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簡,真的不是那麼簡單!

2021-01-22 壹書法



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漢簡書寫的文字內容或是書信記事,或是公文報告,因而不拘形跡,草率急就者居多。


漢簡受簡面狹長、字跡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獨運,錯落有致,隨意揮灑。漢簡的文字,篆、隸、真、行、草(章草)各體具有。漢簡在書寫思想上沒有受到那麼多的束縛,因此,表現出豐富的創造力,最終成為由篆隸向行揩轉化的過渡性書體—漢簡。



在《居延漢簡》、《武威漢代醫簡》中有大量的墨跡出現,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漢紙墨跡》相比較。體勢近楷書、行書等各種書體。從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



史冊記載,漢簡直到南北朝後期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有學者把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武威漢簡和甘谷漢簡號稱中國「四大漢簡」。


墓葬漢簡發掘情況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陸續發現,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批:   

●1959年7月,甘肅省武威磨嘴子6號漢墓出土竹木簡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儀禮》的9篇抄本,約抄寫於西漢末至王莽時期。  

●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 1 號漢墓(下葬年代約當文帝晚年)出土竹簡312枚,是記載隨葬物的「遣冊」。   

●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銀雀山1號漢墓(約當武帝初期)出土竹簡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殘碎,包含《孫子》、《齊孫子》(即《孫臏兵法》)、《晏子》、《太公》、《尉繚子》等古書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書(絕大部分是佚書)。同時發掘的2號漢墓出武帝元光元年曆譜一份。  

●1972年 ,甘肅省武威旱灘坡漢墓 (約當東漢前期)出土醫方簡牘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縣40 號漢墓(為西漢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經炭化的殘碎竹簡,字跡尚可勉強辨認。其中有《論語》、《文子》、《太公》等古書的部分抄本,以及內容大都見於《孔子家語》、《說苑》、《大戴禮記》等書的一些儒家作品。此外還有《六安王朝五鳳二年正月起居記》等。

●1973年和1975年,考古工作者兩次發掘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的西漢前期墓地,在好幾個墓裡都發現了遣冊。1973年發掘的10號墓裡,還發現了內容主要為鄉文書的一批竹簡和木牘。  

●1973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文帝十二年下葬),除了出土大批珍貴帛書外,還出土竹木簡600餘枚(包括少量木牘),一部分是遣策,一部分是講養生之道和房中術的書。  

●1977年,安徽省阜陽雙古堆1號漢墓(約當文帝時)出土竹簡一批,其中有《詩經》、《倉頡篇》等書的部分抄本,可惜都已殘碎。  

●1978年7月,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115號漢墓(約當西漢晚期)出土殘木簡400枚,內容多為軍法。  

●1983年12月~1984年1月,江陵張家山247號、249號、258號三座西漢前期墓出土大量竹簡。247號墓出簡1000多枚,其中有漢律、《秦讞書》、《蓋廬闔閭》、《脈書》、《引書》、《算數書》和歷譜、遣策等。


當代漢簡書法創作案例參考





毛筆、宣紙上新品,需要的去看看!

相關焦點

  • 漢簡不簡單| 怎樣學習漢簡
    圖四我們看到,一些書家所臨習的漢簡已不是漢簡本來的形象。為什麼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對漢簡的觀察不夠本質、入微。筆者有意識選擇後世書家書寫的漢簡書體與原大簡書墨跡進行對照。經過這種對比,體會就更為深刻。
  •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有兩次重要的發掘,最早發現漢簡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領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這是我國歷來發現簡牘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曾被譽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居延」一舉成為漢簡的代名詞。「居延漢簡」這個耀眼的名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學界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居延漢簡有兩次重要的發掘,最早發現漢簡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領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
  • 居延漢簡出土簡介
    一般來說,我們把近世以來出土於漢代居延地區的漢簡習稱為居延漢簡。近代以來,中外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區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其中尤以19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和1970年代甘肅省居延考古隊的工作最為重要,不但獲得了3萬餘枚漢簡,還基本弄清了額濟納河流域漢代鄣塞分布的基本情況。
  • 漢簡臨寫淺議
    圖四我們看到,一些書家所臨習的漢簡已不是漢簡本來的形象。為什麼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對漢簡的觀察不夠本質、入微。筆者有意識選擇後世書家書寫的漢簡書體與原大簡書墨跡進行對照。經過這種對比,體會就更為深刻。
  • 【經典】《居延漢簡》
    西漢武帝時,為了防禦匈奴入侵,於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年)派遣強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域)兩岸修築了防禦塞牆和烽火臺,並修築了若干城、鄣、關、亭。居延古塞,是漢代交通要道的主要防線。當年因缺水而廢棄,到如今,這裡又因雨水奇缺才得以保存。
  •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
    居延漢簡的兩次重大發現之旅一般來說,我們把近代以來出土於漢代居延地區的漢簡稱為居延漢簡。近代以來,中外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區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其中尤以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和1970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的工作最為重要,不但獲得了3萬餘枚漢簡,還基本弄清了額濟納河流域漢代鄣塞分布的基本情況。
  • 最佳隸書入門就是它:漢簡《士相見禮》
    漢簡《士相見禮》。下同。 01 本周我們公益課布置的漢簡臨帖作業,已經到了東漢簡。 而咱們所指定字帖將《士相見禮》歸入東漢簡的原因, 我推測是編撰者認同《士相見禮》書寫年代為新莽時期, 而新莽時期很短,只有十多年,於是編撰者新莽時期的漢簡歸入東漢時期。
  • 簡牘學者解讀漢簡中的廉政故事
    甘肅是簡牘大省,出土的漢簡佔全國出土總量的約八成。僅在世界文化遺產點敦煌懸泉置,考古學家就發現了2萬餘枚漢簡。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俊民介紹,漢簡記錄了兩漢時期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認識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廉政故事。  懸泉置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官方驛站,這裡出土的漢簡反映出古代政府對公共財物的嚴格管理。
  • 從隸書到章草——《居延漢簡》
    從出土漢簡上看、西漢早期(文帝、景帝及之前)的簡牘(帛)書——「古隸」,乃篆書的俗寫體的簡化,然從中已經可以看出、字體較前又有進化,成熟隸書的許多因素在這個時段日趨活躍。二是隸書書寫的便捷使其在民間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 居延漢簡背後的故事
    2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前,大批人南遷,北大師生及部分圖書也轉移到各地,由於時間倉促,居延漢簡和同樣存放在這兒的汲冢漢簡等文物已經無人顧及了。汲冢漢簡是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偷盜魏襄王的陵墓而發現的,共掘得竹簡十幾萬枚。
  • 漢簡:一本記錄漢字演化史的「古書」
    這是近代初次發現的漢簡。此後陸續有新的漢簡出土,至今共發現4萬餘枚。從西漢簡上可看到漢字字體從古隸逐漸演變以及草書形成的過程,從東漢中後期簡上又可以看到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的情況,所以漢簡也是研究漢字發展史的重要資料。除了尼雅漢簡等少量比較特殊的例子,已發現的漢簡可以根據出土情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漢代西北邊塞地區遺址裡發現的,可簡稱為邊塞漢簡。一類是在漢墓裡發現的,可簡稱為墓葬漢簡。
  • 西北漢簡一百年
    西北漢簡是一個歷史文化寶藏    西北漢簡,是一個歷史文化寶藏,而且它是原始記錄,是當時留下的文件檔案,對我們研究漢代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絲綢之路、民族關係、郵驛交通、科學文化、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 知行合一,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人說過這句話「夢中腳下千萬條路,早晨起來還是走原路」,在期貨交易市場上呆的時間長了,就會越來越覺得交易中的知行合一真的很重要,但是想要做到可能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其實這就是自律,但是真的要做到,很難。
  • 居延漢簡的珍貴价值與傳奇經歷
    此文對於關於居延漢簡從日據的北平,被安全轉移至香港的經過進行了梳理:這一保護漢簡的行動其實是得到西北科學考察團常務理事徐森玉先生的直接領導和指揮的。1937年,已在長沙後方的徐森玉先生得知漢簡處於危地,經天津親至北平,取出5箱漢簡自攜南下至港。剩下的3箱,則由沈仲章自行設法運出。居延漢簡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漢代社會軍事文獻,其價值之可貴,早已為學界所周知。
  • 王楚寧、張予正: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
    筆者亦據此書,從肩水金關漢簡中整理出寫有《論語》前二十篇章句的簡牘,現附簡牘摹本及釋文如表1。表1 肩水金關漢簡所見《論語》前二十篇章句 表1所示肩水金關漢簡中的《論語》簡牘,是今本《論語》中《雍也第六》、《泰伯第八》、《衛靈公第十五》、《陽貨第十七》諸篇中的章句。
  • 西北漢簡一百年??張德芳教授在甘肅圖書館的演講
    根據陳夢家先生研究,武威簡本《儀禮》既不是今文的兩戴本,也不是劉向的古文本,而很可能是慶氏禮的一部分,對於我們研究《儀禮》的版本、流變、思想內容和文字訓詁具有重要意義。王杖十簡也是1959年在磨咀子18號漢墓出土的。1981年又在該地發現《王杖詔令冊》26枚。二者互為補充,記錄了兩漢時期尊禮高年、優撫老人的詔令和案例,是研究古代社會保障制度和倫理關係的重要資料。
  • 中國四大漢簡,書法人一定要知道!
    加之漢簡豎長的簡形,豎寫的順序,偏扁的字形,趨橫的字勢,形成了它豎為貫通,橫為聯絡,既為均齊,又置錯落的獨特格局。漢簡的文字,篆、隸、真、行、草(章草)各體具有,從這些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史冊記載,漢簡直到南北朝後期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銀雀山漢簡墨跡的出現有什麼意義?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發現,為人們了解西漢初期日常書寫的本原狀態,並以此來關照石刻書跡的得失,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最為常見的就是居延漢簡的實物。距離距銀雀山也不過一百三十餘公裡,時間上晚於銀雀山漢簡的時間下限僅六十餘年。
  • 漢簡中的「河西四郡精兵」
    如居延漢簡反映出漢代額濟納河流域漢塞設置的情況。在額濟納河下遊,居延都尉管轄甲渠候官、卅井候官、殄北候官;在額濟納河中遊,肩水都尉管轄廣地候官、橐他候官、肩水候官。額濟納河流域漢塞不僅有大量戍卒烽火警備,還有不少田卒從事屯田勞作,軍事防禦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形成居延邊塞規模不小的屯守體系。又如敦煌漢簡反映出疏勒河流域塞防設置的情況。在疏勒河下遊,敦煌玉門都尉管轄大煎都、玉門候官。
  • 居延漢簡最美的字
    居延漢簡1930年中國、瑞典學者合組