庶民世界
    簡牘真正大量的使用,應該是從西漢開始的。簡牘的風行,是漢代書法在民族心理、風俗習慣和時代精神的映照下,由「無意」到「有意」的嬗遞。漢代不管在政府衙門,還是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大量使用簡牘,其應用之廣泛,數量之巨大,令人咋舌。從西漢開始不僅簡牘風行社會,更有甚者把簡牘作為隨葬品大量的埋於墓穴,這也是漢代文化現象的一大特徵,這一風俗在西漢尤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