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簡書法|人類藝術史上的靈魂之作

2021-01-22 當代書法篆刻院

歷代的書法藝術,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工匠和從事勞動的人們留下來的。如漢代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


簡牘書法,正是當時參與書寫活動人數甚眾的普通者所為。也是文字在實際應用活動中,與社會生活聯繫最為緊密頻繁,最為普遍廣泛的書寫形式。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率意急就,不拘一格,字體應時代演化而分派,書風順潮流而易變異。與官方銘刻體相比,簡牘書法在日常應用中,生氣活躍,自由流動,呈現出多樣書體,多種書風。


這些來自民間和下層千百萬不知名的書家所創立的書法藝術成果,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永恆的生命力。隨著歷史年代的推移,越顯示出它藝術的可貴。


史冊記載,漢簡直到南北朝後期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有學者把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武威漢簡和甘谷漢簡號稱中國「四大漢簡」。



居延漢簡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史譽其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居延漢簡」乃因這批漢簡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的居延地區和甘肅省嘉峪關以東的金塔縣破城子被發現而得名。









中國甘肅省敦煌市、玉門市和酒泉市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統稱敦煌漢簡。時代約自西漢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紀)至東漢中期(公元1世紀),其中以西漢中、晚期及東漢早期簡居多。






中國甘肅省武威市漢墓中出土的簡牘。武威漢簡,以其數量多、保存好、內容豐富、史料可貴等獨有的特點構成了中國簡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儀禮簡、王杖簡、醫藥簡都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甘谷漢簡,1971年12月發現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劉家屲的一座漢墓中,共23枚。因這裡是隴中黃土高原,不同於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所以將其名之為「甘谷漢簡」。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於甘肅省博物館。



簡牘書體具有率意外露,以拙生巧的內涵。率意是簡書的靈魂,從藝術美的角度來看,率意雖然與當時實用有關,但它所形成的藝術上的自然情趣,是無意中對自然美的追求。嚴謹、裝飾、整齊是種美,是作者審美觀的自然流露。




相關焦點

  • 漢簡:書法靈魂之作,要想一探隸書風採,不得不看
    隸書,誕生於秦,完善於漢,化篆書的圓轉為方折,明確了漢字用筆的水平和豎直,確立了結體上的方正端莊,就書法史而言,隸書的完善意義非同一般。對現代的書法愛好者而言,如果你想真正了解我們的漢字,如果你想深層次的明白漢字的美感,隸書,特別是漢隸,你需要了解。
  • 敦煌擷珍之書法藝術:漢簡、遺書 芝索二聖故裡
    誰也不會想到,在塵封千年的藏經洞裡,在茫茫戈壁的烽燧遺蹟中、在散於敦煌民間更多的「草聖」傳說裡,涵蓋了包括敦煌漢代漢簡書法、張芝、索靖書法及現存的碑文書法等。其數量之巨大、書體之多姿、功力之深厚,令人嘆為觀止。敦煌書法的大量出土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發展史,特別是隋唐及魏晉、秦漢的書法藝術發展史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 書法家劉建民漢簡書法藝術與欣賞
    漢簡書法藝術與欣賞漢簡書法藝術與欣賞,是衡量一個書法家的書法藝術生命去向何處的試金石。漢簡,它包括戰國簡牘、秦漢簡牘、魏晉簡牘。它在我國古代書法藝術中有著十分重要地位。筆體精妙、黑色多彩、質樸古雅、自然茂美,獨樹一幟,它是帶領我們走進書法作品,存有書卷氣的領路人。歷代的書法藝術珍品,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由工匠和無數書家留下的,如秦漢磚文、瓦當文字、商周彝器中銘文、 鏡文、印鑑文,還有東漢或魏晉時期的不少碑刻文字也是一些 無名書家的手跡。他們創作的簡牘,是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廣闊的生命力。現存世的名碑、名碣、墓誌屬於簡書的後者。
  • 敦煌漢簡記錄書法演變 敦煌遺書留6萬多卷墨跡
    誰也不會想到,在塵封千年的藏經洞裡,在茫茫戈壁的烽燧遺蹟中,在散於敦煌民間更多的「草聖」傳說裡,涵蓋了包括敦煌漢代漢簡書法、張芝、索靖書法及現存的碑文書法等。其數量之巨大、書體之多姿、功力之深厚,令人嘆為觀止。敦煌書法的大量出土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發展史,特別是隋唐及魏晉、秦漢的書法藝術發展史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 【視點】敦煌漢簡——華彩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遺珍
    敦煌漢簡的學術價值簡牘作為第一手文史資料,具有多樣性、原始性、一定的可靠性的特點。學者們將其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大內檔案並稱為20世紀中國文獻之四大發現。近代以來,由於簡牘的數量與規模不斷擴充,研究也走向了規模化、系統化的道路,並日漸形成了一門獨特的學科——簡牘學。簡牘學現在已經成為一門國際顯學,並日益朝著邊緣化、綜合性學科的方向發展。
  • 中國四大漢簡,書法人一定要知道!
    加之漢簡豎長的簡形,豎寫的順序,偏扁的字形,趨橫的字勢,形成了它豎為貫通,橫為聯絡,既為均齊,又置錯落的獨特格局。漢簡的文字,篆、隸、真、行、草(章草)各體具有,從這些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史冊記載,漢簡直到南北朝後期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書法大家錢君匋,70歲時學漢簡,開創妙趣橫生的新書風
    正是在書籍裝幀方面的卓越才能,讓他結識了許多有名望的大家,為後面藝術道路上的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礎。很難說錢君匋諸藝中哪一個成就更高,但他的繪畫和篆刻的基礎無疑是其書法,最早與他結緣的也是書法藝術。正是他特立獨行的書法成就,奠定了他堅實的筆墨基礎。
  • 漢簡:一本記錄漢字演化史的「古書」
    >:《中國書法報》關於建立「全國當代書壇(畫壇)精英檔案庫」的公告1906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在新疆民豐縣北部的尼雅遺址發現了少量漢簡。這是近代初次發現的漢簡。此後陸續有新的漢簡出土,至今共發現4萬餘枚。從西漢簡上可看到漢字字體從古隸逐漸演變以及草書形成的過程,從東漢中後期簡上又可以看到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的情況,所以漢簡也是研究漢字發展史的重要資料。除了尼雅漢簡等少量比較特殊的例子,已發現的漢簡可以根據出土情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漢代西北邊塞地區遺址裡發現的,可簡稱為邊塞漢簡。一類是在漢墓裡發現的,可簡稱為墓葬漢簡。
  • 居延漢簡
    這是我國歷來發現簡牘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曾被譽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居延」一舉成為漢簡的代名詞。「居延漢簡」這個耀眼的名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學界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居延漢簡有兩次重要的發掘,最早發現漢簡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領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
  • 【經典】《居延漢簡》
    他們於1930年在居延邊塞發現了眾多的亭燧障塞,並進行挖掘,在額濟納河的大灣、地灣、金關、破城子等漢代烽燧遺址中獲得上萬枚簡牘,因為是漢代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轄區內的屯戍文書,所以稱為「居延漢簡」。 從1972年開始,為期四年,我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集中考察,並獲得更為驚人的重大發現,共發掘出土漢簡二萬餘枚,更為可貴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較完整的簿冊七十多個。
  • 從隸書到章草——《居延漢簡》
    ,主筆呈「蠶頭雁尾」之勢,線條波磔明顯;左下斜向,右下斜向的筆畫收筆多上挑。這個地方古代屬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居延漢簡的名稱由此而來。相對於正規的刻石書,漢簡隸書無疑顯得草率,它不需要正規,需要的是時間和效率。從居延漢簡的內容上看,無所不記:大到軍務的傳命交涉,貿易往來,小到被告的口供,甚至馬匹管理. 事無巨細,應有盡有。
  • 天下第一簡《武威漢簡》是怎麼煉成的——學習書法和歷史都要掌握
    其中,武威漢簡和居延漢簡代表了漢代簡牘的書冊制度和書法水平。1960年,陳夢家在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的關照下,被派往蘭州,協助甘肅省博物館整理武威漢簡和居延漢簡,對這批漢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由實物所見的漢代簡冊制度》寫於1962年7月,是陳夢家根據武威磨咀子六號漢墓出土的《儀禮》簡實物,輔以爬梳古代關於簡冊的記述,而寫成的經典論文。
  • 漢簡不簡單| 怎樣學習漢簡
    一方面,它包含了濃重的篆書遺意,有高古風韻;另一方面,漢簡出自民間工匠之手,因而又帶有隨意簡便的色彩。我們在臨習漢簡時要注意把握這個特點。圖四一組字中,前兩字保留了篆書的輪廓,在筆順上皆非後世隸書書寫的正常筆順。而第三字「 」的草字頭寫成對點加一橫,第四字「驚」字「馬」部下方四點只作三點,顯得隨意至極。這些用筆如果運用到行書創作中,也能產生美不勝收的效果。
  • 簡牘,更像是書法的原始森林!
    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版(也作「板」)寫的叫「版牘」。超過 100字 的長文,就寫在簡策上,不到 100 字的短文,便寫在木版上。寫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數是有關官方文書、戶籍、告示、信札、遣冊及圖畫。由於文字內容有異,其稱謂有別,如軍事的文書叫「檄」;用於告示者稱之「榜」;將信寫於木版,然後再加一版叫作「檢」。在檢上寫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這是信封的起源。
  • 對話|從敦煌漢簡到武威三簡,簡牘何以持續成為國際性顯學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在接受「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專訪時,就甘肅簡牘的整理工作、漢簡對當代國學研究與書法創作的意義等相關問題作了詳細解答。對於即將在2021年建成開放的甘肅簡牘博物館,朱建軍表示,「簡牘學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顯學,目前我們對展廳陳列構思已形成了四大基本陳列,分別為簡牘時代、絲路見證、邊塞生活、簡牘書法。」
  • 漢簡,真的不是那麼簡單!
    在《居延漢簡》、《武威漢代醫簡》中有大量的墨跡出現,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漢紙墨跡》相比較。體勢近楷書、行書等各種書體。從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有學者把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武威漢簡和甘谷漢簡號稱中國「四大漢簡」。
  • 簡牘更像是書法的原始森林
    從地域上看,簡牘書法遍及甘肅全境。從時間上看,跨越了戰國末期到漢末近 500 年的時間,經歷了隸書從篆書中蛻變出來,然後又走向衰退,逐漸向楷書演變的發展過程。從風格上看,千姿百態,變化多端,形式多變,體現出天真爛漫、質樸粗獷之氣甘肅河西地區長城沿線的漢簡大部分是就地取材,以胡楊木、紅柳、白柳木居多。
  • 漢簡在中國書壇到底怎麼樣?答案在這裡
    漢簡,是我國書法遺產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東漢碑刻書法佔據了中國書法領域中的重要位置,而大量西漢竹木簡書的出土更呈現奇觀,填補了由秦至東漢這一歷史階段的空白,使漢代書法有了全貌。 簡牘中的真、 草、隸、篆洋洋大觀, 筆致精妙,質樸古雅,自然茂美,在中國書壇獨樹幟,光彩奪目。
  •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上)
    現已公布《齊論·智(知)道》篇首章,釋文為:「[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無獨有偶,筆者在審視與海昏侯墓同屬漢代的肩水金關遺址出土漢簡時,發現其中也有釋文相同的簡牘。肩水金關「73EJT22:6」號簡牘釋文為:「孔子知道之昜也,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3]。
  • 漢簡臨寫淺議
    一方面,它包含了濃重的篆書遺意,有高古風韻;另一方面,漢簡出自民間工匠之手,因而又帶有隨意簡便的色彩。我們在臨習漢簡時要注意把握這個特點。圖四一組字中,前兩字保留了篆書的輪廓,在筆順上皆非後世隸書書寫的正常筆順。而第三字「 」的草字頭寫成對點加一橫,第四字「驚」字「馬」部下方四點只作三點,顯得隨意至極。這些用筆如果運用到行書創作中,也能產生美不勝收的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